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蘇艷
[摘 要] 馬克思主義勞動觀作為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之一,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當代大學生作為知識型、素質型人才,肩負著為國家添磚加瓦的重任。因此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對于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推動社會主義事業現代化的建設至關重要。通過對安徽師范大學各專業學生的問卷調研得出大學生勞動觀目前存在的問題,即大學生勞動觀念不創新;大學生勞動觀念淡薄;價值取向功利化;價值判斷模糊化,鄙視體力勞動;過度強調個體價值,忽視社會價值;急功近利思想凸顯等問題。究其影響因素主要在于家庭教育的軟化、學校教育的弱化、社會引導的淡化和大學生自身的漠視四個方面。
[關鍵詞] 大學生;勞動觀;現狀;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F01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7)08-0039-03
2016年4月29日習近平在同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時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依靠知識,必須依靠勞動,必須依靠廣大青年。”①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導的社會背景下,大學生中輕視體力勞動、好逸惡勞、逃避責任、不珍惜勞動成果等不良現象仍舊存在。因此,針對當前大學生存在勞動觀念淡薄、好逸惡勞等不良現象展開論述,隨著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對新時期大學生勞動觀進行相應的研究,并探討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實現“中國夢”的關鍵時期應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以及確立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勞動觀,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馬、恩勞動觀的內涵及重要性
馬克思說:“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個小孩都知道的”②。恩格斯認為勞動不僅能把材料轉變成財富,更重要的在于“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③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是指具有一定勞動能力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借助一定的生產工具去改造客觀物質對象,以滿足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動”。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認為勞動不僅是謀生手段也是通向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媒介,也是實現人類自由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
通過以上對馬克思主義勞動以及勞動觀內涵的簡單探究,我們可以看出勞動以及樹立正確勞動觀的重要性:勞動是創造一切社會財富的源泉,人們通過勞動創造了人類自己和人類社會,它又是人和人類社會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手段。勞動可以使人獲得解放和全面發展,是人實現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重要途徑,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必要手段。同樣當代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有利于大學生:培養吃苦耐勞、腳踏實地的精神品質;使自身得到全面發展,增強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和社會主人翁意識,樂于為他人、集體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平等的看待兩大勞動的分類,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大學生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堅力量,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有利于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貢獻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之源。
二、大學生勞動觀存在的問題
作為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場所,高校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同時還應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勞動素養。鑒于此,選擇地方高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形式對學生的勞動觀現狀進行調查并作以分析。
