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艷
共同體課堂研究要基于學生,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研究的直接受益者。因此,我們將共同體課堂研究的目光聚焦在課堂“微觀察、微行為”的“微”研究上。“微觀察”的價值在于四個“走向”,具體如下。
從“整體觀察”走向“個別觀察”
所謂“微觀察”是在不干擾學生正常學習的前提下,近距離地、深入地走近2人或4人學習小組所進行的“個別觀察”。重點觀察和研究學生的小組協同學習,聚焦每個學生的學習過程。
通過“微觀察”可以清晰了解到,在協同學習過程中小組內幾人的學習關系是否自然、和諧。如二年級李老師認為班中的曉佳和小源是很和諧的2人學習小組,一人耐心教,一人虛心學。但在微觀察中發現,曉佳在小組學習過程中常常是在執行小源的“命令”,在很多次的小組學習中,曉佳都在小源的指揮下放棄了自己獨立思考得到的正確答案。由此看來,兩人的學習關系是非常不潤澤的。經過老師一段時間的干預,曉佳漸漸有了自信,敢于說出自己的理解,并與同伴進行“有效對話”,從而提高了自己的學習力。
此外,通過“微觀察”還可以清晰了解到學習小組中組員搭配是否合理,問題的設計是否準確,是否具有挑戰性,是否適于學生間小組協同學習。
從“觀察表面”走向“觀察實質”
“微觀察”要觀察學生的“微行為”,是指教師在不參與、不干擾學生學習的情況下,近距離、切片式地解剖和觀察學生在獨立思考、小組學習、公共發表時的細微、細小的學習行為。
小超是學習較困難的學生。教師觀察一段時間后發現,每到需要獨立思考時,他就表現得無所事事,不是玩筆就是東張西望,很難靜下心來思考,最多在題上隨便寫寫,正確率很低。在小組學習時,他就會擦掉自己的方法把別人的方法照抄上去。同伴問他會了嗎,他會點頭。發現這種情況后,教師通過課下交流了解到,小超在家寫作業時一遇到不會的題媽媽就會主動給他講。長期下來,孩子失去了獨立思考的動力,只要遇到困難就會第一時間想到別人的幫助。
針對這一情況,教師通過調整問題的難易程度鼓勵小超思考,并及時與家長溝通,指導家長在家輔導孩子有效學習的方法,形成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讓小超逐漸找回自信。
從“知識教育”走向“心靈教育”
三年級的梁老師通過“微觀察”記錄下了班中陽陽的變化、成長以及自己的感受。
2017年5月11日“微觀察”記錄:陽陽同學,成績比較優秀,但是比較自我,不善與人交往,與同學關系緊張。小組學習時陽陽把自己的學習單扣在懷里,不主動給其他同學講題,也不傾聽別人的講述。同學有困難,他無動于衷。看到這一幕我真的是很著急,我多次和馬老師探討陽陽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分析他的心理和家庭層面的問題。通過對他出現的問題進行心理分析,制定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2017年5月18日“微觀察”記錄:陽陽的同桌婷婷跟我說陽陽不給她講題。陽陽則說:“她不問我。”于是我把他倆的問題拋給學生討論。同學們說:“我覺得你們首先應該有一顆熱心;陽陽你應該說這道題你會嗎?我給你講講吧。婷婷你應該說這道題我不會,你能給我講講嗎?”課間,我抽出時間與陽陽聊天,教給他一些與人交流的方法。放學時,我與陽陽交流今天的收獲。
2017年6月7日“微觀察”記錄:經過一段時間的關注與干預,陽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的同伴婷婷有一天突然對我說:“我覺得陽陽同學其實也挺好的,他和以前不一樣了。他會主動幫助我,我們倆現在合作得越來越好了。”的確,陽陽現在看人的眼神變了,對班里的事務也積極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后,梁老師有了這樣的感受:學校提出的微觀察的確有效果,使我發現了平時忽略的很多問題,讓我離孩子的心近了,多了理解,學會了包容。
微觀察不僅起到了推動教師教學行為發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引起了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
從“學生進步”走向“師生共發展”
“微觀察”不僅指向學生的學習,也指向教師的教學,不知不覺中師生都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學生的變化是學會了傾聽和合作,能夠主動求助同伴、主動補充發言、主動善意提醒。課堂上這樣的對話多了起來——“我是這樣想的”“你們還有補充嗎”“請你幫幫我”……學生的思考更加全面、細膩、有深度。教師的變化則更大:更加柔軟,更會等待,更尊重孩子,注重從情感、習慣上引領孩子;更注重從學生具體的學習行為進行觀察剖析;更注重研究教材,研究學科本質核心;更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科素養、學習情感體驗的培養。
微觀察,讓師生走得更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