畢建娟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成長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業界的普遍認可。本文首先論述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現狀,繼而分析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形成的內在原因,最后提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策略,希望對提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起到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 創新能力 培養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8-0-01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現狀
1.無法捕捉學生的好奇心,削弱了創新能力培養基礎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往往不注重學生的心理變化,不能準確捕捉學生的好奇心,不能從學生的角度來考慮教學質量,最終,學生的創新能力喪失了培養的基礎條件。
2.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厚,創新能力培養缺乏環境條件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認為語文作為母語,沒有進行深入學習的必要,往往無法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一旦興趣不能被激發,學生會產生厭學心理,無法體現出學生應當具備的學習熱情。最終,創新能力的培養喪失了良好的環境條件。
3.學生創新意識有待強化,影響人文環境的打造
當前,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強,無法在學習過程中彰顯個體優勢,無法呈現良好的學習效果。同時,老師更注重學習成績,與學生之間缺乏必要有效的個體交流,嚴重忽略了學生創新意識培養所需要的人文環境,
4.機械式教學依然是主旋律,教學方法仍是難題
如今,小學語文老師的教學方法仍然是個難題,不能跟進教育發展的步伐,不能體現出時代特色,導致教學模式仍然以機械式教學占據主導地位,嚴重忽略了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學生好奇心、學習興趣、創新意識的內在聯系,無形之中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設置了障礙。
二、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的形成原因
1.老師在視野、意識方面的原因
老師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進程的重要推手。然而,很多老師習慣將語文知識通過機械式的教學模式灌輸給學生,并不關注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其思維是否得到鍛煉。因此,學生的創新能力問題始終無法得到老師的高度重視。學生成為老師工作的直接對象,而不是老師精心雕琢的對象。
2.學生在自身思想方面的原因
學生都希望通過學習進入自身的努力,掌握更加扎實的能力,繼續深入學習,殊不知,在任何一個階段學習,學習任何一門課程,都需要較強的創新能力,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才能更加熟練的進行獨立思考。然而,學生的思想往往無法意識到這個層面,致使自己在創新能力鍛煉培養方面缺乏了主動性。
3.學校在教育高度方面的原因
很多學校過分注重自身的業績,把學生的成績作為自身發展成果的唯一衡量標準。因此,學校在教育目標上,往往偏離了正確的方向,使教育成為學校獲取名譽業績的手段,忽視了學生的能力素質問題,使得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不到鍛煉和培養。
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策略
1.準確捕捉學生好奇心,夯實創新能力培養基礎
小學生對嶄新的事物仍然充滿好奇心,也會在好奇心的鼓勵下去發現創造。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比如,在講解《楓橋夜泊》這首古詩時,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對古詩進行整體理解的基礎上,用筆畫出古詩所傳達出的意境,這樣,學生就會在背景、人物、色彩等元素上進行深入的體會,使他們用心將古詩所表達的意境躍然紙上。同時,老師也可以將一些網絡上關于《楓橋夜泊》的圖片打印出來,與學生的作品進行對比,讓學生體會自己作品的不足,領會比較好的作品有何優勢,從而不僅加深了學生的好奇心,也使得他們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完成文字與畫作的轉換,讓好奇心激發出學生培養創新能力的主動性。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貫穿教學整個過程
小學生的創新能力鍛煉往往來源于強烈的興趣,因此,老師在語文教學應當習慣引導學生去逐步的探索問題,讓探索的過程牽出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老師要熟知語文學科的特點,吃透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有趣之處,注重教材中有趣之處的發現,可以使語文的枯燥性被逐漸的消除,取而代之的是探索的趣味性。此外,老師還要在問題提出環節狠下功夫,學會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直至解決問題。比如,在學習《鳥的天堂》一文時,老師可以讓學生事先溫習關于作家巴金的生平,讓學生明確巴金的文學地位,然后向學生發問,這樣一個重要的現代作家,在寫《鳥的天堂》是會是什么樣的心理,會不會與他的地位不符,會從那幾個方面去描寫,使學生帶著疑問,在激發出興趣的前提下,走進文字。
3.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打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應當著力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當格外注重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為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注入源源不斷的助推力。在學生的心理上強化創新意識,老師應當注重人文學習環境的打造,可以通過溝通交流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穿插文學故事,比如鐵杵磨成針、程門立雪、囊螢映雪等故事,老師可以與學生互動,讓學生闡述一些內心的想法,讓學生在心理強化景仰之情,學習語文家堅持不懈的精神,滿足創新精神培養所需的人文環境條件。
4.善于在教學中找準機會,促成學生的思考動機
思考動機要求老師給予學生更多主動發現的機會,讓學生自覺的去挖掘更為有趣更為實用的學習方法。這樣,不僅可以節省不必要的時間,還可以提升教學的效率,使質量和教學效率實現雙重的提升。同樣以《楓橋夜泊》為例,老師可以讓學生聆聽流行歌曲《濤聲依舊》,讓學生思考這首歌曲跟哪首古詩有關,哪些意象與古詩里的意象相通,從而使學生的思考動機被運用。最終,學生在較為自然的思考過程中使創新能力得到了鍛煉。
四、結語
從現今的教育發展趨勢分析,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現實價值,符合現今教育體制改革的內在需求。我們必須將這種價值加以積極推廣,在充分認知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的基礎上,深刻剖析原因,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方法方式去引導學生不斷的鍛煉開發創新能力,自覺的挖掘學習背后的能力,為促進學生自身素質的全面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艷麗.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0(25)
[2]張亞峰.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策略探討[J].快樂閱讀,2013(09)
[3]宗峰.淺議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性[J].決策探索(下半月),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