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穎
【摘 要】通草畫是一種繪制在由通草莖髓切割而成的薄片上的水彩畫,其于18世紀后半期至19世紀中葉興盛于廣州地區,主要用于外銷。通草畫涉及的題材范圍極廣且多采用記實手法,向世界展示了當時中國的風土人情、仕宦生活、民風民俗等,是研究當時社會風貌的一手資料。本文通過對館藏一套共十二幅刑罰通草畫的賞析,探討和分析了清代刑罰的種類、形制、犯罪生活等,從而展現出清代社會的刑罰現狀。
【關鍵詞】通草畫 清代 刑罰
通草又稱通脫木、天麻子,五加科灌木,原產于華南地區和臺灣省,是制作宣紙的原料。將其莖的中心組織取出,可制成通草紙。通草畫又稱通草水彩畫,就是在通草紙上用水彩顏料繪制而成的圖畫[1]。通草畫在19世紀興盛于廣州,題材以反映清末的社會生活場景和各色人物為主,如官員、兵勇、農民、手工業者以及雜耍、紡織、演奏、刑罰。它采用西方繪畫的手法來展現中國的本土風情,深受當時西方人的喜愛,可以說,通草畫是西方人認識中國的“照片”[2]。
本文賞析一套以刑罰為主題的通草畫共十二幅,描繪的是封建社會傳統的五刑和明清時期的各類新式刑罰,這些圖畫以極為寫實的手法,將不同種類的刑罰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來。
中國古代的刑罰出現于原始社會末期,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從單一的懲戒手段幾經演變,形成了體系完備、等級差異明顯、社會調解功能廣泛的刑罰體系。隋代的《開皇律》刪除了不少殘酷的刑罰內容,把死刑方式減少到絞刑和斬刑兩種。同時修改了流刑和鞭刑,改鞭刑為杖刑,由此確立了封建社會沿用至清代的笞、杖、徒、流、死五刑。清代基本上沿襲了明代的刑罰種類和制度,并同時創造出一些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刑具和刑罰[3]。
清朝時期,北京城由步軍營負責維持城區治安,光緒《大清會典事例》載:“地方文武,皆有緝匪之責?!必撠熅儾斗溉苏咄ǔJ遣犊臁ⅠR快、民壯。圖1描繪的就是當時衙門捕快緝捕犯人的場景,位于最左側的是此次抓捕行動的主要負責人——捕頭,他左手持刀鞘,右手執刀柄,兩名左營士兵正協力抓捕犯人。其中一人正用左手控制著犯人的胳膊,另一人揪起犯人的辮子,右手持刀。犯人身著棕黃色上衣、灰色褲子,雙腳赤裸、雙手被反綁,正低頭受捕。畫面右側,一位身著藍色長衫、粉色褲子的婦人神情慌張,雙手前伸似在匆忙追趕,應該是請求官兵網開一面。該畫用簡潔的線條和顏色,展現出清代緝捕犯人的場面,傳神地刻畫出緝捕中各種人物狀態。
中國古代的酷刑多與示眾有關,《大明律》中規定:“官員若貪污贓銀60兩以上,將梟首示眾、剝皮實草?!眻D2描繪的是一男一女被游街示眾的畫面,走在最前面的一人正在敲鑼,吸引民眾的注意。兩名犯人雙臂被反綁驅行,兩人均回望身后的執法者,眼神中流露出驚恐和哀求。隊伍最后方是一位身著橙色上衣與藍褲的男子,他左手緊抓著捆著兩名犯人的繩索,右手高舉一束粗大的藤條,正要驅趕犯人前行。該畫生動地展現了犯人游街示眾的場景,人物表情生動,衣紋線條流暢,用色自然。游街示眾現象的背后,是中國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的表現。在一個依靠儒家倫理進行統治的社會中,游街示眾作為一種連帶性的懲罰,統治者認為其更有利于震懾百姓,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
掌嘴是一種清朝刑訊時允許使用的刑罰之一,其既可用于刑訊也用于處罰。行刑時通常用手或竹制、皮制的專門器具抽打犯人耳光,程度有輕有重,輕者將嘴打腫,重者可以打掉牙齒,因此也稱得上是酷刑之一。圖3描繪的是審訊犯人時正進行掌嘴的場景,畫面的最右側雙膝跪地的是正被審訊的犯人,行刑者用木質的掌嘴器具對他施刑。畫面最左側頭戴花翎官帽的府衙官員,正在審問犯人。官員身旁一人身穿黃衫,左手持紙卷,右手握筆,正在做現場筆錄。
