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應琴
摘要:隨著我國新課改的不斷深化,使得小學數學的教學方法逐漸發生變化。根據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的要求,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將學習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做到融會貫通、學以致用。本文境界和實際情況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對策進行研究分析,旨在提高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有效對策
根據新課標中的具體要求,將數學學習回歸于孩童生活已經逐漸成為有關小學數學教育觀念轉變的一個重要課題。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數學是一門相對枯燥的學科,若是教師沒有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將極有可能導致學生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本文將結合實際情況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對策作進行分析研究,以期為今后的數學教育工作提供寶貴經驗。
一、以生活情景為依托,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應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應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創設趣味情景,并將數學思想融入到情境中,使得學生可以在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中學習,在緩解學生學習壓力的同時還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1]。在小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生活化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可在短時間內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小學數學課堂普遍存在教學質量低下、學生無法集中注意力等情況,而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在課后進行認真思考,設計出符合學生心里特點及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案,同時為學生創設出符合生活實際情況的課堂情境,并將數學思想有機的滲透到情景教學中,使得學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數學知識。例如教師在進行“統計”的教學時,可事先組織學生對班級中同學喜愛的水果進行統計,在統計結束后可以讓學生用不同顏色的積木表示不同的水果,將這些積木搭建在同一張桌子上,看哪一種顏色的積木搭的高,就表示喜歡這一種水果的同學較多。通過這樣的課堂活動,可以有效的將統計中的知識滲透到學生的生活中,使得學生可以加深對統計的印象及概念,同時還可以聽過一種輕松的方式來完成學習目標,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2]。
二、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情境
心理研究表明,當小學生學習的知識與生活情境相似時,學生會自覺接受新知識。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興趣的事物方面進行考慮,同時設計出符合學生生活情境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去發現、探索,使學生可以充分了解日常生活中所蘊含的數學知識。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學校組織的春游活動,將這一生活情境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同時向學生提供一些信息數據,“同學們要一起去春游,每一位同學都想要劃船,公園里一共有7條小船,而每一條小船只能乘坐6個同學,在所有小船都坐滿后,岸邊還有20個同學在等候”[3]。要求學生根據數學教師提供的信息以及生活情境,自主編寫數學題目,并自己進行解題。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充分讓學生將書本中的數學知識與生活中的情景聯系起來,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數學問題轉變成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讓學生可以主動將注意力集中在數學問題上,加深了學生的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還可以促使學生積極研究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問題。
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教學
通常情況下,數學會給人一種抽象、理性的感覺,會為學生學習數學帶來一定阻礙,因此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活中得實際情景進行融合,引導學生對產生數學的生活背景進行體驗,使得學生可以充分了解到數學產生的本質[4]。通過將抽象的數學具體化,可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得學生可以從實際生活中切實感受到與數學有關的原型,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例如教師在進行“圓角分”的教學時,可以先為學生創設一個生活情境:媽媽的生日快到了,小明想為媽媽買一件禮物,就把自己儲存罐中積攢的1角錢硬幣都拿了出來,共有30個,小明認為30個1角錢拿起來不方便,就去找隔壁的老爺爺商量解決辦法,老爺爺收了小明30個1角錢硬幣,然后給了小明3張1元紙幣。然后提出問題,小明用30個1角錢換取3張1元紙幣合適嗎?為什么?教師可要求學生針對上述問題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將每10個1角錢分為一組,在學生結束討論后,教師可以告訴學生10個1角=1元,因此30個1角=3元。然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得出的結果,組織學生對已經分好的硬幣進行觀察,并從中找出元與角之間的關系。
通過這樣的教學的方式可以將數學教材中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活中實際發生的情況相結合,促使學生可以在生活中發現有關數學知識,然而小學生由于受到年齡的限制,因此無法自行總結生活中數學知識的規律,這是教師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中的指導作用,幫助學生梳理清楚數學知識的基本框架及脈絡,幫助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5]。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才可以促使學生不斷進行有關數學知識的探索。生活化教學方式可以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認知材料,同時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并對這些材料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今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應該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生活中存在的現象進行聯系,同時為學生創造一個生動、有趣、貼近生活情景的課堂學習氛圍,使得學生可以將乏味的數學知識轉化為一個富有活力、貼近生活的知識構建過程,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孫敬言.關于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對策的思考[J].魅力中國,2016(14):150
[2] 胡萍.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對策探析[J].讀與寫(上,下旬),2016,13(20):214-215
[3] 王海,李佰成.新課改環境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27):134-134
[4] 王寶慶.如何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融入到課堂[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12):84
[5] 顏丙英.論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J].發現(教育版),2016(5):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