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梅
【摘 要】文化創造與傳播的性質決定了新聞編輯的特性,文化傳播的流程是選擇的流程,而選擇是編輝實踐的重要特征。新媒體環境的發展給電視新聞編輯帶來挑戰,電視新聞編輯的多樣化成為必然趨勢。無論從美學角度還是服務受眾需求的角度,電視新聞都應匯集豐富多樣的編輯方式,拓寬編輯思路,全方位滿足受眾的觀看需求,提升電視新聞的編輯制作水平,凝聚電視新聞節目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競爭力。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新聞編輯;多元化
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使廣大受眾增加了觀看新聞的途徑,各種新媒體通過對新聞內容的實時更新、動態傳遞,展現出新媒體的新聞編輯優勢。為應對新媒體的競爭挑戰,電視新聞編輯工作也應與時俱進發展,為受眾呈現用多樣化的編輯效果,展現電視新聞節目獨特的吸引力。
一、新聞編輯的特性
在文化傳播的各種載體中,編輯主體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由于編輯工作的對象具有各種不同的性質,于是便分出諸如學術編輯、文藝編輯、美術編輯、新聞編輯等等不同類型的編輯。其中,新聞編輯是各種編輯最基本、最大量的一個類別。無論從事哪種新聞工作的編輯,都是以新聞信息為對象的、在有意的文化傳播中,具有共同特性。
1.新聞編輯的廣泛性
新聞編輯是建立在廣泛采集新聞素材的基礎之上的。新聞編輯的對象是新聞稿件,新聞報道要求把人們日常的各個方面—生產勞動、政治關系、經濟活動、科學技術、社會現象、重大事件、自然環境、甚至宇宙、太空所發生的各種重要現象報道給人們。其范圍之大、之廣無所不至、無所不包。人類社會的信息源是那樣的豐富、復雜、多種多樣,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上被新聞機構、新聞編輯(記者)采集出來,構成新聞編輯的素材,這些素材越是廣泛、越是豐富,新聞編輯的用武之地就越廣闊,編輯的基礎就越雄厚。
2.新聞傳播的時效性
新聞編輯的直接結果,是使新聞情報信息進人傳播渠道,參與社會交流。因此,新聞編輯必須注重時效。新聞的時效性,其特點就是新。讓最新的情報信息得以迅速傳播,產生社會效益,是新聞編輯不同于其他類別編輯的特殊之處。如果編輯新聞的過程拖得過長,那么,新聞就會變成舊聞。因為新聞的本源就是事實,事實總是同事實的發生、發展、變動相聯系的,迅速及時的予以報道,才能體現新,新才能產生時效,才能在受眾中引起反應。新聞的時效性決定了新聞編輯必須能夠及時地決定對一些新聞稿件是擇取還是舍棄。
3.新聞編輯的導向性
新聞導向有正負之分,具有不同質的導向結果。編輯主體作為“傳播與受眾統一體”的中介,一方面,建立起作者與讀者的傳播關系,并在傳播場中控制傳播流向;另一方面,編輯將選擇、加工并通過物化(載體)的新聞產品,有意識地向受眾進行信息、知識和思想傾向及精神文化生活的引導。編輯主體以社會文化代表的資格行使和履行自己的權利和義務,通過新聞稿件的采編程序,裁決其可否進人社會文化傳播系統。這樣就決定了編輯導向的基本含義:①充任社會文化的代表,對社會具有協調、穩定的功能;②對將進人傳播過程中的文化產品按一定標準進行鑒審和傳播流向的調節;③以民族的傳統理性,社會的一般常規,完善或控制公眾的人格、志向和規范行為;④以文化功能啟發蒙昧,引導輿論。
二、新媒體環境對電視新聞節目的影響
新媒體是指新技術支持體系下的媒體形態,例如網絡媒體、移動電視、數字報刊、手機短信等都是新媒體的代表。新媒體的發展非常迅速,而且信息傳遞的形式多種多樣,實時更新,適合滿足不同類型的用戶需求。在新聞方面,電視媒體與新媒體的區別在于新聞節目的時間相對固定,新聞播報具有一定的規范模式。相比之下,新媒體對新聞內容的編輯方式、傳遞方式更為靈活。但電視媒體作為主要的傳統媒體,具有強大的新聞公信力,在新聞事件播報方面極具權威性,且在深度報道方面也有自身的優勢。因此,新媒體環境給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帶來挑戰,同時也是電視新聞開拓創新的契機。
