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論述了基于“互聯網+”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了相應的舉措;對基于“互聯網+”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在硬件、法規、評價與反饋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基于“互聯網+”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
一、基于“互聯網+”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1991年,東京創業創新教育國際會議從廣義上把“創業創新教育”界定為:培養最具有開創性個性的人,包括首創精神、冒險精神、創業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以及技術、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養。創新創業教育是以培養創新創業意識、創新思維、創新創業精神、創新創業能力為主的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本質上是一種素質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包括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創新教育是指以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造力或創新人格等創新素質以及創新人才為目的的教育活動;創業教育是指培養具有開創性的人,通過相關的課程體系,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創業能力,使其具有首創精神、冒險精神、創業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以及技術、社交和管理技能。
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發現“互聯網+”時代下高校在積極地進行創新創業教育,也取得了許多成績,但也存在著以下一些突出問題。一是缺乏科學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制;二是缺乏系統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三是缺乏系統的創新創業教育服務保障體系。
二、基于“互聯網+”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新舉措
(1)通過建立科學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進行評價和指導,確保創新創業教育質量。采用多維度全方位的評價體系,對學生的學習成果的評價不再是單一的知識積累,更重要的是測評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對學生的整體評價也不僅僅是看學習成果的正確與否,評價結論是“好”還是“更好”。所以,考察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制定的教學評價標準要具有綜合性,考試考核的形式要多樣化。注重過程管理,建立多維度全方位全過程的評價體系。
(2)通過建立系統科學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提供行動指南。建立通識教育、實踐能力、專業融合三位一體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通識教育主要通過開設《創業基礎》、《就業創業指導》等方面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培養學生創新創業基本素質;通過案例教學、創業模擬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專業是大學生求職和立身之本,是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根本,是創新創業教育取得成效的基礎。
(3)通過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服務保障體系,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保駕護航。建立政府、企業、高校三位一體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服務保障體系。政府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服務保障,主要體現在宏觀的指導和政策的制定引領,出臺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一系列優惠政策;企業應擔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積極主動地與高校進行合作,深度參與創新創業教育,共同制定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共同培養;高校是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體,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時,還要努力協調好與政府和企業的合作關系,推動形成創新創業教育的工作合力。
三、基于“互聯網+”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研究
1.政策軟硬件環境建設
政策軟環境主要指提供創新創業指導服務精神支持方面的政策環境。軟環境主要包括:產業引領、成果轉化、創新創業服務指導、公共信息平臺、創新創業政策宣傳、營造鼓勵創新創業、寬容創業失敗的輿論氛圍等。政策硬環境主要指提供財力物力等物質方面支持的政策環境。硬環境主要包括稅收政策、融資政策、孵化平臺化、創新創業失敗的保障等優惠政策。
2.配套法規規章保障執行體系建設
現在的政策基本上是以“通知”和“意見”的方式下達的,許多是指導性的,約束力和強制力不強,甚至沒有強制力,這樣的政策執行起來就會大打折扣。為此應建立配套的法規、規章和具體執行辦法,提高政策的權威性、嚴肅性和強制性,增強其約束力,確保政策的貫徹執行,同時要加強政策的可操作性、可執行性和針對性,能夠做到精準扶持。
3.政策評價與反饋體系建設
為了保證已出臺的政策科學合理、切實可行,應對其進行科學評價與反饋。對政策落實情況要進行追蹤、評價與反饋,要根據評價與反饋結果,及時調整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已出臺的合理政策必須落實到位,不合理的要及時修訂與完善。評價主體包括社會、企業、創新創業的大學生及高校,當然政府也可以根據反饋情況進行自我評價。高校應肩負起對創新創業政策進行評價反饋的重要職責。因為高校是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陣地,是各項政策的最終落實地,因此要積極對各項政策進行評價和反饋。
4.高校的政策環境建設
高校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第一主體和責任人,肩負著巨大責任。創新創業教育開展的好壞直接決定著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質量與前景。因此高校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環境建設至關重要,高校領導要高度重視,一把手親自抓,建立健全組織保障。高校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環境主要包括創新創業教育政策環境、創新創業支持扶助政策環境。在創新創業教育政策方面,高校要從啟發大學生創新創業意愿,幫助大學生提升創新創業能力,要結合專業大力創建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如:大學生創業園、科技園、孵化園等,積極開展創新創業大賽;進行創新創業風險教育。在創新創業支持扶助政策方面,高校要建立創新創業信息服務平臺,降低大學生創業準入門檻,提供大學生創業場所,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完善融資擔保體系,實施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公共服務。
四、基于“互聯網+”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策略
1.培養“互聯網+”時代環境分析理念
大學生不再是象牙塔里的人,而是需要面對校內激烈的競爭和校外變化的環境。在“互聯網+”時代下的大學生,創業能力提升已經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課程的學習,還需要實踐,對環境的分析更是一項難題。在團隊形式下的創業小組更具有挑戰性,綜合性更強。
2.注重“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的選擇
商業模式是基于對自身資源和外部環境詳細分析下的選擇,可行性和有效性取決于商業模式設計前對這兩個條件的有效分析。“互聯網+”時代商業的擴展和靈活性為商業模式的設計和選擇提供了多樣化選擇。不同的人選擇模式有不同的偏好,可行的商業模式是成功運作的保證。
3.培養大學生對數據信息技術的興趣
培養大學生對數據信息技術的興趣,不是對專業化教育的否定,而是一種強有力的補充。可以通過自身的選課學習、團隊專業人士的知識補充來彌補知識的缺乏和不足。但是了解數據信息技術發展是一個創業型人才需要具備的。
五、結論
基于“互聯網+”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破解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難題,促進了大學生的創業就業。通過研究的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可以培養出一大批適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高素質人才,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亓傳偉,陳佳.“互聯網+”時代下的大學生創業[J].教育與職業,2016(4).
[2]蘭華.新常態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6(15).
[3]李勝利.提升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針對性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6(5).
作者簡介:
亓傳偉(1970~),男,山東梁山人,濮陽職業技術學院數學與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網絡技術、軟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