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顯卿
【摘 要】自然災難性事件是指那些因自然的原因,對社會、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害的重大事件。作為媒體,在第一時間發布公眾關心的新聞,特別是公眾關心的突發性災難性新聞,是職責所在、是追求所向,能否發出最快的最能打動人的新聞,既是對媒體實力的一大考驗,也是對記者和媒體最具挑戰性的要求。在自然災難性新聞報道中,新聞媒體應注意和防止自然災難性新聞報道的負面影響,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新聞理念,把人文主義關懷精神滲透在各種突發性災難事件的報道之中,來滿足受眾的知情權。
【關鍵詞】新聞媒體;災難性新聞;受眾;以人為本
災難性事件包括自然性災難事件和社會性災難事件,無論是哪個國家,無論是什么樣的社會制度,都難以避免災難性事件的發生。面對災難性事件,新聞媒體應當堅持及時、準確、客觀的新聞報道原則,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提供豐富、連續的新聞信息,尊重和滿足受眾的知情權;講究報道的方式和方法,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新聞理念。
所謂自然災難性事件報道就是通常意義上的“自然災難性”,它是指對給人類帶來災難的事件的報道。自然性災難是指來自自然界的人類不可抗拒的力量或由非人為因素而導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災害,如地震、臺風、水災、沙塵暴、火山爆發等;因自然災難性事件意外出現具有突然性,沖突劇烈具有震撼性,后果嚴重具有負面性,影響廣泛、久遠具有社會性,備受各方的關注。
一、注意和防止自然災難性新聞報道的負面影響。
毫無疑問,由于災自然災難性新聞事件的反常性、震撼性等原因,災難性新聞事件是各種媒體爭相報道的對象。但是在新聞實踐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因為觀念、立場、方法等方面的問題,一些媒體對于災難性新聞事件的報道,產生了比較嚴重的負面影響。
(一)從非人性、獵奇角度出發,只關注災難本身,片面追求感官效果。與災難事件伴隨的往往是人身的傷害,如:風雨中倒塌的房屋,洪水中漂浮的財物,一些記者片面認為,這些畫面才是好新聞,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對這些場面不遺余力地加以夸大、渲染,令人毛骨悚然。
(二)用詞輕薄,缺少人文關懷。由于災害新聞往往現場慘烈、傷亡嚴重、影響廣泛,尤其是作為新聞主體的“人”,在災難新聞中處于“非常態”的情景。而這種“非常態”常常是人們不愿意示人的,媒體對當事人“非常態”情景的公開展示將會使當事人受到進一步傷害。所以,媒體在報道用詞上,應該莊重、客觀。
我們的新聞媒體通過正確的輿論引導受眾,化解矛盾和情緒,穩定社會秩序,盡快讓廣大人民群眾從災難的陰影中走出來的目的。
二、堅持及時、準確、客觀的新聞報道原則,正確引導社會輿論
在我國,新聞媒體承擔著上情下達、反映社情民意的任務,發揮著輿論向導、黨和人民耳目喉舌的作用。我們認為,作為負責任的新聞媒體,一事當前,以“穩定壓倒一切”為新聞報道的著眼點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在關鍵時刻保持緘默不等于就一定是維護穩定,相反容易引發不穩定。因為這樣做往往只會加大政府的工作成本,加重群眾思想的負擔,加劇社會矛盾,于社會安定不利。因此,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時下的新聞媒體既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對突發事件進行信息“封鎖”。正確的做法是,以積極的姿態介入,宣傳黨和政府的主張和采取的措施,使群眾增強應對突發事件的信心;宣傳科學的態度方法,使群眾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本領,即使解決突發事件在短期內有一定的難度,也會得到群眾的理解、信任與支持,使整個社會形成合力,共渡難關。從而充分發揮了引導社會輿論的積極作用。