三、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多樣化編輯的發展需求
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其面對的新聞采集源泉并無實質差異,新媒體可以采集的新聞熱點,電視媒體也同樣可以,其區別在于編輯和傳遞方式的不同。傳遞方式是由媒體本身的性質所決定,而編輯則具有自由發揮的空間。所以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編輯的多樣化成為發展的必由之路,這主要源于新聞編輯的美學需求和服務受眾的職能需求。
從美學角度來看,電視新聞是視聽藝術結合的產物。電視新聞包含聲音、圖片、視頻和主持人的解說,多種信息的融合塑造出新聞節目特有的藝術畫面。新聞編輯形式的單一化必然會影響到新聞節目的美學效果,甚至給觀眾造成視覺疲勞。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新聞節目編輯帶來巨大的幫助,通過多樣化的新聞編輯展現新聞節目特有的真實性、感人性、嚴肅性,才能使其美學價值得到升華。
從服務受眾角度來看,新聞編輯的多樣化不只是形式上的變化,或是為了變化而變化,其多樣化發展遵循的主線是受眾需求。媒體在變化,信息技術在發展,受眾需求品味也在不斷提升。他們不再滿足于觀看單一形式的新聞節目。對于時代前沿的新聞信息,他們希望能夠看到全方位、多角度的詮釋,例如對火星的探測,觀眾不僅期望了解最新的技術進展,更渴望看到逼真的畫面和科學家的生動講述;針對社會當下出現的問題,觀眾也需要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從中收獲啟發。所以新聞編輯的多樣化不僅能夠使觀眾將觀看新聞節目作為一種藝術享受,更利于競爭環境下新聞節目的可持續發展。
四、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多樣化編輯的舉措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編輯的多樣化發展應關注以下舉措:
第一,豐富消息類新聞的編輯形式。消息類新聞在新聞節目中占據絕對比重,肩負著為受眾提供最新信息的使命,因而突出新聞的嚴肅性和時效性。這也是消息類新聞編輯形式相對模式化的原因,其嚴肅的新聞內容主要依靠主持人的解說配合現場畫面傳遞給觀眾。模式化的新聞編輯容易使觀眾感到枯燥,所以在與新媒體的競爭中,電視新聞首先應促進消息類新聞編輯形式的發展,用不同的編輯形式給予新聞內容更生動的詮釋。例如,對重大國際國內新聞,欄目組應深入實地采訪報道,盡可能爭取獨家報道資料,把握采訪機會,向觀眾傳遞新聞現場;對經濟要聞,特別是當前國內經濟形勢報道,編輯應注重對新聞來龍去脈的關聯性闡述,運用圖表對比、歷史追溯及專家解讀等方式全方位展現新聞圖景,同時也能為觀眾提供相應的指導。因此,通過多樣化的編輯,消息類新聞的活力將得到提升,更拉近了媒體和觀眾的距離。
第二,依據不同時段、不同類型的新聞內容,開展多樣化編輯。不同時段的新聞節目其風格亦有所差別,有的新聞強調時事政治,有的新聞偏重經濟信息,有的新聞貼近社會生活,電視新聞編輯應針對不同特色的新聞節目,創新編輯形式。例如央視《第一時間》播報的新聞來自國內外不同地區,而且與《新聞聯播》不同,節目更側重搜集國際國內民生題材,配合新聞評論體現出特有的風格。節目中很多新聞內容借助漫畫的形式加以詮釋,不僅風格幽默,吸引觀眾,也恰如其分地揭示出新聞實質。
五、結語
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編輯是一項充滿藝術性的工作,新聞編輯需要帶給觀眾藝術美感,同時又要兼具嚴肅的新聞傳播及輿論引導功能。所以新聞編輯的多樣化有助于融合不同的新聞形式,豐富節目內涵,帶給觀眾深刻的啟迪。
參考文獻:
[1]邵帥.數字時代電視編輯的創新思路[J].《西部廣播電視》,2016年14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