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人的全面發展觀入手,呼吁加強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通過分析通識教育選修課的價值定位,闡述通識教育選修課的重要性,并進一步探討了通識教育選修課在培養大學生綜合能力的表現。
【關鍵詞】通識教育選修課;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
通識教育選修課是一類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跨學科、跨專業的選修課程,具有知識性、時代性、實用性的特點,目的是積極引導學生涉獵不同的學科領域,完善知識結構,擴大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1]。文章從探討人的全面發展觀入手,探討通識教育選修課的價值定位以及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一、人的全面發展觀呼吁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認為,“人的發展是與社會生產發展相一致的。舊式勞動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發展,大工業機器生產要求人的全面發展,并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是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人的全面發展是與人的片面發展相對而言的,全面發展的人是精神和身體、個體性和社會性都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發展的人。由此可以看出,作為教育工作者,幫助學生全面發展是重大課題,也是一項重要任務,在人才培養上,培養學生既能做事又會做人,既具備一定的技能素養又具備健全人格。
二、通識教育選修課的價值定位
通識教育選修課,作為高校課程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有著重要的價值。通識教育選修課面向全校學生開設,具有跨專業、跨學科、跨年級等特點,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1)與必修課共同承載培養人才的重任。通識教育選修課與必修課共同構成課程體系,其和必修課一樣承載著培養人才的重任。兩者相互補充,起著不同的人才培養作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必修課是為學生學好專業技能打基礎,而通識教育選修課則是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以及更好地融入社會打基礎。高校開設通識教育選修課的宗旨是為了豐富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培養學生專才的同時,豐富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綜合素質增強,從而能夠更好地在社會站穩腳跟。
(2)激發學生興趣,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通識教育選修課開設門類多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選擇,它為學生提供了更好地接觸本學科以及本專業之外的知識的平臺,學生選課自由,可以選取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進行修讀,可以接觸、理解本專業以外的各個學術領域及其思想體系,從而開闊自身視野,提升綜合素質,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2]。此外,通識教育選修課有一個選擇的過程,學生大多是從自己的興趣點出來選取課程,因此,更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學習更有動力,學習效果會更好。
(3)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實現學科滲透。通識教育選修課是專業必修課的一個很好的補充,所開設課程也是和專業課程相互補的。這些課程的開設,能夠更好地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知識。如:理工科的學生通過選修一些人文素質類課程,可以更好培養自己的人文情懷;文科類的學生也可以根據自身專業特點,修讀一些淺顯的理工類課程,著重培養理性思維,實現學科相互滲透。此外,這一選修學習過程對大學生的適應能力也有很大的好處,一是有助于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學生從被動選擇知識到自主選擇知識,自主學習知識的意識更強;二是通過及時接觸到其他學科和邊緣學科的知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有很大的提升,考慮問題能更加全面,對于學生今后走入社會能有更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4)培育學生綜合素質,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當前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或多或少帶來了一些負面的東西,學生學習容易受功利性影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時候,會充分考慮是否和畢業后的就業有無直接關系,這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生對通識教育選修課的不夠重視。學生在校學到了一定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但其綜合素質不高,走入社會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對此,通識教育選修課的開設,剛好彌補這一不足。通識教育選修課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能夠通過各類靈活的、形式多樣的課程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三、通識教育選修課在培養大學生綜合能力的表現
通識教育選修課有著與必修課所不同的教育作用,其主要體現在:
(1)從課程體系來看,它是與必修課并駕齊驅的,承載著培養學生能力的重任。通識教育選修課是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在課程類別設置上大同小異,分類也有所差別,一般分為人文科學類、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公共藝術類等。各個學科的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專業實際和自身的興趣,選取適合自己的選修課程。
(2)從課程內容來看,形形色色的選修課涵蓋了學生各種素質的培養。各種選修類別下設置了許多選修課程供學生選擇。如:公共藝術類方面,很多學校就設置了教育部所提倡的八大藝術類課程,即《音樂鑒賞》、《舞蹈鑒賞》、《美術鑒賞》、《影視鑒賞》、《戲曲鑒賞》、《戲劇鑒賞》、《書法鑒賞》、《藝術導論》等,著重培養學生的藝術情操;《演講與口才》、《公共關系禮儀實務》等課程,培養學生如何交際和與人溝通;《中華詩詞之美》、《中國傳統文化》等課程,讓學生充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感受中國古典詩詞之美;英語類選修課程,著重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培養,彌補了必修課程帶來的不足。這些課程的開設,是必修課的有力的補充,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了學生的情商,為學生真正成為一個社會人提供了有利條件。
(3)從課程開設形式來看,注重校內教師面授課程和網絡平臺課程相結合的方式。很多高校的通識教育選修課采取這兩種形式相結合的方式,兩者相互補充。一方面,校內面授課程為校內教師開設,充分發揮了教師所長,在教學方面,大多注重小組教學和團隊合作形式,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團隊合作能力。另一方面,網絡平臺的選修課,大多是全國各類名校教師開設的網絡視頻課,能讓學生耳目一新,課程涵蓋面更廣,能夠滿足學生的不同層次的需求。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運用手機或電腦進行課程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對閑暇時間的充分利用,避免了學生閑暇時間無所事事的狀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在線學習的能力,
總之,開設新穎、多元、自由的公共選修課程,因其能很好地體現出大學教育的基本特征而成為高校普遍采用的教育形式,成為高校區別于其他如初中、高中教育的主要標志[3]。重視并建設好通識教育選修課,是高校培養人才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適應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舉措。對于高校而言,如何開好通識教育選修課,如何真正彰顯通識教育選修課的作用,是一項系統工程,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張瑜.大學生公共選修課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中國電子教育,2011(9).
[2]曹丙貴.加強高職院校公共選修課建設,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J].鎮江高專學報,2009(2).
[3]高秀蓉.大學選修課現狀之思考[J].教育論壇,2008(11).
作者簡介:
陳蘭,女,籍貫:湖南長沙,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講師,研究方向:高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