圖4描繪的是杖刑的行刑場景,杖刑是隋唐以來的五刑之一,行刑時一般是“去衣受杖”,即脫掉犯人的中衣(內衣),直接用毛竹、木板擊打其臀部。清代杖刑沿襲明制,不同的是清代杖用的大竹板,長五尺五寸,大頭闊二寸,小頭闊一寸五分,重不過二斤。圖中共有三名施刑的官兵和一名犯人,身著藍衫紅褲的官兵按住犯人頭部,身穿黃色上衣的官兵將犯人的褲子扒至大腿下部,露出犯人的臀部,最后一名官兵則手持木杖(該刑具上部為寬扁的板狀,下部為細長的棍狀把手)施刑。
枷刑是一種獨立于五刑之外的特殊刑種,其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北魏時朝廷正式頒定枷為官方刑具之一,唐朝《舊唐書·酷吏傳》記載:“作大枷,凡有十號:一曰定百脈,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著即承,五曰失魂膽,六曰實同反,七曰反是實,八曰死豬愁,九曰求即死,十曰求破家。”明朝發明了立枷將枷刑變為變相的死刑,到清時期枷刑已成為一種具有優待性質的替代刑和附加刑[4]。
圖5描繪的是清代枷刑處罰的畫面,圖中主要有三男一女和一個孩童組成,畫面右邊是兩名正受著枷刑的男犯人,兩人脖子上都由兩塊木質枷具夾著,枷具兩側貼有封條。其中一名犯人坐在一張特殊的椅上,另外一位則跌坐地上,雙手托著沉重的枷具。畫面的左方一位身著藍衫青褲的婦女正雙膝跪地,希望可以求得看守的官兵給犯人們送一些吃食。圖6展現了枷刑的另一種形式——男女共同受枷,我們可以看到圖中有四位人物,左側身著藍衫藍褲的女犯人和身著綠衫紅褲的男犯人同時被一副枷具夾住,兩人雙手都托著沉重的枷具。畫面右側是一名白發蒼蒼的老婦人,左手提著籃子,右手指著犯人們,似乎正懇求執法者允許她送飯給犯人吃。這兩幅圖都極為生動傳神地刻畫出人物的神態和心理,犯人們痛苦、屈辱和憤怒的面部表情,官兵阻攔恐嚇婦人、對行賄的暗示,婦人懇求允許她送吃送喝給犯人的屈服和無奈,都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圖7描繪的是鎖帶、石墩、鐵桿三種刑罰。最左側的犯人脖子被鐵索鎖著,手持蒲扇朝爐火揮動,似乎在熬制藥材。中間的犯人坐于石墩之上,脖子被鐵鏈鎖著,鎖鏈下端被固定在沉重的石墩上。鎖石頭應為清朝才出現的,是一種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刑罰手段。右側一名犯人脖子被鎖鏈纏著,雙手扶著鐵柱,鎖鏈末端被固定在沉重細長的鐵柱上,鐵柱上端掛有一枚鈴鐺,使得犯人無法逃獄。監督三名犯人干活的官兵右手拿著一根煙桿,左手持一束藤條,隨時準備鞭打犯人。
流放是將罪犯放逐到偏遠地區進行懲罰的一種刑罰,在我國起源很早,并且歷史悠久。從遠古流放之刑出現,到清末被廢除,歷經了幾千年。它的主要功能是通過將已定刑的犯人押解到荒僻或遠離鄉土的地方,以對案犯進行懲治,并以此維護社會的統治秩序。《大清律例·名例律上》所謂“不忍刑殺,流之遠方”。因此,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流放是十分獨特的政治現象,被統治者自詡為一種仁慈的刑罰,從而體現儒家所提倡的仁政和慎刑[5]。圖8描繪的是清代流放刑罰的畫面,在圖中,我們能看出畫面左邊的兩個頭戴清代官兵官帽的男人,應是流放刑罰的執法者。畫面右側身著紅衫的赤腳男子應為被流放的犯人,他手裹著一張短竹席,挑著行李,正回首望著送別的婦女,女子正擦拭眼淚,依依不舍。此圖十分傳神地展現出流放犯人臨行時和親人分離之苦。
清代的死刑主要有斬首、絞刑、凌遲、賜死等,而死刑又可以分為立即處決、斬監候、秋決。我國自漢代起對判處死刑的囚犯,都是在秋后執行,不是一經判決,就馬上執行。清代遵循舊章,除了大逆不道、謀反、江洋大盜外,其余死刑犯一律暫時監禁起來,等候秋決。
