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志能
摘要:案例教學法是實踐教學的傳統方法之一。美國法學院提倡的案例教學法與德國法學院常見的案例研習法是其基本方式,近些年,國內開始提倡個案全過程教學法。這些方法對師資力量、師生比的要求都相對較高。從地方本科高校理論法學課程案例教學改革實踐的基本情況來看,還面臨著諸多的問題。需要通過組建教學團隊、精選精編教學案例、改善教學組織方式等多種形式來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理論法學;實踐教學
根據學界的一般認識來看,常見的實踐教學形式有案例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個案全過程教學法、模擬法庭、法律診所、案例分析、專題教學等,近年來還有法學院開展“法律實驗室教學”實踐。本文擬以案例教學法為核心,梳理案例教學法的起源、兩大法系案例教學的基本情況及我國大陸地區法學課程案例的基本情況;進而介紹我校法學課程(特別是理論法學課程)的案例教學情況,并在此基礎上總結地方本科高校理論法學課程案例教學的困難;最后,就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加強理論法學課程案例教學提出可行化建議。
一、案例教學法發展概況
講到案例教學法,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朗代爾在哈佛大學的案例教學法。1870年,朗代爾擔任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后,開始進行改革,首創案例教學法。朗代爾在其代表性著作《合同法案例》的前言部分明確表示:“被作為科學的法律是由原則和原理構成的。每一個原理都是通過逐步的演化才打到現在的地步。換句話說,這是一個漫長的、通過眾多的案例取得的發展道路。這一發展經歷了一系列的案例。因此,有效地掌握這些原理的最快和最好的,如果不是唯一的,途徑就是學習那些包含著這些原理的案例。”[1]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案例教學法一直受到現實主義法學派和社會法學派的沖擊。為了應對沖擊,各法學院逐步開設法律診所式課程、法庭辯論課等實踐型課程。由于法律診所課程需要的經費和師資人員(師生比大約1:8)要求較高,后又發展出模擬法律診所課程。
相對而言,我們對大陸法系法學教育中的案例教學了解較少。根據資料介紹,“德國法學院的教學從第一學期開始就高度重視案例材料。除了教授的講座課,所有學生都必須參加10-20人的學習小組,在那里他們學到如何將法律運用到小型虛擬案例中去。”“德國法科學生在大學階段學習的案例都是事實清楚,不需要在當事人之間進行辯論。”[2]這主要是因為德國的法科學生在大學畢業經過第一次國家司法考試后,要進入實務部門進行2年的實務訓練。因此,他們大學階段的案例教學通常是事實清楚簡單的案例,主要是訓練法律適用。在德國,由于2008年以前的《法律服務法》禁止沒有律師資格的人提供法律服務,法律診所教育開展得并不普遍。即便是2008年修改法律后,德國的大學中設置法律診所的仍然非常少。
二、案例教學法的中國實踐與發展
大陸地區法學院中常規的案例教學有兩種形式:一是在講解某些法律時穿插案例,通過較簡明的案例分析,幫助學生理解法律條文或者某些法學理論;二是開設專門的案例分析課程。由于美國的案例教學法是建立在判例法制度基礎之上的,因為法律的規則和理念都體現在各式各樣的判例之中。這樣一來,非判例法國家引進該制度就會十分困難。而德國式的案例教學,通過王澤鑒教授的系列專著的引進逐漸為大陸學者及學生所熟悉。但是,根據大陸地區法律規定編寫的高質量的案例教學教材仍屬闕如。相對而言,法律診所教育在全國診所法律教育委員會和美國福特基金會的大力推廣下,獲得了較大程度的發展。[3]針對美國式診所教育在中國實踐的困難,國內學界開始提出“個案全過程教學法”,希望借此克服傳統法律診所教育的弊端。
根據學者的見解,個案全過程教學法具有一些顯著優點:一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中國大陸判決書達不到案例教學要求的問題;二是有助于解決學科劃分所造成的教學案例與現實案例不完全接軌的問題;三是使學生受到較為系統的法律實務訓練,深化對理論問題的認識;四是擴大了模擬法律診所教學的規模,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模擬法律診所小班上課成本高的難題。[4]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個案全過程教學法獲得了很多學者的認可。[5]
個案全過程教學法相對美國的案例教學法與德國的實例研習而言,有其優點;但也有其局限性,主要在于授課教師的限制,因為“它主要針對從事律師實務課和法律診所課教學的少數教師”。[6]這就是說,在法學院內適合開設個案全過程教學課程的師資主要是從事過法律實務工作的老師。這就給地方本科高校的實踐教學改革帶來了更大的困難,主要是合格師資的問題。以我校法學專業,在16名專職教師中,通過國家司法職業資格考試的有7人,比例大約在40%出頭;另有3名教授擔任了地方仲裁庭的仲裁員。但這些老師也不都是經常參與法律實務的,大約只有一半的老師曾經參與過法律實務處理。這樣來看的話,能夠適合開設“個案全過程教學”的師資就非常有限。而地方本科高校各專業限于整體師資隊伍的人數有限,他們承擔的教學任務已經較重,再單獨開設其他課程(特別是這種對師生比要求很高的實踐類課程)的動力明顯不足。因此,較為可行的仍然是傳統的案例教學法。
