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歲涵
摘要:WTO《反傾銷協定》,全稱為《關于實施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6條的協定》,是現行有關反傾銷的多邊貿易協定。本文闡述了該協定的相關概念和內涵,圍繞其在國際上的實行現狀進行了相應分析,以美國對華的彩電反傾銷案為例剖析了WTO《反傾銷協定》給我國帶來的挑戰和沖擊,并進一步進行整合分析。
關鍵詞:WTO《反傾銷協定》;反傾銷;適用;不足
中圖分類號:D99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3-0169-02
《1947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參考了美國當時國內法,在第6條中專門引入反傾銷條文,這是國際法上首次反傾銷立法。但該條款的原則性和指導性使得其操作性有所欠缺,因此實際實施有很大阻礙,所以在關貿總協定時期,WTO《反傾銷協定》應運而生。WTO《反傾銷協定》是反傾銷多邊規則的繼承和發展,是各成員方利益矛盾與妥協的統一。
可以說,WTO《反傾銷協定》是經濟貿易飛快發展、法律趨于完善的產物,無論是在國際法律制度構建層面還是對各成員方而言,其意義非同一般。然而,在十幾年的實踐歷程中,WTO《反傾銷協定》的適用并不是盡如人意,結合案例,同時也可以發現其存在的不足。有關WTO《反傾銷協定》的解讀,也漸漸發生著改變。
一、WTO《反傾銷協定》
(一)內容
本協定的具體目標是規范成員國各自的反傾銷措施與行為。據此,可將《協定》的內容分為三部分,其一,原則性條款部分;其二,實體性條款部分,包括實施反傾銷措施的基本要件、反傾銷稅等內容,其中,有關對傾銷及其造成的損害的認定是本協定的核心內容;第三部分是程序性條款及一些補充規定。
(二)性質
1.源自GATT1994第6條卻又與之相對獨立
從《協定》的全稱《關于實施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6條的協定》就可以看出,WTO《反傾銷協定》與GATT1994第6條兩者密不可分?!秴f定》第一條就指出“反傾銷措施應僅在1994年關貿總協定第六條規定的情況下實施,并按照本協議的規定發起和進行調查”,所以一定程度上,WTO《反傾銷協定》可以看作是對GATT1994第6條的解釋,兩者為上下文的關系。但實踐證明兩者在作為裁決依據時也可以有一定的獨立性。在很多反傾銷案件中,當申訴方對《協定》和GATT1994第6條相關的條款都作了援引時,上訴機構和專家組一般在根據《協定》相關條款作出裁決后,就不再評判被訴方的行為是否符合GATT1994第6條,表明了兩者同時兼具相對的獨立性,《協定》的規范價值正逐漸增強。
2.程序規則的明確性和實體規則的模糊性
《協定》的程序性規則一般具有具體明確的特征,實體性規則則體現了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可以看出其試圖最大程度地滿足各方的利益訴求,使得其給各成員方的適用提供了一定的空間,同時又保證了程序公正。當然,條文的模糊性并不全然是有利的,部分條款的不確定性也給實踐帶來了一定阻礙。
3.許可與管制的平衡性
《協定》的目的不是單一的,既要防止進口國的國內產業不受到損害,又要保證貿易的公平自由。因此,目的的非單一性就要求其有雙向的價值取向,一方面許可成員方采取反傾銷措施,保護本國國內產業,一方面又要加以管制,從而保障貿易自由,這體現了《協定》是許可與管制的平衡,具有協調性。
二、實行現狀
WTO《反傾銷協定》的實施使國際反傾銷行為比以前有所規范。但由于世界貿易量大幅增加和協定適用范圍的大幅拓展,國際反傾銷摩擦愈演愈烈,WTO成員國發起反傾銷的數量遠遠高于反補貼和保障措施。以我國為例,《協定》的實施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國際社會越來越頻繁地對我國提起反傾銷訴訟;(二)投訴的國家越來越多,甚至于除了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一些剛剛啟用反傾銷措施的發展中國家也把矛頭指向中國;(三)反傾銷投訴涉及的商品范圍擴大;(四)涉案金額越來越大;(五)連鎖反應增強。
