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萍 郭斌
[摘 要] 在大力倡導閱讀的今天,教師要積極營造讀書氛圍,培養讀書興趣,指導閱讀方法,構建大閱讀體系,精心打造多彩讀書活動,使得孩子們天天與好書相伴,天天浸潤于書香中。語文主題學習,是以“大閱讀”為基本目標,通過課堂教學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增強學生感悟和體驗,讓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教學方式。在主題教學中,老師加強閱讀指導,教給學生讀書方法,學生“以例悟法”進行群文閱讀、整本書閱讀。
[關鍵詞] 經典誦讀;主題閱讀;親子誦讀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在大力倡導閱讀的今天,如何讓兒童養成終身閱讀習慣,得到豐富的文化滋養,近幾年來廣大語文教師進行了有力的探索。閱讀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滲透到學生生活中。孩子們誦經典詩文,讀名家名篇,吟圣賢之言,唱兒歌童謠,談讀后心得……同學們的課內外生活因融進書香而變得充實和精彩,書香伴著童年快樂成長。
一、營造氛圍誘發讀書興趣
要讓學生愛上課外書,首先要營造書香校園、書香班級,所以首先把教室布置得書香四溢。教學樓上,“書香潤心靈,閱讀伴成長”“師生共讀書,書香滿校園”等標語引人注目;“樂學展示”園地里,一篇篇讀后感、一張張讀書小報書香飄逸;樓道間裝飾著的學生書畫作品,無不營造出濃厚的書香氛圍。樓層“樂學書吧”全天開放,學生可以隨時翻閱,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書香世界;班級圖書角,成為學校閱覽室和家庭藏書的延伸,整合了學校、班級、個人的圖書資源,形成了“好書齊共享”“人人有書讀”的好氛圍。
其次,數字圖書這個沒有圍墻的圖書館,以方便快捷提供信息的方式,以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分類和精化的檢索手段,以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優勢,也深受學生的青睞。老師還利用視頻,利用信息技術誘發學生讀書興趣。校園網上同學們激烈辯論的情形,同學們表演課本劇的精彩場面,同學們網上評書的鏡頭,無一不感染著學生,無一不喚起學生強烈的閱讀欲望。
二、合理安排騰出閱讀時間
時間是課外閱讀的先決條件,沒有時間的有效保證,閱讀將成為一句空話。學生一天的學習緊張忙碌,讀書時間從何而來?
1.課時讓一點。為了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閱讀習慣,滲透有關閱讀方法的指導,分享閱讀中點點滴滴的感悟,學校設立閱讀課,每天下午1節校本誦讀課(20分鐘短課)。利用每周安排節閱讀課或主題閱讀,或拓展閱讀,或舉行班級讀書會。每天20分鐘誦讀經典。
2.課堂擠一點。隨著高效課堂活動的開展,老師進行單元主題整合教學,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益在逐步提高,課前3分鐘學生展示讀,課中騰出時間可以讓學生獨立閱讀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文章和書籍。每天下午利用20分鐘的時間進行經典詩文誦讀和傳統文化的熏陶。
3.課外抓一點。老師嚴格控制各科書面作業,多布置課外閱讀作業,要求學生堅持每晚睡覺前讀書20—30分鐘,在家長的督促下進行午間品讀,睡前閑讀,雙休精讀。。
三、閱讀指導提高讀書效率
讓讀書進課堂,教師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這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那么教師在閱讀課中如何進行指導呢?
