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趙越
摘要:當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外部環境和工作對象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出現了很多新問題、新情況,原有的黨建工作觀念、方法、機制、制度等并不完全適應新的形勢和要求,本文提出了創新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五個原則,即科學化、系統化、制度化、人文化和網絡化原則,并構建了推進學生黨建工作進班級、進宿舍、進社團、進網絡、進社會的黨建工作模式。
關鍵詞:學生 黨建 原則 模式
一、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創新的原則
1、科學化原則
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科學化,就是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執政黨的基本要求,結合高校學生黨組織建設實際,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緊緊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和“辦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大學”兩個根本性問題”,不僅要遵循黨的建設規律和高等教育發展規律,更要遵循大學生成長規律,“以科學理論指導、以科學制度保障、以科學方法推進,不斷提高大學生黨建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動態過程。”這就要求既要加強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機制體制等的理論研究,突出科學理論的指導單位,加強學科支撐與理論指導;又要善于及時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與推廣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實踐的新經驗、新舉措,在“以科學理論指導黨的建設、以科學制度保障黨的建設、以科學方法推進黨的建設上不斷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同時,還要強化思想引領,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既要注重原則的堅定性,敢于亮劍,守住底線、紅線,又要講究策略的靈活性,以理服人,講究方式方法,如現代管理學、組織學、心理學等方法。嚴格按照黨的建設科學化的規律和要求開展高校的學生黨建實踐,為黨始終牢牢把握高等教育陣地,培養符合執政需要和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接班人提供組織保障。
2、系統化原則
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系統化,是指高校學生黨的建設是一個組織內外協調發展的整體過程,絕不是某一方面單獨向前發展。系統性通常是指構成一個體系的各個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時刻處于一種相互聯系的狀態之中。學生黨建工作也具有這種系統性,主要體現在:一方面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由各個要素組成,具體而言,包括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制度建設、作風建設等多個方面內容,具有整體性的特征,高校學生黨建工作首先應作為一個整體來考量,要從全局視角來研究學生黨建所包含的各個組成部分,注重整體功能的發揮。另一方面,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又因其群體、年齡、學歷、社會地位等特殊性而具有相對獨立的特點。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隊伍、載體、領域都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因此,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應在遵循黨的建設普遍規律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和合理運用自身領域的特殊規律,來完成基本要求與任務。
3、制度化原則
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制度化原則,就是按照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加強大學生黨的建設制度化,不斷探索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長效運行機制體制,充分發揮制度建設的保障作用。科學合理的制度建設是實現理念向實踐轉化的重要環節和節點,制度具有規范、明確和穩定的特點,建立健全系統配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體系,以科學完善的制度貫穿高校學生黨的建設的方方面面,是推進大學生黨的建設非常重要的保障。同時,要將制度治黨與依法治校有機結合起來,實現高校黨建工作水平與高校治理水平同步提升,加強實體性和程序性制度建設,構建協調周延、完備管用的制度體系,切實提高大學生黨建制度化、規范化水平。
4、人文化原則
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人文化,就是學生黨建工作的途徑和方式要重視文化熏陶,強調“以文化人”。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因著所依托的特殊環境、所面對的特殊對象,更需要重視“文化育人”的路徑與方法。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必須堅持在黨委的統一部署和領導下各部門分工協作、齊抓共管,充分調動各部門、學生會、共青團、學生社團組織、各級基層黨組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特別是要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他們在校園行為文化建設中的主導和示范作用,推動學生良好行為養成、教師為人師表的活動持久深入開展。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強化陣地意識,積極探索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要積極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增強校園精神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內化力”。通過優化校園文化,建設良好的黨的組織文化。
