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晨
摘要:志愿服務是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大學生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志愿者作為最具活力與積極性的志愿者群體,漸漸成為志愿者的主力軍,志愿服務也成為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極佳載體。然而當代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其中蘊含了多方面因素,只有這些問題的解決,才能使志愿服務發揮更大的功能。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志愿服務;問題及對策
一、當代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動機不明
由于志愿服務是完全自愿的行動,缺乏約束性,并且大學生群體思想品德存在差異,所以有部分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目的不明確,帶有從眾心理。如此情況下,使得部分志愿者服務意識不足,并且不具有持久性,進而無法達到志愿服務的目的。同時還有部分志愿者參加志愿服務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如有些大學生是為了自身的榮譽;有些是為了完成學校的志愿活動的任務,被迫參加等。以上情況對于志愿服務與大學生的心理發展都有著不利影響,“這不僅會影響志愿服務的質量和水平,也容易使活動流于形式,使志愿服務在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上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且此類動機和行為也容易影響其他志愿者,造成行為導向上的偏差”。[1]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能力較為欠缺
由于現在大多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在選拔志愿者上缺乏要求,參與門檻較低,而大學生缺乏相關能力的篩選與相應的技能培訓。雖然大學生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但是我們不能忽略大學生普遍缺乏社會實踐能力的現狀,并不能很好處理志愿服務中遇到的問題,他們往往專業技能不足、社會交往能力欠缺,使得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質量大打折扣,并且受到被服務單位的不滿與輕視。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內容狹窄
我國大學生志愿活動內容較為狹窄,且缺乏明確的目標與計劃性。大學生參加志愿活動多數是通過學校相關部門的渠道,是一個群體性活動,而參加的服務多數為沒有針對性的,并且我國“志愿活動內容單一,流于形式,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主要形式就是“接接電話、看看場、跑跑腿”,更有甚者,許多部門、單位單純把大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來管理運用”。[2]使得志愿活動的內容形式十分有限,并且不利于志愿活動長期持續開展。
(四)大學生志愿服務缺乏嚴密的組織管理機制與工作制度
一方面,大部分大學生志愿服務缺乏長期穩定的志愿服務組織或機構,而是一種松散的管理模式,社會上也缺乏統一的管理機制。大部分高校沒有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務申請、考核等制度,也沒有把志愿服務納入到學生素質評價系統之中。并且學校的志愿組織與社會志愿活動之間存在一定程度脫節,學生們并不能很好參與到志愿活動之中。
另一方面,志愿者招募與注冊較隨意,缺乏制度約束;志愿者培訓缺乏制度管理導致志愿者服務能力較差;志愿服務記錄制度還不完善;志愿者激勵制度缺乏,使得志愿者持續動力不足;政策與法律保障仍不完善,以至于志愿者的合法權益未能受到很好的保護。
二、當代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精神理解較淺和價值觀功利化
一方面,不少大學生希望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或是被志愿精神所吸引而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心中對于志愿服務是有著新鮮感的,但隨著在活動中問題與困難的產生,使得部分學生不能克服困難,積極性下降;并且由于自身服務能力不足,大學生可能會在實踐中受挫,產生退縮心理。這些都是對志愿精神不能深刻理解與內化于心所導致的現象。
另一方面,不可否定,部分大學生參加志愿活動是帶有自身的目的性的,其根本目標是利己的,比如,有些學生是為了完成學校志愿服務時間的要求,有些是為了在“評優”中獲得加分之類,也有學生是為了自身的名聲與榮譽而參加志愿活動。帶有這樣的目的,必然不能夠很好的服務他人、奉獻社會,并且在達到目的后,也許就會退出志愿服務活動,導致志愿服務活動不具有持久性。
(二)志愿組織活動經費不足難以為志愿者提供專門培訓
目前志愿組織的活動經費主要由自身籌集,而社會組織與政府所給予的資金支持過少,由于本身資金缺乏與機構設置的缺陷,志愿組織不能為大學生提供專門的技能培訓。由于志愿組織誤以為大學生具有做好志愿工作的能力,則忽視了對大學生的技能培訓,但大學生一般都缺乏社會實踐能力,不具有直接上崗的素質。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學生志愿者的服務質量必然大打折扣,并且由于志愿者能力欠缺,致使被服務單位可能輕視志愿者,只讓志愿者做一些簡單的體力勞動,導致志愿者產生不良情緒,于是去對志愿活動的興趣。志愿服務雖然是無償性的服務,但志愿服務的活動經費是不可缺少的,同時志愿者無償進行勞動,若不給予一定回報,對于志愿者的積極性會造成嚴重打擊,并且導致志愿服務不能持續發展與壯大。
三、優化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一)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目前由于思想觀念的多元化、價值判斷的多樣化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產生了不利影響。因此,對于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優化顯得更為迫切,更好地發揮志愿服務對大學生的積極引導作用,使得大學生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感悟志愿服務的意義,幫助其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這是志愿服務的一個重要功能。
(二)有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高等教育不僅僅是要教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人格的完善與能力的提升。志愿服務不是一種形式主義,而應該是大學生體驗“真善美”和“奉獻、友愛、互助”的志愿服務精神的契機。學生通過志愿服務活動融入社會實踐,體會到社會的需求與期望,更深刻地認識到自己肩負的使命,激發其形成奮發有為的人生態度。[7]同時,志愿服務中的團隊意識、分工協作和分析解決問題等鍛煉,也為大學生提升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參考文獻:
[1]黃藝,張根福.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志愿服務探析[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
[2]龍永紅,吳曉東.大學生志愿服務:問題、動力及其激勵[J].青年探索,2011年第5期。
[3]張慶武.中美志愿者激勵的差異性比較[J].中國青年研究,2008年第8期。
[4]王亞克.美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成功經驗及其啟示[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0年第9卷第5期。
[5]張勖.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研究——中美比較的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09年第12期。
[6]新華社:關于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的意見[N].2014年2月26日。
[7]邱秋云.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及其實現途徑[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第7卷第6期.
[8]彭海.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蘊[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27卷第4期.
[9]盧玲.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第1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