整體來看,《協定》在中國實施所表現出來的一些特征也是普遍特征。不僅是在我國反傾銷案件數量增大、立案不斷攀升;同時,在全球范圍內,反傾銷呈現出擴散趨勢,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個發展水平的國家之間,但發達國家仍然是反傾銷摩擦的主要發起者,并且從近年來的反傾銷案件可以發現,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數量相當有限。
三、案例分析
在反傾銷領域,中國現在屬于非市場經濟地位。認定一國是屬于非市場經濟地位還是市場經濟地位,是確認進口產品正常價值的決定性因素,即影響著反傾銷可比價格的確定方式。舉例來說,美國商務部在承認俄羅斯的市場經濟地位的情況說明中特別寫道:“美國商務部于2002年6月承認俄羅斯市場經濟地位”。該決定的法律后果是:第一,商務部在今后的反傾銷調查中要開始使用俄羅斯本國的價格或成本確定產品正常價值,而非像之前那般依據替代國的價格或成本加以確定;第二,這一決定將使美國反補貼法適用于俄羅斯(美國的貿易救濟實踐中,反補貼法不適用于非市場經濟體,因為美國當局認為非市場經濟體廣泛存在的政府控制經濟現象使得反補貼調查中對政府具體行為是否構成補貼的判斷難以進行)。
1979年歐共體首次對我國的鹽和糖精類產品發起反傾銷,自此境外對華反傾銷越演越烈。從1995年至2012年末,中國原產的進口產品受到反傾銷的調查案件共計916件,占世界各國統計總量的20%,相比較位居第二、三、四位的韓國、美國、臺灣,比他們的和還要多??陀^上,“非市場經濟地位”為進口國對中國企業采取反傾銷措施打開了有利大門。此處,就以美國對華的彩電反傾銷案這一經典案例為例,分析其中映射出的WTO《反傾銷協定》中存在的不足及對我國的影響。
2003年3月,美國五河電子公司和兩家工會組織就產自中國和馬來西亞的彩電提出反傾銷申訴,要求對中國彩電征收高達百分之八十四的強制性關稅。同年五月立案,2004年作出終裁決定。本案中,美國商務部在審查中國彩電是否存在傾銷時,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同時以印度生產彩電的成本或出售價格作為基礎來計算正常價格,即選擇印度為替代國確定可比價格。就本案而言反映出《協定》對非市場經濟標準的認定、公共利益以及差別待遇的規定有以下幾點明顯不足:
其一,缺少對“非市場經濟國家”范圍的明確界定,從而使各國在確定他國是否為市場經濟國家時有極大自由。本案美國在沒有對我國經濟運作實際情況進行調查的前提下,直接將我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忽視了當時我國彩電行業已按照市場經濟規制運作的客觀事實。
其二,對非市場經濟國家出口產品的正常價格如何確認沒有明確規定,因此衍生出了模糊度特別大的替代國規制。而選擇“替代國”的規定沒有客觀標準,在適用我國對美出口時缺乏可預測性。從本案中可以明顯看出,美國在選擇印度作為替代國時,并不重視印度的具體情況是否確與我國相類似。
其三,《協定》在第15條作了對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和差別待遇的有關規定,然而本案中美國并未對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適用反傾銷協定時區別對待,因此第15條中對發達國家相關差別待遇的義務的闡述不夠具體化。
最后,整體來看,《協定》的宗旨和最終目的具有含混性和妥協性,使得WTO成員方內反傾銷法中不合理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獲得了國際法上支持,背離了WTO消除貿易壁壘的基本目標。另外,針對被申訴方而言可操作性過大,給予當事方的信息和權力不對稱,因為其總是被動地了解申訴方所在國的反傾銷法律規定、政治經濟的實際情況,及進口國反傾銷調查機構的裁決信息,在信息方面處于不利的地位,同時對于進口國來說,其反傾銷調查機構擁有極大的自由裁量權,裁決不可避免地會具有較大的主觀因素。
[參考文獻]
[1]王建平.簡評WTO的<反傾銷協定>[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7).
[2]韓冰.我國應對反傾銷問題的全球化視角[J].嶺南學刊,2014(3).
[3]宋利芳.WTO成立以來的全球反傾銷摩擦及其特點[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