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瑾
【摘 要】自新課程標準出臺以來,教育界興起了一股改革的浪潮,各學科都在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養,這是新時期的社會需要,也是教育的必然發展方向。化學在初中課程中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將探索如何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化學;有效課堂
引言
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培養學生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應該立足于課堂教學。
一、核心素養的含義
核心素養就是學生在學習中應該形成的、具有一定特定意義的綜合性能力。各學科都有相應的核心素養,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學習知識、掌握知識,更要學會在生活中應用知識,將所學習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認知能力,以學科的眼觀看待事物、分析問題。核心素養在化學中體現為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的能力,并能用化學的思維思考問題,對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化學現象能夠正確的解釋,應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崇尚真理造福人類,這是培養化學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所在。
二、當前化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教學形式單一
目前,雖然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建立一個開放、有活力的課堂。但是,由于學習任務較重以及客觀條件的限制,教師難以在教學形式上付出過多的精力,仍然采用傳統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者居多數,知識的傳授依然以灌輸形式為主,無法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學生也很難有效地掌握化學知識。
(二)課堂教學脫離生活實際
學習化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用所學到的化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但是,教師在講授教材中的知識時往往疏于結合生活實際,“以知識論知識”,學生未必能夠真正的理解,也就難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課堂教學忽視化學思維的培養
當前,初中化學教育仍然以應試為主要目的,忽略了對學生化學思維的培養。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化學知識,對知識形成機械的記憶,無法舉一反三,靈活運用,遇到問題也不能有效地解決。
三、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
(一)轉變觀念,重視思維方式的培養
在現代初中教育中教學觀念應該有所改變,教師應該以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思維作為教學的重點而不是僅僅應付一張試卷。在初中化學課堂上,教師不僅要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更要讓學生學會并掌握化學的思維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由于化學的原理和實踐性都比較豐富,利用實驗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看到有趣的化學現象,對化學產生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實驗來實現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例如,教師在進行“堿的化學性質”的教學過程中會涉及到“如何判斷氫氧化鈉變質”這一問題。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學生實驗,讓學生向長期放置的氫氧化鈉固體滴加稀鹽酸,學生會發現固體表面產生氣泡,教師從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化學原理,從而得出驗證物質之間是否發生化學反應的一般方法——用實驗驗證生成物的存在。學生通過直觀的實驗現象,分析其中的化學原理,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一過程不但讓學生對課堂教學更感興趣,同時對學生培養化學學科的思維方式有一定的幫助。
(二)豐富教學形式,激發學習興趣
初中是一個比較關鍵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的身心發育尚不成熟,學習的主動性比較低,需要教師采用豐富的教學形式有效地引導和啟發,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金屬的活潑性會影響酸與金屬反應的劇烈程度”這一概念時,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可以將出現的金屬設計成卡通形象,當酸與這些金屬接觸時,活潑性強、與酸反應劇烈的“金屬小人”表情十分驚慌,排在(H)后活潑性弱、不與酸反應的“金屬小人”悠然自得,這樣不但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同時也能將不同金屬的活潑性生動地表現出來,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教師可以安排一些有競技性和趣味性的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師指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之后,可以開展“通關搶答”活動。搶答正確的同學或小組可以獲得相應的積分,累積到一定的分數可以獲得通關憑證,最后根據學生或小組獲得通關憑證的張數給予獎勵。通過這些有趣的活動既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及時了解學生對教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三)聯系生活,促進知識理解
化學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會接觸到一些化學物質,學好化學知識能夠正確認識物質,為生產生活服務。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注重聯系生活,用生活現象導入知識的學習,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經驗深化對化學知識的理解。例如,在學習碳酸氫鈉(小蘇打)的化學性質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同學們都喝過汽水吧,大家知道汽水里的氣泡是怎么來的嗎?”通過問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學生迫切地想知道答,就會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地去探討學習,從而提高教學的效果。又例如,學習“滅火原理”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一些實例引導學生通過討論理解滅火的化學原理。如:消防員用高壓水槍撲滅一般火災,它主要是通過降溫至可燃物著火點以下達到滅火的目的;家里油鍋起火時,媽媽將鍋蓋蓋上可以將可燃物與氧氣隔絕就能起到滅火的效果;“赤壁之戰”中曹軍的部分船只通過斬斷鐵鏈才逃離了火場,利用的是將可燃物撤離燃燒區的原理。這些化學原理如果單獨拿出來作為概念講解學生可能很難記住,但是聯系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或現象就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是化學教育的重要任務。化學教師必須改進教學方法,發揮學科優勢提高化學課堂的有效性,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化學知識并能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來解決實際問題,體現化學學科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價值。
【參考文獻】
[1]周錦華.淺析初中化學有效課堂教學的研究與探索[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4.02:78
[2]賈大慶,周笑蓉.運用信息技術有效整合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模式研究探索[J].數字教育,2015.03:68-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