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網絡技術的普及是科技發展的結果,將其融入到高校教育中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可以將高校的教學工作進行更加科學的處理,提升高校各項事物的處理質量。因此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可以在互聯網的思維模式下進行,將互聯網的平等性、開放性、跨界性等特點進行發揮,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創新,將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整體質量進行提升。本文主要針對互聯網思維模式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進行分析。
關鍵詞 高校 互聯網思維 網絡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簡介:高學敏,云南財經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法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391
互聯網的普及使得其不僅僅作為一種科學技術,而是可以作為一種新型的思維方式,具有普遍的認識論意義,可以實現對社會、政治和經濟之間的深刻影響,對社會產生較大的變革,并在社會的各個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逐步在社會發展中產生影響。高校教育的普及使得高校應該擔負塑造青少年核心價值觀的重任,特別是高校大學生通過網絡處理日常事物的習慣已經養成,網絡的使用率極高,因此應該充分的利用互聯網的思維,對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和方法進行創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
一、互聯網思維概述
(一) 互聯網思維定義
互聯網技術的出現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對于人們的工作方式和原有的生活方式進行轉變,也使得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ヂ摼W思維是指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等較為先進的科技,將市場、產品、企業價值鏈以及整個社會形態進行全面的審視,通過互聯網的思維去考慮問題,創造一種新型思維方式。但是互聯網思維是一種技術性的方法,既不是技術性的思維,也不是工業化的思維,而是一種傳統化的思維方式,而是一種不斷的使用中形成的一種可以得到認同的思維方式,是時代發展中的產物。
(二) 互聯網思維的特征
互聯網思維不是強調的技術概念,而是一種觀念和方法論,從一般意義上理解,互聯網思維是指在大數據時代下的,通過計算機、云存儲等手段的規則和機會對技術進行創新,使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規則進行提升,發揮互聯網的精神和價值進行問題的思考?;ヂ摼W思維是一種不同思維碰撞的過程,可以實現多方參與、多方共贏的生態環境,提倡思維的碰撞,這是網絡平臺多樣化的前提,也是針對不同的網絡平臺進行策劃和宣傳的核心,對于網絡主體的建設和發展起到全面的支撐作用,需要結合實際的平臺管理對思想進行關注,采用適宜的調試方式,將素材與內容進行最終的定位,實現平臺的整體管理,達到不同的思想需要。
二、互聯網思維模式融入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互聯網技術的普及速度是非??斓?,特別是在青少年群體中使用的頻率非常高,特別是高校大學生,由于日常的學習時間較為寬松,在學習之余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流已經成為一種主要的形式,因此互聯網的思維對高校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結合現階段高校大學生的思維特征,采用互聯網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ヂ摼W對社會及青年學生的影響是全方位、多維度的。
(一)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產物化社會,可以對于社會的影響力全面的提升起來,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出現巨大的轉變,直接的導致上層建筑出現變化,已經超越了原有的思維基礎,逐漸的成為主流的思想。高等教育的進步就是社會發展需求的體現,教育與社會的發展程度息息相關,特別是高等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和社會的發展水平存在非常密切的聯系,是全社會參與的復雜活動,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結合社會發展的特點,將網絡傳播策略和發展特點榮譽到課程設計中,采用與時代發展相一致的思想歲時代的文明和教育工作進行安排,加強高校的思想教育理論的創新,進行實踐的探索。
(二)受眾群體進步的結果
網絡的使用在青少年中普及度極高,已經逐漸的取代傳統媒體成為青少年學生獲取信息最廣泛的渠道,對于他們的交往方式和思想行為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思想和行為上具有明顯的特征,使得傳統的思維引導存在弊端,不能有效的對受眾群體進行全面的引導,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現瓶頸。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結合時代發展的特點,有針對性的制定適宜現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學規劃,尊重受眾群體的特點,更加有效的提升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質量。
(三)實現教學目標的體現
人的思維是自由的,可以在社會發展的角度下得到全面的發展,體現個人的能力和個性,對人的思維進行全面的拓展。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中關注的焦點應該是學生的道德品質的培養,將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作為主要的出發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實現自身條件的全面發展,利用自身的優勢與時俱進,養成良好的道德規范?;ヂ摼W思維在商業模式運作過程中尊重了差異性,重視學生對于課程的整體體驗,將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分析,學生在學習中的參與度也得到關注,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技術手段,對互聯網思維中的政治工作的精華進行掌握,積極吸取不同的成果,使得政治工作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促進青年學生的成長,達到與時俱進的需要。
三、 互聯網思維模式融入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優勢
互聯網思想誕生于互聯網實踐工作中,可以將其使用到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作為互聯網實踐的分支,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創新,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受教育機會,增加學生與學校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通過學生學習習慣和興趣點的收集和整理對數據進行分析,圍繞學生的特點和對知識的接收特征進行課程的設計,轉變以往的教學模式,提倡以學生為視角進行教學學習,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促進教育的單向度思維方式,讓高校的教育人員充分的意識到互聯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育的重點放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角度進行分析,制定更加適宜大學生思想的教學計劃,使得整體的教學思想出現轉變,制定更加適宜管理教學的各項規范。
