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劍
摘 要:文化館具有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職責。近年來,國家良好的政策機遇以及文化館自身的地域、人才優勢等,均為文化館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了條件。以此為前提,本文旨在探索文化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以期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貢獻。
關鍵詞: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優勢;作用
文化館是群眾文化事業單位,其主要職能之一即“收集、整理、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展示、宣傳活動,指導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文化的見證,本身也是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2011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等,“應當根據各自業務范圍,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研究、學術交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宣傳、展示。”可見,文化館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職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也要依托文化館來進行。因此,研究文化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的優勢與作用的發揮,在當前形勢下具有重要意義。
1文化館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必要性
1.1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主要表現為民族性、地域性、群眾性、獨特性、動態性以及傳承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滅失。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文化生態環境受到挑戰,資源流失嚴重,傳承人銳減;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的法律意識不足,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對傳承人的認定存在困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不深入,缺乏相應的保護機制、傳承機制和長效機制。
1.2文化館在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中,政府應當肩負起重要責任。文化館是組織開展群眾文化生活的事業單位,是貼近群眾生活和民間文化活動的機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中具有重要作用。
2文化館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良好機遇
國家近年來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這為文化館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良好機遇。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6年生效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逐漸成為國家各級文化部門和單位的重要工作。全國人大常委會2011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貴州、云南、福建、廣西、新疆、甘肅、浙江等省區也都制定了地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山西省人大常委會2012年9月通過《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自2013年1月起施行。政府的重視和積極推進,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文化館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3文化館在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優勢
文化館作為各級政府設置的群眾性文化組織機構,是群眾文化工作開展的主要陣地,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主要陣地,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承擔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也具有顯著優勢。
3.1地域優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特征之一即為地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都產生于特定地域,受一定地域的自然生態、文化習俗、生產力水平、宗教信仰等影響,是該地域特定歷史條件、地理環境、文化元素的直接產物,失去了這些條件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礎。文化館在全國范圍內點多面廣,且都有一定的輻射范圍,能夠直接地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的收集、整理,能夠便捷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的保護、傳承、交流與服務等各種活動,具有其他文化場館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
3.2人才優勢
文化館是組織和指導群眾開展文化活動、文化服務的場所,是各種文化藝術人才匯聚交流的地方,這些人才通常都具有較強的文化與藝術的素養,其中也不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濃厚興趣、專業知識和精深研究的人才,或者本身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因而也更有可能具備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專業性,能夠自主地挖掘、整理、保護、傳承、研究、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
4如何更好地發揮文化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作用
4.1政府及文化部門應高度重視并予以支持
各級政府應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納入發展規劃,制定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法規、條例以及工作規范和技術標準,并通過實施細則和考核辦法等保證條例、規范、標準落到實處,為探索文化生態保護、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提供空間,為文化部門和文化館開展非物質文化保護與傳承創造條件。
4.2文化館應聯合相關部門共同開展工作
文化館具有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職責和責任,但是僅憑自身力量必然存在很多困難,因此應當通過聯合爭取各級政府其他部門、單位和機構的支持和協助,在其各自職責范圍內共同形成合力,促進工作的有效開展。如可以協調發改部門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列入發展規劃,積極爭取財政部門對文化館予以非遺工作的經費支持,申請環保、經濟和信息化部門加強對非遺保護工作的專業技術的指導,申請文物、宗教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載體加以保護,申請旅游部門設置非遺項目的展演和展示,聯合教育部門開展非遺項目的申請和研究等等。
4.3文化館應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性保護工作
當前,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消亡和失傳的危機。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來看,由于一些傳承人年事已高,搶救性地記錄、整理和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的任務迫在眉睫。文化館應當通過細致深入地資料收集整理,針對代表性強、瀕危狀況嚴重的非遺項目和傳承人進行搶救性保護,通過收集、整理、編撰、出版書籍、音像資料,留下了寶貴的傳承資料。從核心工藝來看,應通過重點保護和復古性恢復等舉措,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此外,還可以探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研創新開發,實現可持續發展與利用。以山西為例,2015年編制了《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中長期發展規劃》,為提升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起到引領作用。
4.4文化館應依托自身優勢為傳承人提供便利和服務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載者和傳遞者,掌握著精湛的技藝豐富的知識。文化館應當依托自身的場館優勢、資源優勢、組織優勢為傳承人履行傳承義務創造條件,加強對傳承人授藝帶徒工作的支持,鼓勵傳承人開展宣傳展示活動,為他們的交流創造便利條件,增強了傳承人的榮譽感與使命感,積極調動他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中的能動作用。
4.5文化館應加強非遺工作隊伍建設
很多地方都設立了獨立的非遺保護工作機構,但非遺保護工作大都由文化館負責。因此,文化館應結合工作實際主辦或承辦全國性、省級、地方性的非遺交流與培訓,擴大了區域性非遺保護影響力,提升了文化館的非遺專業隊伍素質。
4.6文化館應運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數據庫建設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據庫建設是工作的必然趨勢。以山西省為例,山西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2009年的非遺普查中就發現非遺線索20余萬條,有效信息8.23萬條。如果建立起完整的數據庫,就能對這些信息進行種類齊全、源流清晰的保存和檢索,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一步研究和應用提供條件。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一項連續性、長期性、艱巨性的工程。文化館作為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中心、指導中心,擁有著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機遇與諸多優勢,應當不斷探索和積累經驗,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地方文化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的優勢研究[J]. 朱麗莉.大眾文藝.2011(12)
[2]以文化館獨有的優勢切實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與保護[J].崔永林.民營科技.2008(02)
[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與困境[J].王天祥,劉壯.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4)
[4]文化館如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發揮作用[A].王小曼.2015年06月(上)民俗非遺研討會論文集[C].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