以安徽師范大學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200份,其中男生占42%,女生占58%;大一學生占0.9%,大二占17.4%,大三占40.3%,大四占42.4%;文史類占71.6%,理工類占24.8%,藝術體育類占3.6%;城鎮戶口占38.5%,農村戶口占61.5%。通過對問卷調查所得數據進行分析,首先我們可以看出性別、年級、所學的科類以及家庭狀況等都會對大學生的勞動觀念產生影響。相對而言,在其他方面相同的情況下:受過同樣教育的女生要比男生的勞動觀念強,低年級學生要比高年級學生勞動觀念弱,來自農村的學生要比城市學生的勞動觀念強,從小家庭重視勞動教育的學生的勞動觀念比家庭不重視的學生要強,學習文史科和理工科的學生的勞動觀念比藝術體育類的學生的勞動觀念強。通過對“當前大學生勞動觀現狀”的問卷調查所得數據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出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勞動觀念陳舊,缺乏創新
習近平指出“我們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的全局的核心位置?!雹軙r代的發展要求我們發展創造性勞動,培養創新性人才。十八屆六中全會中將創新擺在首要位置,可見創新發展的至關重要性。而當代高校大學生普遍缺乏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通過調查數據顯示,大部分學生,喜歡按部就班的生活、學習,缺乏自主創新創造意識;從學習角度上看,文科生傾向讀、背、模仿等,不愿動腦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理科生缺乏相應的實驗設備,動手能力不足,科研能力不強;就業傾向選擇穩定的工作。這些現象反映著當代大學生勞動觀不夠創新,缺乏創造性。
(二)勞動觀念淡薄,生活自理能力差
大學生勞動觀主流是樂觀的,但仍舊存在厭惡逃避勞動的現象。其中就“從小到大是否接受關于勞動價值觀的課程”從來沒有的占7.3%,經常有的占72.5%,一直都有的占30.2%,我們可以看出由于家庭、學校等教育不健全,未接受過勞動教育的學生是存在的。就“在寢室的勞動積極性如何?”主動承擔勞動的占45.9%,幫舍友一起做的占51.4%,視而不見的占2.7%,極少數學生對寢室衛生漠不關心,缺乏集體責任感。就“在大學間做過哪些社會活動”大部分學生做過校內勤工儉學包括校外兼職,9.17%的什么也沒做過,數據顯示少部分沒有社會實踐經歷的學生相對存在勞動觀念淡薄、自理能力低下的問題。當代大學生大多數是90后,既是獨生子女又是新世紀經濟發展的受益者,嬌生慣養的生活使得他們缺乏生活獨立性,不懂得珍惜勞動成果。
(三)價值取向功利化,急功近利的觀念凸現
受市場經濟的引導,競爭加劇,使得人們生活壓力加大,各種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潮此起彼伏,部分大學生的勞動觀也因此相對扭曲。就“如果有條件,你愿意什么工作都不做只是享受生活”愿意的占50.5%,不愿意的占49.5%;對于“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認為不錯的占54.1%,不贊同占45.9%;通過分析看出大部分學生選擇什么都不做而去享受生活,高年級學生比低年級學生更加贊同這種觀點,當前部分大學生是存在“不勞而獲”的心理。對于“影響您的就業選擇的因素”約有45.37%的學生考慮勞動報酬、升職空間、公司前景以及離家遠近這些因素,少部分學生會考慮到勞動制度。從調查的結果來看,勞動報酬、工作的發展前景以及工作的穩定性是大部分學生比較關注的問題,少部分學生會考慮興趣、勞動制度或者自主創業。對于“您向往的職業類型”有大約16.81%的學生既向往自由型又向往經濟型,超過60%的學生向往自由型或者經濟型,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向往團隊合作型,少部分學生向往自主創業。學生在就業方面的選擇體現出當代大學生傾向選擇體面又多金的工作。
(四)價值判斷模糊化,鄙視體力勞動
經濟迅猛發展帶來人們的價值觀多樣化,受多樣價值觀影響,部分大學生缺乏是非觀,處理問題能力低下。從調研數據,我們可以看出當前大學生的勞動觀總體上是積極樂觀,少部分學生勞動觀念模糊、勞動觀標準模糊。部分輕視體力勞動的學生,認為從事體力勞動不夠體面。對“工人這一職業的看法”覺得不錯的占42.2%,認為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去從事這一職業的占47.7%,認為沒啥地位也沒啥前途的占10.1%,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缺乏正確的勞動觀和擇業觀。就“家長對你的職業期許”自己創業當老板的占4.6%,就職公務員、外企白領等任何體面穩定工作的占77.3%,從事工人、一線工程師等普通勞動者的占4.6%,期許能實現價值工作的占13.8%。通過分析,大部分學生家長期待自己的孩子從事穩定又體面的工作,部分家長希望孩子從事喜歡或者是能夠實現自身價值的工作,少部分家長希望孩子從事外企白領、工人、一線工程師等這種很體面但不穩定的工作。通過調研可以看出,部分家長和學生輕視體力工作而重視腦力工作。
(五)過度強調個體價值,忽視社會價值
過度強調個體價值就是以自我為中心,表現為過多要求社會和他人對自己的貢獻而忽略自我的社會價值。這種現象在大學生身上主要體現為:一方面在嬌生慣養、家人的溺愛環境中長大的學生,多會存在以自我為中心、不善于與他人合作、分享等性格特點。生活中呈現出對他人漠不關心,過度追求個人利益而忽視社會價值;內心充斥著猜疑、畏懼和嫉妒等不良因素,影響著個人的身心健康;集體生活中只注重個體利益和自我,無視他人的存在,對集體缺乏責任感、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少數同學視而不見或者根本不承擔寢室勞動責任,只享受別人帶來的勞動成果忽視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學習工作輕視團隊力量,形成孤軍作戰局面;與他人交往不懂得交往藝術,人際關系僵化。
(六)大學生急功近利的觀念凸現
從“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調查結果來看,女生普遍持贊同觀點,社會發展速度快就業壓力大,部分女性為逃避社會競爭壓力和復雜的人情世故,放棄工作和理想,喪失人格獨立和身心自由。高校獎助學金政策的實施在鼓勵學生努力學習的同時也使得部分學生在金錢的驅使下,盲目參加學?;顒由踔量荚囎鞅住_@些現象反映了部分當代大學生急功近利的心理,缺乏腳踏實地的精神。
三、影響當代大學生勞動觀的消極因素