5、網絡化原則
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網絡化,是指高校學生黨建工作適應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潮流,充分運用高科技手段及現代信息技術,以傳統網絡與互聯網+以及大數據相結合,運用新媒體、自媒體等媒介,實現組織管理、教育手段方式的現代化,以信息化變革來推動自身的創新發展,有效整合黨的建設信息資源,從而增強黨的建設的效率性、參與性、民主性,極大地延伸了黨建工作的空間維度、時間維度和方向維度。《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黨的基層組織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創新活動內容方式,找準開展活動、發揮作用的著力點。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在大學生中間的普及,使得各類新媒體成為大學生接收信息和知識的重要手段。通過各類新媒體在學生中普及黨的理論知識,開展政策和方針的宣傳,進行黨史教育,己成為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黨建工作的現實所需。充分利用新媒體工具,將黨建知識融入新媒體平臺中,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黨建知識的興趣,也可以提高黨建知識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隨著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展,通過數據挖掘技術,學生黨建部門可以獲得與分析高校學生黨建領域更多的數據,更加全面準確地了解黨員和非黨員同學的思想狀況,據此作出相應的應對措施,提高黨建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二、創新黨建活動模式,以“五進”模式實現黨建工作的全方位發展
1、推進學生黨建進班級,促進班級良好班風學風的形成與完善
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成員都來自同一班級,發展階段一致,有共同的話題,彼此溝通了解的渠道暢通,黨建活動的有效開展對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良好的班風學風反過來也將推進黨建工作的順利開展。endprint
2、推進學生黨建進宿舍,優化宿舍的德育環境
把支部建立在宿舍,使黨建走進學生日常生活、進入學生真實內心,培養學生黨員樹立服務他人和奉獻他人的精神,并將這種精神轉化為日常自覺的行為規范,也對非黨員學生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帶動作用,增強黨組織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同時,黨建工作的開展以學生宿舍日常的寢室文化建設、衛生評比、學風建設、安全穩定等為依托,讓宿舍中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來,推動學生黨員做到“源于學生并服務于學生”,進一步完善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同時推動宿舍管理的完善和良好風氣的形成。
3、推進學生黨建進社團,豐富組織生活
社團是學生自發組織的,依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和專業特點而成立的團體。它是學生課堂生活以外主要的活動形式,它影響著大學生集體生活、組織、協調等能力的養成。學生黨建工作應拓寬思路,借鑒社團體制,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建立理論社團,發揮學生社團優勢,通過理論學習、實踐鍛煉和行為引導,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同時,發動廣大學生黨員依據各自專業特色、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增強黨建活動的針對性,提高黨建活動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進而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
4、推進學生黨建進社會,理論與實踐結合提高黨建工作的實效性
社會實踐是每一個大學生的必修課,不管是參觀學習、社會調查、社會服務,還是畢業實習,大學生都有機會走出課堂,走出校園,投身社會當中。如何實現學生黨建工作跨越時間空間不間斷,就需要關注外出學生的黨建工作,填補因離開校園而可能留下的黨建工作空白。可以嘗試讓參加社會實踐、實習的學生參與到當地基層黨組織如企事業單位、社區等的基層黨組織的活動中,依托地方基層黨組織對學生黨員進行考核培養,學校黨組織建立與地方基層黨組織的聯絡機制,協調合作,全程關注。拓展學生黨員的學習平臺,開拓學生黨員的視野,為學生黨員增加了了解國情、社情的機會,從而提高其黨性覺晤,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又實現了對學生黨員教育的連續性。
5、推進學生黨建進網絡,提高黨建工作現代化水平
充分利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資源,構建高校網上黨建平臺,是提高高校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必然要求。高校學生黨建平臺要體現內容的充實性、旗幟的鮮明行、較強的參與互動性,吸引更多的學生黨員和非黨員參與其中。通過微博、微信、論壇等形式開展網上黨建工作,內容包括黨建基本理論、經典文獻、先進人物、網上課堂、時事專題、專家解讀等內容,以大學生喜歡的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喜聞樂見的語言風格、互動方式把黨建與學生的實際聯系起來,突破地域和時間的限制,全方位、全時段地對大學生黨員和非黨員進行教育、培養和監督,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拓展理論宣傳的陣地,豐富教育的內容和形式。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廳高校黨建課題項目(GXDJ2015-B102),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L15DKS001),沈陽市哲學社會科學專項課題(014011030),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L16WSZ017)研究成果一部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