1.教學生選擇好書。“不好的書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樣,可能會把你戕害。”為了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抵制不良書籍的侵蝕,遠離內容不健康或不適合小學生閱讀的書,教師充分發揮多媒體優勢,出示一些青少年訴說因讀不健康書籍而影響身心健康,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畫面。學生們看著一個個鮮活事例,內心便激起了一種與好書交朋友的強烈欲望。教師在進行好書推薦時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教師的介紹評價要引人入勝。介紹和評價時,語言要簡潔,不限于字多篇長,而在于點睛般的描述,激起讀者的共鳴;二是推薦語言要有鼓動性,為了增強“好書推薦”的效果,教師可以充滿激情的語言“扇”起孩子們的閱讀欲望,以“賣關子”方式,“吊”起學生閱讀的胃口。
2.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提高讀書效果,關鍵在于讓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使學生會讀。簡單地說閱讀可分為精讀與泛讀。從應用的角度看,泛讀是最常用的閱讀方法。指導學生讀書先讀前言、目錄,讀報先看標題、欄目,在瀏覽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選擇圖書、查找資料。同時,學生在課外課間閱讀時,要有重點地選擇一些與學習密切相關或學生感興趣的章節進行精讀,讀的時候邊讀邊想,在文章緊要處圈點勾畫。此外“回讀”“引讀”也常用于閱讀指導。回讀,即在學生已經瀏覽過的有價值的文學作品中優選一部分,引導學生重新讀,用文學欣賞的眼光去體會感受。如對一些名著的精彩片斷,教師播放錄像片和學生一起“看名片、讀名著”,其回讀效果不言而喻。引讀,通過閱讀設計,把學生從關注情節的瀏覽引往深層閱讀,從思想、情感、價值、態度和修辭、文體上感受。
3.教學生做筆記。“不動筆墨不讀書。”在閱讀指導中,教師要非常關注學生做讀書筆記習慣的培養。孩子讀一年級時,老師就教孩子們用“心情符號”學做批注——讀到高興處畫張笑臉,讀到傷感處勾個苦臉,以此表達感受。進入四五年級,老師教給了學生多種做筆記的方法:圈點筆記,閱讀自己的書籍時,可隨時在書的重點、難點和精彩處畫線或做多種符號;批語筆記,閱讀中,在文章的精彩處隨時寫上自己的一些看法或點評;摘錄筆記,摘抄好詞好句,科學珍聞、生活常識等以豐富、增長知識,啟迪思維、陶冶情操;學生在閱讀中把精彩優美的詞句、片斷摘錄下來,廣擷博采并內化吸收,學以致用;心得筆記,在讀完一本讀物后,結合現實和個人經歷在《讀書成長冊》中或校園網上寫出對有關問題的認識、感想和體會。
四、三讀并舉,構建閱讀體系
1.語文主題閱讀。語文主題學習,是以“大閱讀”為基本目標,通過課堂教學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增強學生感悟和體驗,讓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教學方式。在主題教學中,老師加強閱讀指導,教給學生讀書方法,學生“以例悟法”進行群文閱讀、整本書閱讀。主題教學通過單元整合、學科整合、課時整合,“省”出的時間成了學生“課內閱讀”“大量閱讀”的快樂時光,語文主題閱讀叢書、豐富的課外讀物,為學生打開了感知世界、領悟生命的一扇扇窗,同學們盡情徜徉于字里行間。好書交流分享是學生閱讀課上常見的風景;“一起聊書吧”是同學、老師、家長分享閱讀的美妙時刻;“不動筆墨不讀書”,同學們把好詞佳句、讀書感受及時記錄在閱讀成長冊、讀書記錄卡中;手抄報、繪本故事描繪著精彩的兒童讀書生活。
2.經典誦讀。學習經典,不僅可以讓孩子們吸取傳統智慧,傳承文化血脈,還能陶冶學生性情,培養民族精神。為了讓學生愛上經典,保證每天20分鐘誦讀,每個學期確定必備經典內容,學生通過誦、吟、演、講等形式熟記規定篇目后,激勵學生廣泛誦讀、用心積累。“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教室里、操場上,時時飄蕩著孩子們誦讀經典的聲音。幾年下來,《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唐詩三百首》等經典文化悄然無聲地植入了學生的心田。“經典誦讀”擂臺賽更是掀起學經典、誦經典的高潮,全班同學參與到擂臺賽事中,周冠軍的成績一次高過一次,不斷被刷新,有的同學一口氣能背一個多小時,年度總決賽中,各組的選手在經典接龍、抽背、聽答、必答、搶答、挑戰六個環節中不斷較量,激烈角逐。
3.親子誦讀。教師還要將讀書活動扎根于每個家庭。在 “大手拉小手,共讀一本書”活動中,同學們的爸爸媽媽,甚至爺爺奶奶也加入到閱讀的行列。家長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選擇好書,建立“家庭書架”; 家長與孩子一起誦讀,一塊兒作詩配畫、辦小報……家長紛紛感慨,因為書,他們與孩子有了共同話題。去年開始,筆者所教的班級掀起了百日閱讀風暴,親子誦讀“微信打卡”成為微信朋友圈的一道亮麗風景。“美文潤澤·讀書成就夢想”親子誦讀比賽更是掀起了親子誦讀的高潮,孩子和家長傾情演出,熱情高漲,有母子檔、父女檔;有一個家庭參加的,也有好幾個家庭組合參賽的。表演形式新穎有趣、活潑多樣,讓大家領略了經典的無窮魅力。
如今,閱讀已經成為筆者所教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同學們在書香的浸潤下快樂地成長。身為師者,愿一直牽起那一雙雙稚嫩的小手,步入閱讀的殿堂,去領略書中的無限風景……
責任編輯 止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