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強化的過程中,對于網絡思想道德的影響是結合互聯網的理念、模式和精神整體角度的思想,也是使用創新性思維進行管理的基礎,可以將系統性的思維與實際的教學活動整體的結合起來,不斷的滿足高校學生的受教育需要,對網絡化的生態環境進行更加全面的思考,提升整個教育的質量,并在教育中重視從互聯網思維角度思考問題,全面的提升思想政治教學的效率。
四、互聯網思維模式融入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困境
互聯網思維作為一種開放型的思維方式,主要是強調主體的思想自由性和可參與度, 在實際高校教學中網絡思想道德教育需要進一步的進行整合和創新,和傳統的思想相比較,互聯網思維下的教育方式更加貼近學生的角度,主張教育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平等性,倡導學習之間的共建,這樣的教學思維與傳統的教學之間存在沖突,從根本上和傳統的教學不同,因此互聯網思維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進的過程中存在困境,具體表現為:
(一) 互聯網思維與實踐生活融入性不強
互聯網思維雖然隨著社會發展逐漸的在社會中得到滲透,從互聯網思維尊重受重群體的基本需求是主要的特征,但是這樣的理念與傳統的教育理念之間存在一定的偏差,如果完全從互聯網思維的角度安排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就會出現高校對于教學設計不適應的情況。
(二)互聯網思想不同步
溝通是促進思想進步的基本條件,也是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廣的基礎,但是這個過程需要進一步的進行溝通與交流,這樣才能將教學進行更加細致的安排。但是互聯網思想與傳統的教育方法存在區別,需要主動的順應發展規律。
(三) 思想參與性不足
作為一種教育溝通平臺和渠道,互聯網思想與傳統的教育相比較而言具有更加豐富的資源和信息,可以更加快捷的實現思想的交流與溝通,因此需要將傳統的教育思想與新的互聯網思想進行整合,將線上線下資源引入到教學中。但是這樣的整合方式會出現一定不融合的情況,使得高校在進行資源整合方面存在問題,不能及時的實現資源之間的共享,造成教育之間存在一定的銜接問題,使得信息之間存在不對稱的情況,互聯網思維模式的傳播不充分,影響整體的教育發展與進步。
五、互聯網思維模式融入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途徑
(一)提升互聯網思維定位準確性
互聯網思維是一種局域互聯網技術的系統化思維,為了更好的實現對互聯網思維的傳播,在實際工作中應該切實的做好接入工作,積極的對互聯網思維進行傳播和研究,特別是高校教育人員的能力方面,積極進行思想的普及,重視互聯網思維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聯性,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實踐,促進思想的融合。同時需要結合社會以及網絡環境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整,重視教育對象以及知識體系的形成,將互聯網思維作為一種主流的價值觀滲透到教學中,更好的實現教學資源的管理和整合,全面的促進教學的進步與發展。最后,需要對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分析,借助大數據時代的特征,綜合的分析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網絡課程中不同的教育部分的喜好,了解學生對課程的認可程度,及時的針對問題進行分析,不斷的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優化,使得整個的課堂教學活動更加的符合網絡化的特點,自由度更高,實現整體的管理。
(二)提升思想教育和諧性
網絡化的思維方式和管理方式需要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相結合,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堅持中心化的網絡思想政治教學思想,語言的表達方面更加的豐富多樣,結合思想政治以及教育的特點安排各種課程,同時將理論性的術語與實踐進行幾何,使用普通大眾可以理解和易于接受的話語表達出來,實現由單純抽象理論灌輸向直面實際生活轉變。同時需要在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學工作中,積極的聽取學生自身的意見,及時的得到學生對課堂教學活動的反饋的,逐漸的對課堂活動進行更加豐富的處理。結合高校學生實際需要對課程進行安排,重視受眾群體的反饋,展示出網絡教育的優勢,讓學生可以積極的融入到教學中,配合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開展,使得思想政治課程發揮真實的效果,展示出自身應有的魅力。在進行互聯網思維模式下的課程時,對于學生的需求需要進行關注,采用學生習慣的方式進行授課是進行教學的關鍵方面,也是課程創新的前提。
(三) 加快資源平臺整合
網絡思想政治課程需要重視資源的整合,針對現階段教育資源分散、教育平臺較多的情況,高校應該針對性的對這些資源進行整合,對資源平臺進行分類,結合特點制定不同的資源整個圈子,打破平臺之間的邊界桎梏,實現資源效應的最大化處理,將資源之間進行更加全面的融合。
六、結語
互聯網的使用使得人們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發生重要的變化,對于人們思維的影響逐漸的形成,當校園各方信息的系統化整合分析平臺一旦建立,可以廣泛通過查詢、統計、分析等應用功能,進行教育主體群體的特點研判及發展跟蹤。
互聯網服務中產生的各種信息真實準確的反映著青年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價值觀念,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寶貴的財富。通過互聯網思維對網絡思想政治課程進行整合可以對教學質量進行提升,促進思想政治課程的全面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陳華棟.互聯網思維模式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8).
[2]楊茂.網絡文化教育:教育環境改變后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7(1).
[3]白潔.互聯網思維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融入性研究.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7(1).
[4]許志銘.增強高校校園網凝聚力創新研究——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思考.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2).
[5]奚曉嵐、李慧曉杉.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思考.科技風.2012(19).
[6]馬玲娜、仰曙芬、尹梅、商孝來.基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心理危機現狀、原因、預防與干預研究//中國特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2015.
[7]李希.關于實現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變革的建議//第十三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經管社科).中共沈陽市委、沈陽市人民政府、中國農學會.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