三、提供豐富、連續的新聞信息,尊重和滿足受眾的知情權
輿論學認為,新聞作品不同于文藝作品,人們需要它主要不是為了娛樂,而是為了解除對環境的困惑。特別是在重大災難性事件發生時期,人們對新聞報道的需求量將急劇增大,及時、具體、詳細地提供信息,對于防止社會輿論走偏意義重大。換句話說,受眾接受新聞信息的過程,既是一個進行信息確認、材料收集的過程,同時也是新聞報道影響著他們已有觀念的一個過程,而這正是新聞媒體有效引導社會輿論的直接方式。不僅如此,受眾接受新聞信息一般還不是單一行為,而是帶有連貫性的,甚至形成一定的接收習慣,以便通過連續的接收而減少對于自身環境不確定性的認識。這就要求新聞信息的出現必須前后銜接,既不能中斷,更不能前后矛盾。因此,對于新聞媒體來說,采集和提供充足、連續的信息,讓受眾以正確的思想認識所處的新環境及其行為規范,這本身即是一種很重要的對輿論的引導。它是指受眾享有通過新聞傳媒了解其欲知、應知而未知事實的法定權利。對于災難性事件來說,無論是自然性災難事件還是社會性災難事件,都會給人們在心理上帶來巨大的沖擊力和震撼力,這種事件的本身及其所帶來的影響無疑都具有較高的新聞價值,很容易激起受眾的新聞欲望。在災難新聞中,知情權一般有兩方面的體現:一是受眾作為新聞接受的主體所具有的對災難有關情況了解的權利;二是遇難者親屬和災難受害人對事件全部真實情況與細節了解的權利。因此,災難新聞應是對災難性事件的全方位的報道,它包括災難形成原因的分析、抗災救災、責任追究、經驗教訓等。一般來說,災難性事件發生后,從新聞傳播的角度來看,擁有三個可資報道的側面,即災難性事件本身、災難性事件的受害者、災難性事件引發的政府或社會行為。而這三個方面的情況,受眾均具有知曉的權利,新聞媒體應滿足大眾這種知情權的需要。公眾的知情權、表達意見權應當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四、講究報道的方式和方法,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新聞理念
如果說災難新聞報道在滿足受眾知情權、實現輿論監督權的時候是把災難性事件作為客體來看待的話,那么,在災難性事件的新聞報道中,還存在著一個如何對待災難性事件的主體即災難的親歷者或受害者親屬的問題。這里實際上就是指在災難新聞報道中如何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現人文主義關懷精神。
把人文主義關懷精神滲透在各種突發性災難事件的報道之中,可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重視對災難事件本體的報道。新聞媒體應該更加重視對災難事件本體的報道,并且在報道中哀悼遇難者、撫慰遇難者親人的角色。
(二)關注災難中生命個體尤其是困難群眾的生存狀態。社會反響比較好的災難新聞,往往都是記者把深情的目光投注到災難中生命個體的生存狀態上所作出的報道。
(三)弘揚災難中的人間真情。人文主義關懷精神則要求記者,勇敢地直面人生,以透徹的目光注視人類的生生死死,對處于極度狀態下的人類給以人文主義關懷,讓健在的人們體會到人的崇高與尊嚴,喚醒人類的良知與道德。
綜上所述,積極地、及時而充分地報道突發性災難事件,是災難新聞報道的一個基本原則;同時,又必須穩妥地、慎重地報道突發性災難事件,這是災難新聞報道的又一個原則。對于新聞媒體而言,在災難新聞的報道中,既要考察宏觀形勢,注意傳播環境,爭取最佳的社會效果,又要防止片面追求轟動效應,而大量刊播刺激受眾感官和心理的內容。
【參考文獻】
[1]方起善:《淺談災難性報道》,貴州出版社,1999年10月.
[2]陳學:《大眾恐慌心里》,央視網,2013年7月.
[3]符力勤:《災難性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湖南師范大學學刊,2012年.
[4]吳樹明: 《災難性新聞報道中的負面影響》,鳳凰網,2013年12月.
[5]郭翔宇:《2012國內十大災難事件》,虎嗅網,2015年12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