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廣大教師越來越注重課堂教學的創新,而作為教學環節之一的作業卻往往被忽視了。數學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學生學習內容鞏固和反饋的重要手段,更是教師對學生實施科學評價的原始材料。但長期以來,大部分數學教師仍然停留在布置一些形式單一、陳舊、缺乏應用意識的計算題和應用題上。 作業同樣是一種經歷,是一種積累大量愉快而幸福的學習過程的見證。因此布置作業要講究一定的合理性,以達成數學教育的真正目的與意義。
關鍵詞:小學;作業;多樣化;設計
愛因斯坦說:“當你把學過的知識都忘掉了,剩下的就是教育。”這句話意味著我們的數學教學要從知識本位轉向學生本位。課堂教學如此,作為反饋課堂教學效果之一的作業也應如此。但平日那種周而復始、形式單一的作業已使學生成為一個“機械工”,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創造性受到壓制。為此,作為一線教師在不斷改革課堂教學的同時,還要改變原有的作業觀,認識到作業也應順應課改要求,展現出全新的形態。這就要求教師能用新課標理念指導作業改革,從注重人的未來發展、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角度去考慮,來提升數學作業的設計理念。認識到作業不僅是做習題,而且要做與習題有關的數學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感悟,在模擬知識被發現的過程中去探索、去創造。使作業成為學生了解生活、了解社會和了解科學的載體,使作業成為學生開發潛能、體現個性和培養能力的場所,作業才能真正發揮最佳效果。那么如何使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呢?筆者做了以下嘗試:
一、操作性作業——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于例題和練習中涉及圖形與幾何的內容。小學數學中幾何知識的內容主要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兩大板塊。研究圖形的位置、特征、公式計算等內容時常常需要做一些教具、學具來幫助學生理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可讓學生親手制作,通過親身體驗搭建起知識結構物化與內化的橋梁來促進知識的理解,并在課堂上對其作品進行展示。這不僅是知識的運用,更是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綜合發展。這類作業又可細分為手工類、美工類和拼圖類作業。
1、手工類的作業。完成此類題目時,教師應適當地給學生一些有啟發性的提示語,比如可選用哪些較方便的制作材料,大體的制作要求等。如:在學習《角的認識》前,讓學生動手制作角的模型,材料可以是牙簽、小棒或硬紙條等,通過動手制作來體驗角的特性
2、美工類的作業。完成此類題目時,教師可讓學生準備一張白紙,大小自定。并提醒畫圖時注意確定比例。在正確畫圖的基礎上還可根據個人喜好進行自由發揮。例如,學習了方向和位置后,家庭作業就是:自行設計一張公園導游圖,畫出主要景點和景點間的線路。結果,學生在上交的圖中除完成老師規定的要求外還畫上了便利店、洗手間等人性化設施。由此,在完成過程中真實體驗到了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3、拼圖類的作業。完成此類題目時,要求先動手拼一拼,再把拼后的作品粘貼在紙上或結合拼的過程在紙上用數學語言或符號描述出來,讓過程性的知識留下痕跡。例如,學習了圖形的拼組后,家庭作業就是:請你按要求剪一剪,拼一拼,并把結果貼在紙上,寫出發現的結論。學生通過嘗試,很清楚明了地發現了圖形之間的關系。
諸如此類的作業,能讓學生在操作中明事理,更好地了解形體知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實踐性作業——培養學生的數感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于例題和練習中涉及量與計量的內容。小學數學中量與計量的主要內容有:長度單位、重量單位、時間單位、面積和體積單位。這些計量單位的進率不完全相同,且有些量的認識又比較抽象,學生在這方面的感性認識相對比較貧乏,造成學生對量的觀念的正確建立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光憑口頭說教或大量練習并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體會。因此,我們需創造實踐條件、提供實踐途徑,通過切身感受,來加強觀念的認識。在設計此類題時,要求教師自己應對這些量的觀念有正確、清晰、完整的認識。學生在學習此類知識時應做到人人練習、多多練習,加強實踐,增加感受。例如,學習了《克與千克》后,家庭作業就是:“掂一掂不同的實物,估一估,稱一稱等,感受1千克和1克的質量。”學習了《千米的認識》后,讓學生繞著400米的操場走兩圈半。通過親身實踐,學生自然而然地對知識有所體驗,促進理解。
