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建
摘 要 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是小學教學的一個重點內容,其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今后數學能力的發展。本文對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展開了探討,提出了優化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策略,以期能為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 小學數學 概念教學 優化策略
0引言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數學作為小學教學的一門重要學科,其教學也越來越受重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概念教學是小學數學知識的基礎,是小學數學教學的最重要部分,其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小學數學教學的整體質量,并對學生數學能力的掌握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基于此,筆者對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優化策略進行了介紹。
1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問題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增強教學效果、引入學習主題所創設的教學環境。問題情境的創設對于學生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有位學者曾經有過一個非常精辟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都難以下咽。但是如果把這15克鹽放入一碗湯中,你在享用這碗湯時,就已經將這15克鹽慢慢地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融入到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融入到具體的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問題情境并非是所學的數學內容,而是其中蘊藏了富有價值的數學信息,學生在問題情境的引領下,有效提取數學信息,一些飽含創造性的想法就會從情境中引發出來,接著在不斷地思考、探究和交流碰撞中,發展了自己的思維,所以說一個“好”的問題情境是向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場”。
2關注認知準備,促進概念建立
2.1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
在概念教學中,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往往會對概念的學習起著正遷移或負遷移作用。因此,在概念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喚醒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暴露學生的前認知,并進行適時地引導,幫助學生學習概念。例如在教學“什么是周長”一課時,很多學生對周長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在之前的學習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觸過,聽說過,他們可能會有些感覺,只是還不是很清晰地理解這個數學術語,也就是說學生對于周長的認識不是零起點。但是從學生的已有的認識看,他們在認識周長時往往存在一個誤區:就是將“周長”混同于“周”,對概念的認識模糊不清。正因如此,學生往往會這樣描述小螞蟻爬樹葉的活動:“小螞蟻沿著樹葉的周長爬了一圈”。基于這樣的情形,在教學中,教師應咬文嚼字,掰開揉碎、深挖細嚼“周”與“長”的內涵,從“一周”和“長度”兩個方面來設計認識周長的教學,將“周”和“長”分開理解,然后逐步形成周長認識,有助于學生建立正確的、完整的概念。
2.2關注學生的認識規律
我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都是從特殊的情況入手,然后逐步一般化,再在一般的指導下更加深入地認識某些特殊的事物,如此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認識過程,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將課本變“薄”,將知識變“少”的有效途徑。在“什么是周長”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首先對什么是樹葉的周長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說一說數學書封面以及黑板面、桌面的周長各是什么,從這些身邊的具體的物體表面出發,再由數學書封面的邊線是一個長方形,引出長方形的周長概念,再到三角形的周長,不規則的四邊形的周長等,這就是一個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也是學生在頭腦中有效建立數學概念的過程。
3重視學習過程,了解概念發生發展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通過獲取直接經驗來學習。如對于自然數“1”的認識,雖然看起來比較簡單,但是也應鼓勵學生經歷上述的抽象過程,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尋找數量為1的事物,讓學生感受到雖然所列舉的現實中的事物是不同的,有較大的物體,有較小的物體,有單個物體,有一群物體,但它們抽象來說都可以用“1”表示。
4豐富活動體驗,深化概念理解
“情·知教學”理論有一個十分有趣有飽含深意的比喻:假如把一個健壯的小伙子放進一個視聽隔絕的大木桶中,然后把這個木桶綁在馬背上,奔馳兩個鐘頭,那個小伙子一定會精神沮喪,疲勞不堪。然而如果去掉木桶,讓他直接騎在馬上,去野外競賽兩個小時,他一定會感到興奮,愉快,還學習了騎術。這就是被動與主動的區別。教學也是同樣,如果一味地講解,不給學生觀察,思考,動手操作的機會,學生怎會學的有興趣,怎會有求知的欲望,怎會樂于學習呢?所以在難以理解的概念課中,教師更忌注入式的教學方式,應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到概念的學習中來,借助活動理解概念的本質。
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可以設計讓學生來創造自己喜歡的分數這一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夠得到分數,平均分了幾份,分母就是幾,取了幾份,分子就是幾,加深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深化了概念的本質。再如在教學“什么是周長”一課時,理解“什么是邊線”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采用讓學生親手“摸一摸”樹葉、數學書封面、桌面的邊線,然后再通過“畫一畫”邊線的活動方式,給學生提供豐富的直觀感知材料,使“邊線”物化,動作化,對學生理解“邊線”可起到“千言萬語”難以收到的教學效果。教師還可讓學生通過看、思、摸、描、量等一系列認知活動逐步逼近概念的本質,為概念的完整建立與深化理解積累必要的、感性的、豐富的活動體驗。還如在教學“小數的性質”時,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這一現象,教師可以讓每個學生制作一個活動的小數點及0-9的數字卡片,通過同桌合作移動小數點,觀察、比較小數的大小變化,在活動中,學生切身體會到小數點的重大作用,它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小數的大小變化。
數學概念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小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借助于具體實物,使概念直觀化、具體化,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參與中親身經歷數學概念的產生與發展的探究過程,在輕輕松松的“做數學”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
5回歸生活應用,明晰概念內涵
數學概念的解釋與應用環節是對知識本真面目的再認識、再理解和再創新的過程。數學知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概念最終有沒有根植于學生的內心,需要使學生在具體的應用概念中去明晰。那么傳統的問答式和學生一遍一遍依樣畫葫蘆式的做習題只能讓學生感到負擔沉重,逐漸便被裝進了“木桶”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設計新穎,富有挑戰性的應用活動,以此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且能極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性,使之能夠較快地形成思路,靈活地選擇對策,為發展學生的智力提供了最有利的條件。例如在教學“年月日”一課時,教師可創設“猜生日”的應用活動,由一個學生說自己的生日是哪個月,其他學生分為男女生兩隊搶答是大月還是小月,還可以由學生自己出題,如“我的生日是在大月,我生日前面那個月是個小月,后面那個月還是個大月”,讓其他學生猜究竟是在哪個月。這樣的游戲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又使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掌握了概念,并學會了運用。
“法,越練越熟;理,越辯越清。”教學中,教師可還結合生活實際創設憤悱的問題情境誘發學生的知識遷移,并能適時“挑起戰爭”引發學生的思辯,在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過程中,促使概念的本質內涵逐漸明晰。如在教學“什么是周長”一課,教師可有意設計了一個周長與面積會相混淆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去判斷兩個人跑的路線是否一樣長,部分學生就會關注到兩塊地的面積是不一樣大的,而錯誤地摒棄了周長的概念是一周的長度,與兩塊地的大小無關。在此環節的設計中,可采用兩方辯論的形式,目的是讓學生在邊演示邊講解說服對方的基礎上,在應用中鞏固了概念,清除模糊認識,明晰數學概念。
6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概念是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內容,做好數學概念教學工作十分必要。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概念教學,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合理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并豐富課堂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改善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 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優化策略[J].陳濤清.教學與管理.2015(26).
[2] 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策略研究[J].許中麗.中小學教師培訓.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