三、地方本科高校理論法學課程案例教學中的困難及其對策
作為一名地方本科高校的理論法學課程任課教師,本人也曾在理論法學課程授課過程中有意識的采用過案例教學法。
在本人的教學過程中,采用案例教學法的做法以兩個例子來進行說明。一是《法理學》課程中的法律解釋方法問題,大家常用的“知假買假”類案例。對于該類案例,本人先簡述王海知假買假案情,請大家根據自己的生活常識進行判斷,是否應該支持王海要求雙倍賠償的訴訟請求;然后,介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關于消費者的定義,再請大家思考判斷;接下來,介紹知假買假類案例在不同法院得到的不同判決結果(有勝訴的,也有敗訴的),并分析判決書中的說理部分;最后,請學生下課后搜索觀看王海個人接受鳳凰傳媒采訪的視頻,并進一步反思自己判斷是合理性及其理由。二是《中國法制史》課程中唐代法律制度基本特征中的“一準乎禮”。筆者在研究其他問題的時候,碰巧發現《唐律疏議》中的“親屬為人殺私和”條很有意思。《唐律疏議·賊盜》“親屬為人殺私和”條規定:“諸祖父母、父母及夫為人所殺,私和者,流二千里;期親,徒二年半;大功以下,遞減一等。受財重者,各準盜論。雖不私和,知殺期以上親,經三十日不告者,各減二等。”[7]之后,筆者對該問題進行了系統的資料收集,既包括《宋刑統》、《大明律》、《大清律例》對該條文的承襲與演變,又包括《舊唐書》、《新唐書》、《刑案匯覽》等歷史典籍中的相關案例,還包括《儒林外史》、《二刻拍案驚奇》等文學作品中的相關故事。在資料收集后,本文寫了專題論文。在《中國法制史》的授課過程中,本人接受該門課程任課老師的邀請,為學生以專題講座的形式講授了該部分內容。私和罪的確立無疑與“一準乎禮”的刑法思想有重要關系,但推行到極致也可能造成荒謬的結果,本人就以《刑案匯覽》中的真實案例向學生闡明了該問題。在專題開設前,會讓學生簡要談一談對“一準乎禮”的認識和評價;在專題中,會仔細介紹該罪名與中國古代的“禮”的關系;在專題結尾部分,會通過案例來介紹“一準乎禮”走到極端時的荒謬。此外,在《法理學》的授課過程中,本人還曾邀請開設了《中國傳統文學與法律文化》選修課的老師來講解“法律與文學”部分;本人也曾以“牛郎織女故事的法律意蘊——兼論我國未成年人監護制度”為題為學生做了專題講座。endprint
以上所述,為本人在《法理學》課程教學改革中的一些作法。在進行這些嘗試,以及設計下一步的教學改革方案的過程中,本人也遇到了很多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首要的困難是合適教材的短缺。雖然現在已經有了少量的“教學案例”匯編出版,但為了照顧適用上的普遍性,這種教材通常選題非常廣泛,而各主題的背景資料相對簡要。因此,任何授課者要想進行較深入的案例教學,基本上都要重新備課。其次是教學團隊的缺乏。由于總體師資有限、教學任務較為繁重等原因,地方本科高校組建教學團隊較為困難。而要進行深入的案例教學,需要一個團隊進行分工合作。否則,單個老師的工作量會激增,必然會導致案例教學質量的下降。三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問題。要進行案例教學,必然要求學生在課前閱讀一定數量的資料,但從2015、2016兩學年的實施情況來看,可以說60%以上的同學是沒有認真閱讀過指定資料的。這些困難都有待于在接下來的實踐教學改革中不斷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想方設法組建教學團隊予以克服和解決。
四、結語
案例教學法指的是以案例為中心來組織實施教學任務的方法的總稱。它既可以包括美國傳統的案例教學法、德國傳統的案例研習法,還可以包括我國大陸現在時興的個案全過程教學法,甚至還可以包括以案例為核心展開的專題教學法。受制于師資隊伍的人數與知識結構、教學資源的分配使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等多種因素,我們應該在這些前提下盡量組建教學團隊,實現師資力量的優化配置,精選精編教學案例,以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
注釋:
[1]轉引自王晨光.法學教育的宗旨——兼論案例教學模式和實踐性法律教學模式在法學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關系[J].法制與社會發展2002(6).
[2][德]阿什特里德·斯達德勒爾.德國法學院的法律診所與案例教學[J].吳澤勇.法學2013(4).
[3]章武生.“個案全過程教學法”之推廣[J].法學2013(4).
[4]王澤鑒.“個案教學法”的新探索[J].法學2013(4).
[5]王晨光.“個案全過程教學法”是探索法律實踐教學新路徑[J].法學2013(4).
[6]章武生.“個案全過程教學法”之推廣[J].法學2013(4).
[7][唐]長孫無忌等.唐律疏議[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361.
課題資助:本文系2016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背景下的理論法學課程實踐改革探索”(編號:763)的階段性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