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冀萱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食品的觀點已經從“解決溫飽”演變為飲食需要更高品質的標準。但現在食品安全問題仍然不斷出現,針對這樣的情況,本文試圖從食品安全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入手,結合我國食品問題的現狀,對該制度的進一步完善以及如何更好地維護社會經濟穩定持續發展提出了一些完善的建議。
關鍵詞:食品安全 懲罰性賠償 履行差錯
食品安全問題也向來是影響我國能否維護社會穩定發展的重中之重,為了保證食品的質量、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我國已經陸續出臺了許多相關法律法規試圖解決這個燃眉之急。
一、我國食品安全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現狀
2009年我國出臺的《食品安全法》中第一次提到了懲罰性賠償制度。其定義為:在平等的經濟關系中,當一方因為不合理或不合法的行為給另一方造成損害,同時符合了其他的責任構成要件,就理應給利益受損害方以經濟性補償,而且此時造成損害一方所支付的金錢數一般要遠遠超過受害方所損失的金錢數,目的是為了使造成損害的一方受到懲戒從而能夠減少甚至從根源上遏制同類事件的發生。而后2015年的《食品安全法》又對該項規定作了新的調整。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出現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民法過軟而刑法又過硬的空缺,但新食品安全法中關于懲罰性賠償制度仍有不完善的地方。
二、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缺陷
(一)賠償標準制度欠缺合理性,對于違法犯罪者的打擊力度不夠
雖然我國新《食品安全法》增加了賠償至少一千元的兜底性條件,但對于小額商品只有五倍賠償的計算標準仍然非常有限。在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違法者甚至可以將小額的賠償金額直接算入生產的成本之中,這樣的賠償制度也就很難達到遏制違法者的目的。而且這種看似高昂的懲罰制度實則容易導致兩個極端的狀態,因為對于質量較好的產品而言,其本身的生產成本更高,違法時需要賠償的代價同樣較高,他為了減少賠償支出就會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反之對于一些只靠生產偽劣產品的巨大銷售量而帶來利潤從而忽視懲罰性賠償的商家而言,其跟本不在乎賠償數額。
(二)對于銷售者和生產者的懲罰基準不同,容易造成法律漏洞
根據我國《食品安全法》的規定,對于生產者和銷售者的主觀故意態度所產生的法律后果有著較大的差異。具體表現在懲罰性賠償制度對于食品的生產者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而銷售者只適用故意侵權的責任。在這樣的前提下很容易出現雙方互相推卸責任而使得受害最大的消費者權益無法得到救濟,這也是有礙于社會總體經濟發展的。
(三)消費者維權難度大,不利于促進其維權的積極性
假設消費者都為理性經濟人,在其通過維權所獲得的收益同進行訴訟和由于食品問題所損失的支出相比后,前者大于后者時會選擇維權;后者大于前者會放棄維權。對于消費者而言,雖然問題食品對于其身體上和精神上的不良影響是難以估計的,但是考慮到履行差錯時自己并不一定能獲得補償,同時維權成本又非常高昂,如果試圖通過訴訟途徑需要付出大量時間和金錢,而且還不一定能勝訴,這無疑就會導致其維權積極性不高,從而最終助長了銷售者與生產者的欺詐違法行為。
三、解決建議
食品安全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仍存在的上述問題并非表示其不符合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需求,其存在自然有其現實意義,只是仍需進行進一步的調整與完善。
(一)完善懲罰性賠償的計算標準,加大對懲罰性賠償的力度
當違法者的不法行為造成消費者的損失,如果能夠確定使違法者承擔其賠償責任,那么最優賠償應等于損害數額,在該情況下我們稱能夠對違法者起到最優的威懾作用。但是由于履行差錯的存在,法律如果試圖長久的保有威嚴性,就必須通過加大懲罰力度才能讓違法者的預期損失等于甚至高于法律最終裁定的賠償。也就是說只有法律硬性的加大賠償的評判標準才能從根源上斷絕違法者的僥幸心理。
(二)平等處置違法者,將銷售者的重大過失列入處罰范圍
雖然懲罰性賠償最好適用于違法者出于“主觀故意”前提下的侵權,但主觀意態通常很難證明。筆者認為由于行為人嚴重忽視可能發生的損害后果而產生的重大過失也同樣應當承擔懲罰性賠償的責任。同時對于違法者的過失可以采取補償性賠償制度來加以矯正。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了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的無過錯責任和故意侵權責任上的差異性。
(三)建立全面維權的訴訟制度,促進消費者維權積極性
盡管食品安全問題中的受害者數量龐大,但其實又都是孤立無援的弱勢群體,憑一己之力很難維護自己的權益。在這樣的前提下,筆者認為我國應該盡快完善相關訴訟制度。同時也應當允許同一食品安全侵權問題中的受害者聯合同為原告,選取訴訟代表人針對多數人的利益訴求對違法者進行起訴。只有在法律途徑可行且便利,訴訟成本又較小時,才能調動起受害者的維權積極性。
綜上而言,食品安全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要想獲得更高的成效必須通過各個方面的調整和改革才能最大程度的發揮效用,只有通過社會各界的齊心協力才能最終達成社會經濟長足穩定發展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陳業宏,洪穎.安全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法經濟學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5(5).
[2]陳屹立.懲罰性賠償的根據與適用:法經濟學觀點[J].思想戰線,2007(2).
[3]張旭.芻議《新食品安全法》懲罰性賠償機制[J].法治與社會,2016(7).
[4]鄧蕊,林懷滿.食品侵權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