圖9描繪的是清代死刑的一種主要形式——斬首,斬首也稱“砍頭”“殺頭”或“問斬”,即將犯人的頭部砍去致死。圖中赤腳穿紅色上衣的皆為犯人,最左側的已經施刑完畢,頭部血淋淋地落在身體前方,身體俯于地上。另外一名犯人正等待被下令施刑,最右側身著黃色長衫的執法者高舉令旗,準備發令。該畫生動地展現了實施死刑的慘烈場面和即將被斬首的犯人表現出的恐懼悲痛之情。
圖10描繪的中國歷史上極為殘酷的一種刑罰——凌遲處死,凌遲俗稱“千刀萬剮”,其主要是針對犯了謀反、犯上作亂、“口語狂?!钡取按竽妗薄澳鎮悺弊锏娜嗽O置的。也就是說凌遲主要是用來處死危及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政治犯?!洞笄迓伞分杏忻魑囊幎ǎ骸爸\反大逆:凡謀反謂謀危社稷。大逆謂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但共謀者不分首從,皆凌遲處死?!碑嬛斜唤壴谀局剖旨苌系呐溉苏诒皇┮粤柽t之刑。最左側的身著粉衫、右手持刀、左手打扇的官兵則是此次刑罰的執法者。畫面的右側有三人,其中兩名官兵挑著一個大竹筐,竹筐內蜷縮著一位身著紅衫的男犯人,面對凌遲懲罰表現出極度的驚恐。該畫形象地刻畫出凌遲刑罰的殘忍和犯人遭受凌遲的痛苦與絕望[6]。
圖11描繪的也是清代一種特殊的刑罰——壓杠,壓杠屬于清代刑訊時允許使用的刑罰之一,即在下跪人腿彎處放置木杠,由行刑人站上去踩,讓犯人受到極大的痛苦,甚至可使被壓部位的骨頭碎裂。圖中犯人跪在地上,手臂被綁,膝蓋彎曲處放置了木桿,兩位施刑者正同時單腳站在木桿上行刑。在畫面的最右方,一身穿青衫的官兵左手持紅色登記簿,右手握毛筆,正在做筆錄。
圖12描繪的是清代桶枷、鎖帶、木凳三種不同刑罰。最左側的為桶枷,桶枷是枷具的一種變形刑具,犯人只有頭部露出木桶外,身體被囚禁于窄小的木籠內。圖中間的犯人受的是鎖帶刑罰,犯人雙腳被鎖并固定在沉重鐵條上的腳鐐中,難以移動,故跌坐在地上。而畫面右側的犯人雙手反剪,跪在地上,背部緊貼著長板凳,其身后的官兵正拉著犯人的耳朵使其頭部緊靠著長板凳。同時右腳踩著板凳下方的凳腳,使凳子緊貼并擠壓犯人,犯人通常會痛苦不堪,甚至暈死過去。
上述整套十二幅通草畫,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清代各類刑罰的場面,讓人觸目驚心,使人深刻地感受到封建社會刑罰的殘忍和嚴酷。畫面不僅描繪了笞、杖、徒、流、死這五種封建社會主流的刑罰,還鮮明地描繪出五刑之外的緝捕、掌嘴、枷刑、壓杠以及清代特有的鎖石、木凳之刑。通草畫作為清末出口歐洲社會的商品之一,為迎合西方人的審美,用十分明亮的色彩,寫實的畫法,將中國的各類刑罰像寫故事一樣繪畫出來,成為歐洲社會了解中國社會生活的明信片,對中外文化交流具有積極地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馮鈺. 通草畫:廣州名片的前世今生[N]. 信息時報, 2013-03-03(35).
[2]沈嘉祿.通草畫——來自東方的“古明信片”[J].檔案春秋,2012(03).
[3]高長富.中國古代刑罰思想與酷刑簡析[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5).
[4]田濤,鄭秦點校.大清律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5](清)沈家本撰.歷代刑法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清)吳壇撰,馬建石,楊育棠主編.大清律例通考校注[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