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姣
摘要:伴隨著廣播、電視、互聯網以及手機等大眾傳媒的產生、運用與推廣,認識、理解、判斷并運用這些大眾傳媒成為現代社會必備的一種素養。網絡作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新型大眾傳媒,對中學語文教師媒介素養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影響。基于此,本文著重從加強中學語文教師對媒介素養理論的學習以樹立科學的媒介素養觀和加強中學語文教師媒介素養內涵的培養兩個方面探討了中學語文教師媒介素養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網絡;中學語文教師;媒介素養;發展策略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作為一種新型的大眾傳媒進入廣大中學語文教師的工作、學習與生活中,給他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1]。因此,對于中學語文教師來講,如何積極應對互聯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如何適應并有效運用互聯網就顯得尤其重要。
一、網絡對中學語文教師媒介素養的發展的意義
1、網絡為中學語文教師媒介素養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互聯網,與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相比,其重要的特點就是容量大。網絡的這個特點與功能,為中學語文教師媒介素養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使中學語文教師能夠借助網絡提供的大容量的信息充實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以及語文綜合性學習內容。中學語文教師不僅可以通過網絡獲取所需要的語文理論知識與語文教學實踐知識,還可以借助網絡當中的BBS、校友錄以及可供查閱資料的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進行媒介素養的自我發展。
2、網絡技術的應用實現了中學語文教師媒介素養發展觀念的轉變。對于中學語文教師培養而言,傳統的教師培養在職前培養階段被理解為知識的傳授,職前階段的語文教師在很大程度上居于受體的地位。而網絡技術的應用已經改變了中學語文教師培養中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中學語文教師自身的自主是整個培養的主導。因此,在網絡技術應用的背景下,中學語文教師媒介素養的發展不再是被動發展的過程,而是包括職前培養、在職培訓以及職后自修在內在的終身發展的過程。
3、網絡技術的應用不斷豐富了中學語文教師媒介素養發展的內涵。通過中學語文科課程培養中學生的媒介素養已成為語文教育界有志之士的共識,這體現在:一是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將媒介素養作為語文科課程目標的內容;二是將互聯網信息、視聽材料等媒介鏈接滲透到中學語文教科書的課文、研討與練習、知識系統和言語實踐活動當中;三是在中學語文教科書中設計互聯網絡媒介交際實踐活動和媒介專題,通過這些活動的設計要求中學語文教師能夠引導中學生通過口語交際、閱讀、寫作以及綜合性學習等形式提高對互聯網媒體制作和發布的能力。
二、網絡背景下中學語文教師媒介素養發展的具體策略
1、加強中學語文教師對媒介素養理論的學習,樹立科學的媒介素養觀。任何能力的提升都離不開其理論的支撐,只有在充分掌握理論的基礎上,才可能實現能力的充分發展,甚至創造新的理論。因此,中學語文教師在發展自身媒介素養之前了解媒介理論是必不可少的。一要將《語文課程標準》與媒介素養理論加以對接。認真地閱讀與研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精神、內容以及規定,了解其對中學語文教師的媒介素養的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措施。二要完善高等師范院校語文科教師職前培養的課程設置,提高準語文教師的媒介素養。高等學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應該加重教師教育必修課、教師教育限選課、藝體教育限選課、教育學、心理學類課程、教學實踐課程的比重,力求使學生能夠達到漢語言文學學科專業的培養要求為主,兼顧中小學語文教師崗位教育教學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同時,還應開展《信息技術》《大學計算機基礎》等計算機實際操作的課程和《新聞媒介與社會》《網絡道德》等提升語文師范專業學生媒介素養理論的課程。三要以多種方式、多種途徑對在職語文教師的媒介素養理論進行再教育。
2、依靠網絡加強中學語文教師媒介素養發展內涵的培養。(1)增強語文教師使用網絡技術和信息的意識。鼓勵語文教師要多上網,多求索,收藏一些經典的語文教學網站:如“三槐居語文網”、“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等。這些優秀語文網站能給予教師最新教育教學信息的平臺,有利于教師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策略[2]。(2)提升語文教師對網絡技術使用的能力。首先要有計劃地組織教師進行計算機基礎、辦公軟件的應用、課件開發平臺的使用等一系列課程的培訓。其次還要引導語文教師掌握超文本結構的多媒體寫作,如教學課件、電子幻燈片、個人教學網站的建立等。最后還應培養語文教師使用騰訊QQ、BBS、E- mail以及個人博客與學生和其他老師溝通的能力和在網絡上下載和上傳文檔、教學資源等的能力。另外語文教師需培養網絡閱讀的能力,應適應超文本閱讀、多媒體電子閱讀、基于網絡的高效率檢索式閱讀等方式。(3)提高語文教師對網絡信息的評價與批判能力。網絡媒介素養的核心是對網絡信息的評價、批判、加工與創建能力。例如,就某一篇課文在收集了各種文本、圖片、課件、視頻、音頻等多種類型的資料后,教師就要善于圍繞某一問題的解決批判性地評價信息,選擇信息,辨析信息各自的特點、適用的場合以及局限性,能巧妙地將所獲得的信息從一種表述形式轉變為另一種表述形式。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對這些網絡資源進行篩選、評價和批判,選出適合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資源。
三、結語
本文在結合中學語文教師媒介素養的內涵,從互聯網、語文新課程改革和中學語文教材等方面論述了發展的意義,并結合網絡政策與制度以及網絡自身的特質分析了影響發展的因素,并從中學語文教師媒介素養理論的學習與發展內涵的培養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策略。由此可知,中學語文教師的媒介素養不只是對媒介文本的響應、詮釋、批判性的閱讀,而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媒介完善和發展自我以及幫助自己成長與進步的過程。相信,隨著互聯網技術進一步地融入中學語文科課程,其對中學語文教師媒介素養發展的影響的力度與深度將會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 張開.媒介素養在信息時代[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3,(1):116.
[2] 程曼麗.國際傳播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