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少華
【摘 要】以《溶液》專題復習為例,嘗試在初三化學綜合復習課上運用基于建構主義和認知主義學習觀下的“知識框架圖”作為學習工具,引導學生有效地將已有的知識進行整合,并可視化地展示學生腦海中的知識框架,形成知識網絡;將典型考題進行考點分析并與知識框架進行聯系與歸類,形成題型網絡;發展學生學習的主動建構性和加強學生對學科結構的理解。
【關鍵詞】知識框架圖;建構主義;認知;發現學習理論;溶液
一、教學背景
初三化學的綜合復習中,知識以多、雜為主,學生常常一學就會,一做就錯。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學生對知識只是停留在淺層次的認知階段,并沒有對知識的深度理解;二是學生并沒有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知識在學生腦海里就是一盤散沙,要用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從何下手。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擬探討在初三化學的綜合復習教學中引入知識框架圖這種學習工具,引導學生有效地將已有的知識進行整合,并可視化地展示學生腦海中的知識的框架,形成知識網絡;將典型考題進行考點分析并與知識框架進行聯系與歸類,形成題型網絡。
知識框架圖:就是把知識的結構外顯,可視化操作的一種工具。
知識框架圖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1]和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指學生能夠主動地對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綜合、重組和改造。從而用以解釋新信息,并最終建構屬于個人意義的知識內容。因此,在本文中提到的知識框架圖絕不是教師給出的已定的知識的結構,而是每一個學生的都不一樣的由學生經過內化而得出的知識的框架。
布魯納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和認知結構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張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對學科結構的一般理解。所謂學科的基本結構,是指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態度和方法。知識框架圖就是把以上概念的具體化到學科中的每個知識點,目的是幫助學生建立一種對知識的整體感受,能將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將大大有利于知識的運用。
二、教學設計
1.教學內容設計。
本節課將通過三個環節幫助學生自主構建知識框架:首先展示以“溶解度”為核心的知識框架圖的構建過程,每個知識點之間的連接處都配以針對性的習題,讓學生理解如何應用知識間的聯系來解答問題;第二、知識應用。通過定性看圖、定量判斷、定量計算三步驟讓學生學會利用知識框架圖來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觀。第三、知識、題型對應歸類。學生自主檢測,完成后分析題目考點,并把題號歸納到知識框架圖的對應部分,訓練了學生分析考點的能力和做好練習的分類。
2.教學過程。
【環節1】用PPT逐步展示本章以“溶解度”為核心的知識框架圖的構建過程,每一步構建過程都配以有針對性的練習,即時反饋。
【活動1】完成以“溶解度”為核心的知識框架圖,并完成對應練習。
這個環節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整合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并且能夠靈活地把知識框架里的內容進行應用。
【環節2】知識應用。通過定性看圖、定量判斷、定量計算三步驟讓學生學會利用知識框架圖來解決實際問題。
【活動2】從溶解度曲線圖中獲取信息。
練習涵蓋了溶解度曲線圖中不同位置的點的意義,改變溫度對溶液的飽和與否、溶質的質量分數的影響。
【活動3】學會用“三步法”定量判斷溶液狀態。
這個題目的設計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弄懂改變條件后,如何判斷溶液的狀態,知道要比較哪個變量。
在解答之前,以第一題為例,向學生講解解答步驟,分為三步:1.讀圖找標準值(即該溫度下物質的溶解度);2.以實際溶劑量進行溶質質量的換算;3.與實際溶質質量進行比較。簡單記為:一找標準,二換算,三比較。
【活動4】根據實際情況,定量計算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
【環節3】知識、題型對應歸類。學生自主檢測,完成后分析題目考點,并把題號歸納到知識框架圖的對應部分。
要讓學生學會分析考題中的考點是什么,并且能夠回到知識框架圖找到可以解答問題的知識點。
三、教學反思
雖然知識框架圖在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把新舊知識進行整合方面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復習課不是知識的簡單再現而應該是學生內在的一個知識建構成網的過程。所以應該摒棄過去簡單再現知識點的做法,設計活動,引導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網絡并且把它融合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去。題目考查的綜合度決定了知識的網絡化。現在的中考題很多題目都是多個知識點之間的關聯,要更好地解決問題應該理清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2.對于難點的突破,首要的是要會分析考點,然后利用可操作的步驟進行解決。像【活動三】就是先分析考點,抽絲剝繭找出關鍵點,然后設計可操作的解題模型去解決。
3.練習針對性習題時,要引導學生分析考點,完成后要求把習題對應知識點進行分類歸納。發展學生的分類觀。
在初三化學復習過程中,選取適宜的教學內容實施構建知識框架圖的教學模式能夠增進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構建良好的知識結構,又能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鑫.知識框架化教學模式概述[J].遼寧教育2013(03):24-26.
項目研究:
本文為廣州市教育科研協作基地——基于“五環學習法”的特色發展研究基地(編號:14XZ1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