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芳
摘 要: 主題閱讀模式將課內外閱讀充分結合,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主題閱讀模式,可以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知識存儲能力。
關鍵詞: 主題閱讀 小學語文 閱讀學習
主題閱讀是根據教材中的主題開展的課外閱讀工作,這種教學模式就是把課外閱讀與課堂緊密地聯系起來,提高理論與實踐的聯系程度,有效促進學生主動閱讀能力的發展,全面提高小學閱讀教學的整體質量,增強語文閱讀教學成效。
一、主題閱讀概述
主題閱讀就是通過明確的閱讀主題,圍繞學生的閱讀特點、教學內容等因素開展的閱讀活動。主題閱讀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最初通過對文章關鍵詞進行提取的靜態形式開展,在不斷發展過程中逐漸發展為根據課堂具體內容開展的動態形式。學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書本、同學及教師的溝通自主選擇閱讀的主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結構有針對性地選取合適的主題閱讀,在進行主題選擇的過程中要充分遵循開放性的基礎原則,不斷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二、提高小學語文主題閱讀的具體方法
1.整合課堂教學主要內容,提高學生的主題閱讀興趣。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把教材作為基礎的內容,因此在開展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把教材作為基礎材料,根據教材的具體內容發展學生的文章閱讀能力,通過特定主題的設定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如教師在教授《稱象》一文的時候,可以把曹沖作為閱讀的主題,通過對其相關資料的閱讀,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通過對文章內容的引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2.結合教學單元主題,開展主題閱讀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把單元主題作為閱讀主題,通過對相同類別的文章進行總結,為學生的閱讀提供一定的思路。如在進行《湯姆·索亞歷險記》(小學生人教版六年級的第四單元)的課程教授過程中,可以以單元主題為單位,開展課外名著的主題閱讀活動。例如通過“名著世界”的主題閱讀活動,組織學生通過校園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及同學之間的互相借閱等形式進行名著閱讀。學生在閱讀之后可以對自己閱讀的名著進行總結,表達自己閱讀名著之后的感受,自己最喜歡哪本名著、哪個作者等,通過學生的交流溝通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與能力。
3.創設情境,加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實際教學過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有效的情景,加強學生的情感共鳴,增強學生對文章的感受能力。教師在進行情境創設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活經驗及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相關的音頻資料等方法,點明主題,提高學生的感染能力。例如在教授《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文時,教師要先讓學生了解比薩斜塔的具體狀況、傾斜角度等實際狀況,通過將其圖片懸掛在教室中,引起學生的注意。在學生閱讀課文之后,教師通過視頻播放“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視頻,讓學生真切地了解這一物理現象。這種情景帶入的模式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主題閱讀興趣。
4.通過朗讀技巧的訓練,提高學生對主題閱讀內涵的理解能力。主題閱讀主要是通過對文章進行閱讀,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與內涵。教師在實際閱讀課堂中,要通過朗讀技巧的訓練,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實踐能力。在實際閱讀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閱讀模式,通過有效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與認知能力。如在進行《觸摸春天》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在朗讀課文的同時,讓學生閉著眼睛感受文章中要傳達的思想與感受,通過朗讀的抑揚頓挫讓學生深切地感覺到盲童的內心情感。
5.根據生活情景,設置閱讀主題。教師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通過教學資源與生活案例進行總結,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如教師可以根據我國傳統民俗、假日等生活元素開展主題閱讀。以端午節為例,教師可以開展“端午”主題閱讀,讓學生通過對端午節追根溯源,了解其歷史知識、關鍵人物、相關詩詞及端午民俗等,加深對端午節的了解。學生通過收集整理資料可以得出端午節的關鍵人物是屈原,有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屈原著有《離騷》等經典詩詞等相關知識。這樣具有民族性質的主題閱讀間接地起到文化傳承的教育意義,為培養學生的精神面貌有重要的作用。
三、結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主題閱讀活動,可以通過特定的主體改善學生的精神面貌,提高學生的知識累積程度,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同時主題閱讀模式可以通過優美的文字、濃重的民族精神、高質量的文學表現手法培養學生的語文手寫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今后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朱琳.小學語文主題性閱讀教學的實踐與思想[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1(10):12.13.
[2]陳霞.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研穴[J].小學教學參考,2011(36):45.46.
[3]鄭潔.讓主題閱讀引領兒童精神成長.語文教學通訊學術,2015(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