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太志
【摘 要】生產和生活實際是數學的淵源和歸宿,其間大量的素材可以成為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應用的材料。教師要重視情境創設,不斷為學生提供生活素材,讓生活走進課堂,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真正讓文本的“靜態”數學變成生活的“動態”數學,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 有效教學 重視情境 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5.101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有價值的知識,有實用性的知識,促使學生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數學上有提高,有進步,有收獲。它既關注學生當前的發展,又關注學生未來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認知和情感上均有所發展。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重視情境創設,充分調動學生有效的學習情感
(一)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
每一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情境的創設,要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所以,教學中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又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么”等問題。
(二)教學情境應具有一定的時代氣息
作為教師,應該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在當今的信息社會里,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大量信息,教師創設的情境也應具有一種時代氣息,讓他們學會關心社會,關心國家發展。如,在上《認識圖形》一課時,經過對教材的認真鉆研、理解、分析之后,我設定的教學目標是:1.在操作活動中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2.通過摸、畫、找、拼等活動,初步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多樣性,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3.通過創設情景,在實際操作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培養動手操作能力以及激發學生積極探索新知的欲望。
(三)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征進行設計
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高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二、探究有效的學習過程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學習過程是否有效,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處于成長發展中的小學生,是不成熟的學習主體。由于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發揮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點拔者的作用,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尤其在學生疑難處、意見分歧處,或在知識、方法歸納概括時,更要教師及時加以點撥指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使學生從中感悟到數學的樂趣,產生學習的需要,激發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有效地參與學習。在創設生活教學情境時,一要選取現實的生活情境。教師可直接選取教材中提供的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進行加工或自己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素材作為課堂情境。二要構建開放的生活情境。教師要對課內知識進行延伸與拓展,將抽象知識學習過程轉變為實踐性、開放性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大膽提出猜想,不斷形成、積累、拓展新的數學生活經驗。三要創設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生活及興趣的了解,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創設生活情境。
三、有效組織合作學習,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標》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課堂教學應該自始至終伴隨著師生之間的交流以及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切不可忽視學生群體在教學中的作用。現代教學法也認為,數學教學過程應當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它不僅是一個認識過程,而且也是一個交流、動態發展的過程。課堂教學要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寬松和民主的環境,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切實提高學生數學素養。因此,教學中,作為教師我們有必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強化小組交流與合作,改變以往教學中“教師滿堂講,學生被動聽”的單一教學局面,促進各個層次的學生的共同發展。而交流與合作學習主要以協同活動來實現的,因此教師在組織小組交流與合作學習時,應把需要討論、互相啟發、反復推敲的問題,讓小組圍繞問題進行合作討論。
如教學《圓的周長》時,我先提出啟發性的問題:你有辦法測量出圓的周長嗎?拿出準備好的學具小組合作試一試(合作、操作、探索)——說說你們是怎樣測量的?(交流)——用某某同學的辦法小組合作再多測出幾個不同的圓周長,作好記錄,(再合作、再操作、再交流)——你覺得每個圓的周長和它直徑有關系嗎?大膽說一說可能有什么關系?(設疑、交流)——通過觀察和計算,你發現了什么規律?與你想的一樣嗎?(自主探索后,進行交流)——最后歸納出圓的周長和它直徑的關系,得出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恒的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黃錦姝.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缺失與重建[J].小學教學參考.2009(21)
[2]李艷艷,常秀芹.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問題探析[J].教學與管理.2008(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