諸如此類的作業,旨在以各種活動形式為載體,幫助理解知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三、調查性作業——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于例題和練習中統計與概率的內容及其他內容中的一些小調查。小學數學中統計課程的教學核心目標在于培養學生通過數據來分析問題的統計觀念與隨機意識。 學生在統計的過程中能了解知識形成的來朧去脈,感受數學知識的價值。在設計此類題時,教師應對相關的統計專業知識有正確的認識,注意知識的科學性。而且應事先考慮到學生在統計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干擾因素,進行必要的提示,排除影響對正確知識習得的無關因素。如: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后,家庭作業就是:讓學生調查爸爸媽媽的身高和體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成年男子和成年女子的標準體重。并算出爸爸和媽媽的體重,與標準體重進行比較,最后得出結論。
諸如此類的練習,訓練了學生找信息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聯想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學生的獨立意識、主體精神等優秀品質的形成。同時,在參與過程中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也得到提高,從而實現知識更好地為生活服務。
四、查閱性作業——拓展學生的數學視野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于例題之后的“你知道嗎”,人教版中在很多例題結束后都有一塊這樣的內容。這些材料有介紹數學知識方面的內容,有介紹社會常識、生活常識、自然知識方面的內容,有數學史話,或專門介紹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發展過程;有跨學科介紹最新研究成果的??但在教材上一般介紹得比較簡單。
因此,可抓住這塊內容進一步研究。通過上網查找或翻閱有關書籍,使學生更詳細地認識了解和補充完善知識,從而實現對教材內容的全面理解和準確把握。同時,此類知識往往是數學家經過長時間研究后得到的辛苦成果,蘊含了人類的千年智慧,體現了數學家們百折不撓的鉆研精神和數學的文化價值,增加對數學史的了解,達到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相互滲透、提高小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設計此類作業時,教師應事先進行查找,對知識有全面正確的了解,使自己的專業功底廣博深厚,并留心發現學生在查找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為學生能較順暢地完成任務提供保障。
五、整理性作業——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于每個單元結束后的“整理復習”。在每一單元新授結束后都可用,尤其適合中高段學生。這一板塊的內容是重在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重新梳理,旨在形成清晰的脈絡,從而為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可讓學生先回顧所學知識,再用喜歡的方式進行整理。在設計此類題時,要求教師對知識的橫向、縱向聯系和重難點知識都應做到胸中有數,了如指掌。剛開始訓練時,只要求能清楚、準確、全面地整理出知識即可。經過幾次練習后,學生基礎好的話,還可以針對梳理出的每一個知識點進行相應的舉例,寫出解題的提示、完整的解題過程和注意事項。并自行出幾道同類型的題目。這樣的話,學生其實就成了一個小小的編書者。
總之,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和類型,設計多元的、有效的練習是我們一線教師長期探索的課題。需要我們每一個教師認真研讀課標精神,細心挖掘教材內容,設計開發出最利于學生長遠發展的作業資源。拉大作業的“長度”與“寬度”,讓我們的學生在“做”數學作業的過程中,既能掌握學習和生活必備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更要學會創造,還要放遠目光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生活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在多元化作業的“任務”中享受數學的樂趣,并在數學學習中得以發展。
參考文獻
[1] 白寧.淺談小學數學作業的多樣化設計[J].寧夏教育,2013(7):68.
[2] 趙蘭芳.淺談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多樣化[J].中國校外教育,2011(19):123.
[3] 高書霞.淺談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學周刊,2015(25):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