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博文 盧雄才 王文敏 龍育
【摘要】 目的 分析和探討小兒先天性雙腎積水的病因和臨床治療。方法 回顧性分析55例小兒先天性雙腎積水患兒的臨床資料, 對患兒的泌尿檢查影像、外科治療、尿動力學等基本的資料進行分析和研究, 探究小兒先天性雙腎積水的主要病因和臨床治療。結果 本次研究的55例小兒先天性雙腎積水患兒, 其中51例患兒存在非常明顯的下尿路排尿梗阻, 占92.73%;4例患兒存在非常明顯的上尿路排尿梗阻, 占7.27%。23例患兒存在尿道瓣膜, 占41.82%;17例患兒存在神經源性膀胱, 占30.91%;6例患兒存在精阜肥大, 占10.91%;4例患兒為包莖占7.27%。其中38例患兒的殘余尿量>100 ml, 占69.09%;41例患兒的膀胱儲尿期壓力>45 cm H2O(1 cm H2O=0.098 kPa), 占74.55%。結論 導致小兒出現先天性雙腎積水的主要原因是患兒的下尿路梗阻, 患兒的膀胱壓力過高進而引起雙腎積水。因此對于小兒先天性雙腎積水的臨床治療應當注重檢查患兒的膀胱壓力以及排查下尿道有無梗阻情況, 對于膀胱壓力異常過高者宜及時解除梗阻病因使其降到正常水平。
【關鍵詞】 小兒先天性雙腎積水;臨床治療;尿路梗阻;膀胱壓力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1.053
通常情況下來說, 小兒先天性雙腎積水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小兒泌尿外科疾病。經過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 尿路梗阻是導致小兒先天性雙腎積水的重要原因。對于單側腎積水的患兒來說, 其上尿路存在梗阻的可能性大。為了深入分析和探討小兒先天性雙腎積水的病因和臨床治療, 選擇本院收治的55例小兒先天性雙腎積水患兒, 然后對患兒的泌尿檢查影像、外科治療、尿動力學等基本的資料進行分析和研究, 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的收治的55例小兒先天性雙腎積水患兒的臨床資料, 經過相關的醫學檢驗, 患兒全部符合先天性雙腎積水的診斷標準, 并且排除了患兒心腎功能嚴重障礙和精神疾病的情況。其中男35例, 女20例, 年齡1~11歲, 平均年齡(5.21±2.94)歲。
1. 2 研究方法 ①通過小兒膀胱鏡對患兒的后尿道進行觀察, 確認患兒是否存在著瓣膜和精阜肥大, 同時檢查患兒的后尿道有沒有發生嚴重的扭曲, 觀察患兒膀胱里面有沒有小梁增生以及隱窩。需要注意的是, 在對患兒的后尿道進行檢查的具體過程中, 要謹慎地將觀察鏡推到莖部較遠的一端, 然后關閉沖洗水, 對其進行仔細觀察和確認。②對于存在不同病癥的患兒采取不同的手術方式進行有效治療, 對于后尿道瓣膜和精阜肥大的患兒進行局部切除;對于神經源性膀胱的患兒采用自身清潔導尿的方式進行治療, 同時還可以對這部分患兒進行骶神經電刺激;對于存在包莖癥狀的患兒對其進行包皮環切手術治療;對于腎盂輸尿管交界部位狹窄的患兒進行離斷成形手術;對于雙側輸尿管下端狹窄的患兒, 采取輸尿管膀胱再植手術進行治療。③對患兒采取手術治療之后, 觀察和記錄患兒的排尿的狀況, 對患兒定期進行尿常規、腎功能及腎臟超聲復查, 追蹤時間至少持續半年。
2 結果
本次研究的55例小兒先天性雙腎積水患兒, 其中51例患兒存在非常明顯的下尿路排尿梗阻, 占92.73%;4例患兒存在非常明顯的上尿路排尿梗阻, 占7.27%;23例患兒存在尿道瓣膜, 占41.82%;17例患兒存在神經源性膀胱, 占30.91%;6例患兒存在精阜肥大, 占10.91%;4例患兒為包莖占7.27%。其中38例患兒的殘余尿量>100 ml, 占69.09%;41例患兒的膀胱儲尿期壓力>45 cm H2O, 占74.55%。經過相關的手術治療, 對患兒進行了術后隨訪, 發現患兒的雙腎積水狀況和腎功能與治療前相比有了明顯的好轉。
3 討論
先天性小兒雙腎積水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泌尿系統的疾病, 如果不及時進行有效治療, 將會給患兒的生命健康帶來極大的威脅。通常情況下來說, 對于腎積水比較嚴重患兒要采取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1]。對于上尿道梗阻導致的先天性小兒雙腎積水的手術治療方式最為常見的就是腎盂輸尿管成形術。但是在臨床治療中, 先天性小兒雙腎積水患兒的主要病因往往是因為下尿路存在排尿梗阻, 因此對先天性小兒雙腎積水的臨床治療應當以解決這一病因為主, 然而在實際治療過程中, 有時對該病因認識不足, 容易導致手術不當[2]。
尿道瓣膜和精阜肥大是下尿路存在排尿梗阻的最常見的原因, 部分小兒在一出生的時候便存在著尿道瓣膜和精阜肥大的器質性缺陷, 這樣很容易導致排尿梗阻的發生。一般情況, 下尿路癥狀是排尿功能障礙疾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 究其原因, 是患兒膀胱的緩沖功能使病變因素的影響變得緩慢或者隱匿[3-6]。對先天性小兒雙腎積水患兒進行科學的尿動力學檢查, 有助于及時明確診斷并進一步找出病因, 進而針對病因, 解除下尿路梗阻。
因為先天性小兒雙腎積水患兒的主要病因是因為患兒的下尿路排尿功能出現障礙, 因此對于下尿道梗阻引起的先天性小兒雙腎積水患兒的治療是解除梗阻, 使患兒的膀胱壓力保持在安全范圍內(<45 cm H2O), 避免損害上尿路。
綜上所述, 導致小兒出現先天性雙腎積水的主要原因是患兒的下尿路出現了排尿障礙, 從而進一步引起患兒的膀胱壓力過大。因此對于小兒先天性雙腎積水的臨床治療應當注重檢查患兒的膀胱壓力以及排查下尿道有無梗阻情況, 對于膀胱壓力異常過高者宜及時解除梗阻病因使其降到正常水平。
參考文獻
[1] 姜立新, 郭宗遠, 吳榮德, 等. 細胞間和血管細胞粘附分子-1在先天性腎積水腎組織中的表達. 中華小兒外科雜志, 2005, 26(2):71-74.
[2] 張謙, 汪偉, 孫忠源, 等. 先天性腎積水患兒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水平及臨床意義. 臨床兒科雜志, 2013(6): 505-507.
[3] 代燕增, 張巧權, 謝俐萍, 等. MSCTU成像技術在小兒先天性腎輸尿管發育異常中的臨床應用. CT理論與應用研究, 2010, 19(4):99-110.
[4] 張恒, 盧根生, 李新, 等. 小兒先天性雙腎積水35例臨床分析. 局解手術學雜志, 2013, 22(1):36-37.
[5] 顧鑫. 小兒先天性腎積水的臨床病例分析. 蘇州大學, 2011.
[6] 曹戌, 周云, 顧鑫, 等. 小兒先天性腎積水的臨床病例分析. 中國醫學創新, 2011, 8(34):14-16.
[收稿日期:2017-03-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