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芳
內容摘要:本文就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用的意義進行論述,繼而探討出如何更好的將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教學相契合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豐富語文教學內容。
關鍵詞:高中語文 傳統文化 契合策略
隨著時代的變化,語文教學的目的也逐漸趨于分數化,忽視了課文中對于傳統文化的深層意義,從而影響了我國優秀文化的弘揚與繼承。基于這種現象,我國的高中語文教學一定要將民族精神與傳統文化滲透其中,為祖國的文化崛起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滲透的意義
1.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我國新課改的要求,就是要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這也是素質教育的額基本要求。綜合素養即是指學生的綜合素質涵養。在語文教學中,將傳統文化滲透其中,能夠體現教學內容的深刻底蘊以及豐富性。通過教師講解傳統文化的由來、含義以及它所滲透的哲理與智慧時,以來可以開闊學生眼界,增長見識與智慧,而來可以提升文化修養與道德建設,從而引導學生樹立高遠的志向,養成高尚的品行以及熱愛生活,熱愛歷史,熱愛文化的價值觀念,不斷完善自我認知。
2.有利于學生繼承與弘揚傳統文化
我國文化歷史悠久,蘊藏著極其豐富與凝練的哲理與智慧,是中華五千年的智慧結晶。其中著名的軍事家、史學家、文學家、詩人等歷史人物與歷史故事都激發著學生想要了解的興趣,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底蘊所折服。通過對高中語文教學的滲透嗎,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加深對祖國的認同感,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繼而產生自愿加入繼承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行列中來,為祖國的文化產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二.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教學相契合的有效策略
1.立足課本、合理設計
為了確保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深度契合,教師應該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內容,但前提應該是要立足于課本,建立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整體性與全局性出發。首先教師應該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繼而全面、詳細的制定教學目標。并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設計。在設計教學時應該,要同時滿足傳統文化知識的講授與傳達優秀精神品質與價值觀的要求。比如說筆者在講到《師說》一文時,通過對“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等句子的講解,向學生介紹當時古人是怎么理解老師以及如何尊重老師,尊重知識的,引出我國傳統文化中多倡導的尊師重道、從師求學的寶貴精神,繼而逐漸引導學生重新認識老師這個職業,感受古人尊師重道、求學好問的精神。再比如筆者在講到文言文《寡人之于國也》中,對于文中“申之以孝悌之義”,借機引出論語中的一句“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讓學生學習古人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優秀品德,再結合現實生活,使同學們有一個更深層次的認知與了解。
2.結合豐富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文化畢竟距離現代生活時代有些久遠,使得很多學生在學習文言句式學時十分費勁,從而使之喪失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這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借助現代的多媒體技術,豐富教學手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輕松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比如在學習司馬遷所著的《鴻門宴》一文中,可以巧借相關影視片段,讓學生對著名歷史橋段鴻門宴產生一個生動、形象的印象,再通過學生與教師的探討交流,總結鴻門宴的發生背景、原因、人物特點以及產生的影響。通過前期對鴻門宴的了解與探討,再去學習這篇文言文,學生學起來也就更加輕松,學生也能從鴻門宴中不同的人物性格所引發的不同結果,使得學生完善自我認知,學習優秀人物身上獨有的品質與智慧。
3.擴展名著經典閱讀,提高文化素養
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深度契合不止可以在教室進行,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拓寬閱讀范圍,在課外豐富涉獵古代經典名著,讓學生擴充自己的文化知識,積淀文化素養,從而提升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與能力。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創辦手抄報、黑板報,進行課前演講、開展分享閱讀課等形式,來從實踐中積淀深厚的文學素養,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品質。教師還可以針對有代表性的名著經典讓學生仔細品讀,交流讀后感,比如對國學經典《論語》、《詩經》,文學名著《荷塘月色》、《水滸傳》、《三國演義》等,通過學生的廣泛涉獵與用心品讀,從而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樹立遠大的志向與高尚的情操,為自身未來的發展奠定文化基石與擴充精神食糧。
中國傳統文化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繼承與弘揚,將我國的文化瑰寶與高中語文教學相融合,是時代所向,也是我國實現文化崛起愿望的重要舉措。教師要做好創新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立足于課本,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引導學生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品質,從而提升與完善學生的全面素養和人格品質。
(作者單位:吉林省通化市興華教育集團通鋼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