“勞動是人類全面發展的最根本的途徑”,只有充分發揮勞動者的智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才能創造出豐富的物質資料和精神財富,才能創造出理想的生活,追求想要的幸福,實現人生價值。當前大學生勞動觀念總體上是健康樂觀的,但是仍舊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家庭教育的軟化
第一,過度重視智育,輕視其他教育。中國的教育機制使得家長普遍重視孩子學習成績,忽視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和獨立生活能力。
第二,對孩子保護過度。90后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普遍以孩子為中心,“捧在手里怕掉了放在嘴里怕化了”,形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再加上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家庭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生活環境,從而養成養尊處優的習慣,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
(二)學校教育的弱化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普遍把考試作為檢驗一切的標準,把成績作為評判學生好壞的標尺。再加上我國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缺乏足夠的實踐環節。雖然開設勞動實踐周,但是大多實踐活動流于形式。學生潛移默化形成了“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心理。造成部分學生處在“只會學習考試,不會生活”的尷尬局面。
(三)社會引導的淡化
第一,受傳統糟粕思想的影響。孟子在《孟子卷之三——滕文公章句上》中提倡:“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孔子提倡:“學而優則仕”⑤,這些注重腦力勞動的觀點在今天仍廣為流行。不僅家長認為讀書是孩子有出息的唯一出路,大學生們也普遍認為讀書可以獲得較多出路。進而形成家長、學生“輕視體力勞動,重視腦力勞動”和社會輕視“體力勞動者,重視腦力勞動者”的不良局面,間接促成大學生歪曲勞動觀的形成。
第二,受市場經濟不良風氣的影響。一些扭曲價值觀的出現和不良社會現象的發生,對當代大學生產生不良影響,造成部分大學生過度講究吃、穿和打扮,不惜健康和金錢去整容,沉溺虛擬的精神生活。無法體驗挑戰自我實現自我、超越自我的喜悅。同時擇優錄取與任人唯親的社會競爭機制、“鐵飯碗”等給大學生以強大的壓力,使得大學生產生困惑。
第三,網絡媒體的宣傳炒作。一些媒體在點擊率、收視率的誘引下對一些社會話題進行炒作,如某奶茶妹妹嫁大富豪變成京東老板娘,利用網絡沒有道德底線的公布自己私生活而成為網絡紅人的水仙妹妹等等,這類快餐式的新聞頭條間接的向大學生疏導了一種錯誤的觀念:無須付出巨大的勞動也能名利雙收。
四、對大學生勞動觀現狀存在問題的冷思考
雖然大學生的勞動觀現狀比較樂觀,但是通過調查可以看出仍存在很多問題。大學生勞動觀念強弱的形成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和影響,由于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存在重視智育和德育、輕視勞育的現象,同時受到社會、學校、家庭、個人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大部分學生勞動觀念不夠創新;部分學生的勞動觀念存在偏差:勞動意識淡薄,生活自理能力差;價值取向功利化,好逸惡勞、自甘墮落、追求享受;價值判斷模糊化,鄙視體力勞動;過度強調個體價值,忽視社會價值;大學生的勞動素質低下,適應社會能力弱等問題。對于這些問題著實讓人擔憂,亟待解決,這是社會、國家、學校以及家庭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當代大學生的勞動狀況將直接影響個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建設。因此,當前大學生的勞動素質仍需大幅度提高。大學生自身既要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也要注重社會價值的實現;既要注重腦力開發,也要加強自身體力勞動能力開發,培養自身吃苦耐勞的品質,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既要注重自身理論知識的學習,也要時刻關注社會發展態勢。作為即將走入社會的當代青年,上述問題值得反思,關于“地方大學生勞動觀存在問題現狀”的問卷調查并針對數據進行分析有很大的必要,可為解決問題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2016-04-30(0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季愛民,蔡歡.《馬克思主義勞動觀下的大學生勞動觀調查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3).
[4]聚焦發展理念[EB/OL](2016-05-20].
[5]廖聯奎.《切實加強大學生勞動觀教育》[J].學理論,2014(21).
[6]鄭銀鳳,林伯海.《“90后”大學生勞動觀教育目標確立的三個維度》[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5).
[7]嚴明.《對21世紀大學生勞動觀教育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3(11).
[8]王曉明.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現狀分析[J].時代文學(上半月),2015(12).
[9]張茂坤,張可艾.勞動教育生活化——倒逼機制下大學生勞動觀養成的破窗效應對策[J].江蘇教育研究,2015(12).
[10]賈魯音.加強勞動觀教育促進大學生就業[J].學理論,2012(8).
[責任編輯:紀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