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霞
摘要:目的 探究急診全程優化護理在搶救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意義價值,將搶救途徑規范化。方法 對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觀察組)采用全程優化的護理即接診優化、分診評估優化、救護優化(定時、定人、定位、定責)、轉運交接優化、人員配置及監管優化;并與采用常規護理的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對照組)進行急救時間的比較。結果 觀察組分診評估時間、心電圖時間、靜脈采血時間、靜脈用藥時間及急救總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均P<0.01)。結論 采用急診全程護理優化的方式能夠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爭取更加有效的時間。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優化護理;心臟介入治療;急診護理路徑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16-0135-02
急性心肌梗死在心血管疾病當中發生頻率較高,并且發病速率較快,病情誘因復雜多變,治愈難度系數較大。近些年,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治療急性心肌梗死領域當中逐漸引進了PCI技術,PCI技術的成功運用,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復帶來轉機。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享受更加優質的服務,急性心肌梗死綠色通道需要各個部門之間全員配合,協調運作。但實際情況當中急救護理模式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衡量標準。因此,創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機制,優化護理路徑,建立健全急診護理綠色通道是醫院的首要工作。通過創建綠色通道,使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夠接受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4年10月~2016年9月急診收入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并行急診PCI的患者80例,符合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診斷標準。將2014年10月~2015年9月收治的35例患者作為對照組,男29例、女6例,平均年齡(62.67±9.67)歲;2015年11月~2016年9月收治的45例患者作為觀察組,男38例、女7例,平均年齡(60.70±9.2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傳統急診護理方式,由“120”急救車將護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到搶救室內,創建綠色通道;病情癥狀不明顯的患者由醫師檢查后進行搶救工作。評估要求在2 min內完成;護理人員依照醫師開出的單據進行用藥,并準備手術相關醫療器械,完備各項工作。靜脈采血要在醫師電話通知基礎之上,告知采血師進行抽血。護理人員和檢驗師的交接工作依靠電話,交接人員主要由護理人員構成,實行監管工作。觀察組實時全程優化措施,總結如下。
1.2.1接診優化實行先搶救、后掛號繳費的綠色通道體制 由“120”急救車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送至醫院,護理人員聽到急救車聲音之后,將平車推至醫院門口,將患者移至平車之上立即送入急救病房當中;自行就診的患者護理人員應當立即將患者移至平車之上,并告知醫師對患者情況進行診斷。
1.2.2評估病情優化 實行初評一早期檢查一再評估。護理人員在初步接觸患者時通過觀察發病特征、詢問已有病史、誘發原因、飲食狀況對患者綜合狀況進行簡單分析。早期檢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入急救室之后立刻采取心電醫療檢查,突破傳統直接由護理人員進行心電圖檢查的搶救模式,不需要有醫師的單據。依據患者病情狀況進行相應處理措施,對心電圖數據進行評估,必要時采用ST-T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癥狀進行動態監控。
1.2.3救護流程優化 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狀況有大致了解的情況之下,采取“定時、定人、定位、定責”的“四定”模式進行急救措施。定時:護理人員要在患者進入急救室2 min內進行給氧,3 min內對患者血壓血氧狀況有一個簡單的評估工作,5 min內完成ST-T實時測量工作,由醫師進行進一步的審查工作。
1.2.4轉運交接優化 建立健全交接制度:①護理人員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一個初步的審查工作,醫師在此基礎之上規劃急救措施方案,制定相應手術要求,需要介入醫生和導管護士需提前進行電話交接工作,介入醫師需要提前4 min前進入手術室內,與患者相關家屬做好交接工作,要求家屬簽字。②保證交接順利,由護理人員和急救醫師共同護送患者至急救病房,醫護人員圍繞患者頭部兩側,實時觀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體征以及呼吸狀況,保證供氧充足。③進入介入科室當中,與導管護士以及介入醫師簡單交代患者狀況以及誘發原因,協助患者到達介入科室,患者在過床時,避免自身用力,以免發生心室顫動,導致心肌梗死狀況;過床之后,將除顫監護儀保持工作狀態,保證實時監護工作得以落實。
1.3觀察指標
分診評估時間主要指患者進入介入室到初步診斷的時間間隔;心電圖時間主要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室到心電圖數據得出的時間;靜脈用藥時間指患者搶救過程當中在靜脈通道的時間;急救總時間指患者搶救所需總時長。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5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分診評估時間、心電圖時間、靜脈采血時間、急救總時間比較,P<0.01,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心肌梗死的誘發因素是多元化的,但如果在急救時能夠將閉塞的血管快速打通,那么就能夠延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時長,使其心臟功能得到切實的改善。為此,我們建立健全急診全程優化護理系統,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提升護理質量水平。
接診優化,保持綠色通道的通行狀況,這樣醫護人員能夠縮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入急救室的時間,大大縮短了由于等待醫囑、家屬簽字所造成的時間浪費。各個部門之間優化組織結構,全面貫徹落實優化措施。傳統急救模式是將病情不明顯的患者在醫師觀察基礎之上才送入急救病房,心電圖也需要在醫師通知基礎之上才能進行,這樣大大延長了急救時間,對患者急救情況十分不利。
“四定”模式進行搶救,能夠有效縮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時間,通過團體協作的能力,各個科室之間協調配合,權責分明,加強醫護人員搶救自主性,突破固有執行模式。醫護人員同時進行搶救,但要求分工有序,使得搶救效率得到提升,將急救藥品分化整齊,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提供契機。將搶救模式固定化,分析患者情況基礎之上立即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心電圖,檢驗血壓血氧情況。
綜上所述,通過急診全程優化護理能夠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當中發揮巨大的作用,能夠建立健全醫療搶救機制,規范處理急診方式。
參考文獻:
[1]張翠云,邢瑞秀.急診全程優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6,11(8):173-174.
[2]楊倩.急診全程優化護理模式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19):2480-2482.
[3]王燕.急診全程優化護理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評價[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4):115.編輯/高章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