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
摘 要:閔貞的寫意人物畫描繪了人物的瞬間動作,還描繪了人物的精神狀態,他的作品造型筆墨運用精練。其寫意人物畫里的人物,造型狂放而又不失嚴整,動作生動活潑,無處不表現出自己的性情,寥寥幾筆便能抓住動作特點。其筆下的寫意人物表情傳神,在人物面部用筆細膩,描繪出了情感里的五官特點,但又有自己繪畫的個性。寫意人物線條簡潔豪邁絕倫,墨的使用揮毫自然,人物的衣紋褶皺簡約生動,其繪畫作品把人物描繪的動作生動、表情傳神,離不開他的這些主觀意識和他的深厚功底。
關鍵詞:閔貞;造型;筆墨;人物畫
閱讀研究現有的資料對閔貞的繪畫風格進行分析總結,從而對閔貞的繪畫風格形成初步認識,并以閔貞的人物畫風格為切入點,對閔貞的繪畫風格進行深入分析,將閔貞的人物畫風格分為細筆人物、巨筆寫意二個時期部分。閔貞早期的白描人物衣紋褶皺用筆流暢自如,頗有李公麟之勢,這個時期的繪畫風格是閔貞對傳統的繼承。其巨筆寫意較于細筆人物顯得更為粗狂奔放,在衣紋的處理上出現方折,透露出一種雄渾磊落的氣度,以《八子觀燈圖》等一系列頗具特色的兒童題材為主,這一時期則體現了閔貞在繪畫上的創新,以墨為主、兼容色彩的沒骨手法來表現人的衣著,線條邊線模糊,同墨色暈染一體。
一、閔貞繪畫風格特點
(一)早期繪畫風格
閔貞走上繪畫的道路與其兒時的經歷是分不開的。兒時失去雙親,對他的性格等方面或多或少產生影響,沒有了父母的照顧也失去了上學的機會,身邊也沒有父母的畫像,時間慢慢過去,閔貞漸漸地忘記了父母的模樣。為了畫出父母的畫像,閔貞走上了繪畫的道路,在日積月累的繪畫過程中,閔貞的繪畫技藝日益高超,成為了當地十分有名的畫師 。或許是對父母的離世難以釋懷,也或許是由于父母離世太長時間記不起父母的模樣,最后,閔貞沒能畫出父母的畫像。
閔貞一直沒有放棄繪制父母的畫像,他開始尋找和自己父母長相相似的人。文獻記載,閔貞在一天晚上外出看到一位白發蒼蒼有些駝背的老翁,這個形象和自己記憶里父親的形象極為相似,閔貞與這位老翁有了交情后,提意為這位老翁畫幅畫像,老翁也欣然同意了,畫出了心目中父親的畫像。接下來就是母親的畫像,一天門口來了一位討水喝的老婆婆,無意一撇發現和心目中母親的形象極為相似,征得老婆婆同意后為老婆婆畫了畫像。閔貞把畫的父母的畫像掛在了屋里,早晚供奉。他又把自己供奉父母畫像的情景,繪制成了一幅畫。秉著這份對繪畫的執著,他的繪畫技藝日益高超。
閔貞這個時期的繪畫已經有了自己的特點,《紈扇仕女圖》是他細筆寫意的巔峰之作,他所畫的人物動作生動形象,還抓住了人物的神態特點,線條簡練生動,此圖仕女神態嬌弱,流露出一種夏日疲困的氣息。樹干的蒼老虬蟠與女子的嫵媚身姿,曲線交叉,相映相稱,構成新穎別致的格局,著意刻畫仕女輕揮紈扇、脈脈含情之態。十分注重畫面里人物與襯托景物之間的筆墨關系,依靠畫面里的襯托景物與人物的筆墨輕重濃淡,形成視覺上的對比,在畫面中產生豐富的層次感。
閔貞在這個時期的寫意人物畫非常寫實,人物造型工整。這個時期他的人物畫多是細筆人物,用筆嚴謹,人物線條的勾勒較為流暢自如,能抓住人物的神態,線條簡練生動,面部表情描繪細膩。閔貞藝術造詣的提升與他在唐英家中做插畫時有機會親眼目睹、臨摹宋元名家的作品是分不開的,在此期間他提高了眼界,開闊了視野,為其以后的藝術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成熟期繪畫風格
閔貞成熟時期的繪畫風格與他的經歷也是分不開的,從家境殷實到中年的家道沒落,從富家公子成為遺孤,從默默無聞的市井賣畫小生,再到眾人以千金買畫的畫家,閔貞的一生可謂跌宕起伏。早年在集市賣畫,后因唐英結識了大學士翁方綱,便有了去首都游歷學習的機會。在京師期間,聲名鵲起。閔貞的性格不羈,與人結交無門第觀念,且對達官貴人嗤之以鼻,從朱箔為其雙親寫的碑文中猜測可能是年幼時期,祖父遭遇官府不公平的對待對其身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再加上這一時期畫壇也推崇“個性”,在繪畫寫實人物的同時要大力發揮畫家本身的個性,閔貞后期的寫意人物畫人文色彩濃重,無處不體現出自己的個性,但他這樣個性化的造型又沒有脫離現實,他所描繪的人物都很貼近現實生活。這樣的藝術風格之所以有藝術魅力是因為閔貞在主觀和客觀、怪異和真實之間找到了極其富有張力的平衡點,使閔貞的作品富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每幅作品中無處不展現出自己的個性,與他在描繪主觀事物時附加自己的思想感情是分不開的。
這個時期,閔貞的藝術造詣非常高超,巨筆寫意雄渾磊落。閔貞的《劉海戲蟾圖》就是他富有個性的巨筆寫意的代表,畫中的人物造型夸張,但又沒有離開寫實,非常生動活潑。在這幅寫意人物畫中運用巨筆寫意,線條給人雄渾磊落的感覺,運筆有方形轉折,墨色濃淡相宜。畫中劉海蹲坐在石頭旁邊,手里握著絲線,垂在一側。畫面底部是用淡墨勾勒的水紋,墨的運用恰到好處,一只蟾蜍趴在石頭上,好像在望著劉海手中的絲線。劉海身后幾筆淡墨同濃墨的鮮明對比,將身后縹緲空曠表現得淋漓盡致。正是這種微妙的筆墨運用,形成了豐富的層次感。
