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琴
摘 要:朗讀能培養(yǎng)學生語感,提高感受語言信息的能力。教師要注重多元訓練,豐富朗讀結構。可讓學生一邊朗讀一邊思考,進行理解性朗讀;在朗讀中體驗文本情感,進行感受性朗讀;在朗讀過程中展開想象,聯(lián)想文本中的形象。
關鍵詞:朗讀;小學語文;教學策略;語感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22-0084-01
朗讀是一種有聲語言的藝術,利用語音可以生動形象地表達文本內容,抒發(fā)喜怒哀樂的情感,表現文本的中心思想。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在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語文教學中,適當開展朗讀訓練,能促使學生更好地增強語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內容,感受文本情感,體驗文本形象,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一、理解性朗讀,邊讀邊想
朗讀是一種有聲的閱讀,閱讀的過程實際上是通過分析和綜合等方法,理解文章的形式、內容、主旨的過程。因此,在指導學生進行誦讀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一邊誦讀一邊思考,配合對段落、文辭的理解和感悟,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讓我們蕩起雙槳》是一首優(yōu)美的詩歌,展現了美麗的環(huán)境和歡樂的時光。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這首詩歌,教師可以讓學生一邊朗讀,一邊理解內容,激發(fā)他們的自豪感和愛國熱情。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朗讀了第一節(jié)之后,大家仿佛看到了什么場景呢?思考一下在讀到‘輕輕飄蕩和‘推開波浪的時候要用怎樣的語氣,這兩個詞組在語義上有什么不同?”“詩歌中說到魚兒悄悄地聽人歌唱,這利用了什么手法呢?除了這個句子以外,詩歌中還有沒有其他的詩句也運用了這樣的修辭手法?”在教師的啟發(fā)和引導下,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嘗試用輕柔的語氣表現“輕輕飄蕩”的感覺,用歡快的語氣體現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展現了魚兒、小鳥、小樹等形象。在歡快的朗讀中,學生體會到了歌詞所描寫的意境,感受到了幸福生活的美好。
在必要的時候,教師可以進行朗讀示范,讓學生從教師的示范中得到啟發(fā),再結合自己的朗讀,讀出感情,讀出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二、感受性朗讀,體驗情感
在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體驗文本的情感,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鳴。朗讀能起到以聲傳情的效果,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受文本的情感,撥動學生的心弦,這能使得語文課堂更好地體現語文課程標準所說的人文性。《走,我們去植樹》是一首節(jié)奏明快的詩歌,它號召少先隊員一起參與植樹造林的活動,表達了改造自然環(huán)境的決心。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的時候要讓他們體會其中的情感,感悟詩歌的內在意蘊。“‘走,我們一起去植樹這個句子具有號召的意味,要如何朗讀才能體現出這種情感呢?詩歌中說到‘到處回蕩著紅領巾的歡聲笑語,為什么植樹能讓人感到如此歡樂呢?”在誦讀過程中,學生意識到“森林是人類的朋友”,所以每一個人都要采取實際行動來保護森林。同時,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意識到自己也是一棵小樹苗,將來也會成長為國家的棟梁之材。有了這番感受,學生的朗讀更富有激情,充滿了生機和力量。如讀到“叫風沙乖乖低頭”的時候,學生加重了“乖乖低頭”的語氣,體現出自豪感和戰(zhàn)勝風沙的堅定信念。
在朗讀過程中,學生接近了作者,和作者進行情感交流,感受文本豐富的內涵。和默讀相比,朗讀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能促使學生多角度接受文本信息,通過視覺、聽覺等多種渠道獲得信息。這種感受是立體化的,學生的體驗也會更全面。
三、想象性朗讀,再造形象
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抽象的文字轉變?yōu)榫唧w的畫面,這能促進學生提高想象力。小學生抽象理解能力較弱,但想象力卻十分豐富,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促使學生在朗讀中展開豐富聯(lián)想,在頭腦中再塑形象,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老師,您好!》是一首贊美教師的詩歌,詩中不僅展現了學生對教師的尊敬,同時還體現了教師的形象。在教學這首詩歌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性朗讀:“‘筆尖飛舞,那是春蠶悄悄地編織理想的絲線,這是多么形象化的詩句啊,大家在朗讀的過程中想象一下老師是怎樣的形象。”學生在朗讀之后有所感悟:“‘春蠶到死絲方盡,這句話和‘那是春蠶悄悄地編織理想的絲線有異曲同工之妙,都體現了老師的辛勞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讓人在朗讀的時候仿佛看見了老師的形象。”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理解“為什么說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浸透著教師的心血”。當讀到詩歌末尾“老師,您好”的時候,他們的情感更加飽滿,發(fā)自內心的誦讀,感人至深。
想象性朗讀的過程,實際上是學生對文本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在想象性朗讀過程中,學生能在情境中接受美的熏陶,更好地感受文本中各種“美”的形象。
四、結束語
朗讀的方式多種多樣,除了可以讓學生積極展開理解性朗讀、感受性朗讀、想象性朗讀以外,教師還可以在必要的時候指導學生進行表達性朗讀、積累性朗讀等。朗讀形式多種多樣,有利于幫助學生理清文本線索,感受文本情趣,體會文本形象,提高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田春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策略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5(06).
[2]趙培香.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的研究及啟示[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01).
[3]鄭飛藝.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課程形態(tài)變革——基于閱讀教學的視角[J].課程·教材·教法,2011(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