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玉
[摘 要]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起點,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問題的設置必須圍繞教學目標而定。課堂提問,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的、學情等設計問題進行教學問答的一種教學形式,是師生互動的重要形式,是教師、學生和教材三者的紐帶。人們認為它是課堂教學的“常規武器”,課堂提問適用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巧妙地設計有效的問題,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 有效提問;小學數學;提高;課堂;效率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數學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此可見,在課堂上的問題一定要達到能激發學生興趣、激起學生好奇心、增強學生求知欲的目的,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讓學生擁有探索、創新的精神,讓學生想學習、要學習、會學習,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素養,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自然課堂效率也就提升了。
一、以問啟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首要任務是啟發學生,誘導學生,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讓學生從“想我學”轉變為“我想學”。因此,教師應精心設計課堂所要提問的內容,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的求知欲,以問啟知,以問引問。提問不僅僅是教師對學生提問,學生在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后也可以反問老師,讓老師來解答學生存在的疑惑。例如一道應用題:某市圖書館新到了一批教育類圖書,一共有360本,先將這批圖書分別放在一個有三層的書架上,要求上層圖書的25%是中間層圖書的20%,是下層圖書的1/6,問下層書架上應放多少本圖書?這道題目對于小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對于這個問題教師可以適當地提示一下:“同學們可以想一想每一層書架分別有多少份?”這個問題相對簡單,學生很容易回答,接著教師可以進一步提示:“份數我們知道了,那么每一份的圖書數量是否相同呢?根據份數是否可以求得每層書架的圖書數量呢?”這個問題是解決整個題目的關鍵,學生的答案也有了異同,但是難免會有學生回答到關鍵的東西,也有些同學會因見解的不同產生疑問反過來問老師。提示到這里,很多學生就會有自己的正確的解題思路了,最終的答案也就很容易求得了。教師提問學生思考解答、學生疑惑反問老師這一過程,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在課堂上注重問題的組織安排
問題的設計需要技術,而提問則是一種藝術。課堂上,問題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提問的對象一定要有針對性,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不同的問題;問題的考察內容要明確;教師提問的語言一定要準確、精練;提問的時機要靈活,要預想到學生的問題,以防學生以問引問耽誤了整個教學進程;提問要留白,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留白的時間可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反應來確定。例如對一些基本概念和概念的基本運用的考察可以提問一些后進生,對于優等生教師可以提問一些重點疑難知識以及運用。再如在教學新內容“年、月、日”時,可以首先設計一個問題:“小紅的爸爸今年30多歲了,小紅8歲,然而小紅的爸爸和小紅過的生日一樣多,請問小紅的爸爸現在到底有多少歲呢?”提出這個問題后,給同學們幾分鐘時間相互探討,激發興趣,然后引出本節課的內容“年、月、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新知識、探索新領域,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方式。
三、科學合理地設計提問的內容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設計和提出問題是教學中的重要一環,這關系到學生今后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和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教師在設計和提出問題的時候應該多注重問題的質量和提出問題的時機以及方式,一個好問題能夠激發學生足夠的想象,能夠引發他們激烈的思考,還能凝聚他們的注意力,一個好的提問方式能夠讓課堂銜接更自然,讓知識點之間穿插得更科學合理。
課堂提問的內容應源于教材,且回歸教材。提問的內容應圍繞教材的重、難點進行設計,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例如在圓的面積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展示一個簡單的圖形的面積推導過程(如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用割補法將平行四邊形割分為一個矩形和兩個直角三角形,然后補成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就是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從而推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然后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割補法去探究圓的面積計算方法(將圓分割成無數個全等的扇形,然后試著將這些扇形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在此過程中教學的重、難點是圓的各部分與近似長方形的關系。那么,教師在這一重、難點上要加以引導,努力做到讓學生自己一步一步地去發現其中的奧妙,得出最后的答案。
四、舊知識引出新知識的提問設計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很容易遺忘前面所學知識,然而在整個數學教學體系中,知識的連貫性和整體性是非常重要的,這就很容易造成學生斷層現象,這樣一來就非常不利于教師新課講述,也不利于孩子們今后的學習。為了有效解決這一突出問題,教師必須在新課講授之前鞏固復習舊知,讓他們在復習鞏固舊知識的同時還能感覺到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也讓他們知道復習的重要性,從而改變他們從不復習和預習的習慣。
小學數學知識的連貫性很強,新知識的產生大多都是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之上的。教師在銜接的時候應該多注重語言的組織和新舊知識的銜接,以免造成重復,使得學生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乘法教學時,教師可先出示1+1=?2+2+2=?3+3+3+3=?4+4+4+4+4=?5+5+5+5+5+5=?讓學生用以前的方法分別計算出結果,然后尋找這幾個算式的規律,教師適當地引導,讓學生們自己探索出更加簡便的計算方法,從而引出乘法的概念。
五、通過學生的盲點來設計問題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學生易犯錯的知識點,也許在理論知識教學中提到過,但是學生并沒有引起重視或者是不清楚該知識點會以什么形式出現,因此教師可通過課堂提問的方法來彌補這一缺陷。例如在四則混合運算教學時,故意設計一個“陷阱”,如題目:6-6÷2=?相信很多學生都有可能會計算為6-6÷2=0÷2=0,但還是有一部分學生會計算為6-6÷2=6-3=3,先不急著公布答案,順著問題引入新課,最后再來揭曉答案。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的設置是需要教師精心思考的,切記不可“填鴨式”問答,應遵循提問四原則——啟發性原則、邏輯性原則、合作性原則、探究性原則進行提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在小學數學“問題教學”中,教師課前應做好充分的準備,設計好課堂教學問題,注重問題提出的方式方法,在教學的過程中還應該實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略,一切以生為本,以學生的學情為主導,切實改變學生上課聽不懂、下課不復習的不良現狀,以全面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葉杰軍.剖析創設數學問題情境中的“偽劣產品”[J].小學教學參考,2005,(35).
[2]丁蘭芳.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J].教育革新,2010,(10).
[3]李淑瓊.創設有效數學問題情境的思考[J].新課程(教研版),2009,(08).
[4]王付宏.創設數學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12).
[5]謝士錦.提高小學數學教師專業素質的有效途徑 [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09,(5).
[6]馬小霞.創設情境,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4,(17).
責任編輯 李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