閔貞的巨筆寫意,筆下的人物衣紋褶皺用筆流暢自如,有點李公麟行云流水般的運筆技巧。線條或柔或剛或輕或重。巨筆寫意線條,雄渾磊落,衣紋也出現了方折勾畫的形式,無不透露出了一種雄渾磊落的氣度,風格與黃慎頗為相似,用筆趨于簡約,所畫的嬰戲圖墨線相融,大巧若拙,在線的基礎上更加探求墨的藝術內涵及審美價值,無處不體現出自己的個性。
二、創作過程中的借鑒
(一)筆墨
筆墨是中國畫中的一種語言,講究意境,是中國畫特有的特點。閔貞的筆墨更是值得學習借鑒。
借鑒的是,閔貞以孩童為題材的寫意人物畫《嬰戲圖》,他的這一系列作品在“線”的基礎上更加探求“墨”的藝術內涵及審美價值,更多地采用“沒骨”畫法進行繪制,線條在柔潤之中的凝重生澀轉化成了“拙”的自然之趣。
在臨摹他作品的同時,學習他的這種線條,融入到自己的風格中,用這種富有“拙”的自然之氣的筆墨描繪畫面,在筆者不斷地寫生實踐和深入研究中建立起了筆墨的感受,從而獲得使人物傳神的筆墨方法,運用到作品的創作之中,形成自己的風格。
(二)造型
閔貞畫面所選的場景多數是來自生活,在細微的生活中發現其中的美,把這種瞬間的動態定格在自己的畫面之中,通過自己對造型的解析加以夸張,形成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這就是所謂的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生活中善于發現與變通,描繪出屬于自己的畫面。筆者的取材也都是來源于生活。
學習借鑒他簡練的形態概括方法,盡可能地表現出形體里的神。在創作時盡可能地剖析形象動作的的本質特點,加以概括取舍,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創造能力,表現出更具生命的不同形象。如果僅僅從客觀形象表面的正確比例去描摹,而不進一步去追求傳神的目的,留在紙上的畫只能是死板的形體。學習借鑒閔貞在形體結構之中表現精神的微妙變化,從變化著的結構中分清主次關系。
(三)構圖
閔貞的人物畫構圖也是多種多樣的,如他的《八子觀燈圖》,八個孩童聚于畫面中部,這種團狀構圖,使得孩子的表情尤為突出,還有閔貞的《劉海戲蟾圖》采用了三段式構圖,把劉海和背景及蟾蜍分開,再加以筆墨的運用使得畫面的空間感十足。劉海身后的空間表現的縹緲空曠。閔貞的寫意人物畫構圖恰到好處,總能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筆者的構圖在借鑒他的團狀構圖的同時與之字形構圖結合加以創新,畫面里的人物圍成一團,畫面飽滿,使畫面里的人物更具有張力,畫面里的主要人物在紙張的中心位置,能突出主要人物的動作與神情。畫面中的人物頭部連起來形似之子,構圖內的人物安定、均衡但是又不失靈活的特點,從前面的人物向當中的人物和后面的人物延伸,畫面構成了縱深方向的空間關系的即視感,使畫面比較生動,富有空間感。
三、閔貞繪畫對創作的啟發
在學習借鑒閔貞作品創作的過程中加強了自己正確認識構成形象的客觀規律和正確認識形象的主觀感受。在筆墨方面得到了豐富,學會了虛實、輕重,結合形象的表情、結構和質感加以發揮和概括,而不是像以前僅僅從客觀表現形象的正確比例去描摹,畫死板的畫,而是進一步去追求傳神的目的,在紙上留下生動活潑的形體。增強了筆者的造型能力,加強了抓住構成精神特征的具體結構的能力,在創作時能抓住不同形象的具體結構和微妙變化,能更好地體現出不同形象的精神狀態,體會了“神出于形”的含義,這是完全可以捉摸得到的,而不是抽象憑空的去玩弄筆墨的技巧所能獲得的。人物的形象微妙復雜,千變萬化,只是憑借一般的視覺感受,不加以科學的分析及徹底的理解是創作不出形神兼備的寫意人物畫的,只是按照形體的正確比例畫正確的人,畫出的無異于是沒有靈魂的物體。只有懂得了在追求形似的基礎上,抓住形象的精神本質,而精神本質具體存在于形體的結構之中,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造型,反映出不同動態和復雜結構中的形象,從而創作作品。
總之,通過對閔貞繪畫作品的分析與研究,學習借鑒其作品的造型、筆墨、構圖等特點,對筆墨、造型和構圖有了新的認識。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有一雙善于觀察的慧眼,作品是正確認識構成形象客觀規律和形象的主觀感受的統一。
參考文獻:
[1]上海博物館.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2]周積寅.江蘇歷代畫家[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
[3]袁烈洲.中國歷代人物畫選[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
作者單位:
山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