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忠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大量年輕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有的已經在城里安家立業,農村老人留守現象已經歷史的擺在了我們面前。截止2016年6月,涪陵農村留守老人已達1.25萬人。他們面臨著諸多困境,單靠自己無能為力解決。農村留守老人問題解決不好,將影響四個全面和小康社會建設的進程。本文通過分析涪陵農村留守老人的基本情況,研究農村留守老人存在的問題及成因,提出了解決涪陵農村留守老人面臨問題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涪陵農村 留守老人 問題 對策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但隨著城鄉之間的差距不斷加大,農村中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前往東南沿海和大中城市務工,由此造成了人口從農村流向城市、從落后地區流向發達地區的趨勢,并且有不斷增加的勢頭。農村人口的外流,尤其是遠距離的跨省流動,導致了農村中大量青壯年勞動力的缺失,只剩許多農村老年人留守家中,無人照顧。這樣,就導致了留守家庭的出現。隨著老齡化的凸顯,農村留守老人問題值得引起社會的深思。農村留守老人產生的社會問題不只涉及農村留守老人自身,還將對社會產生各種負面的影響。因此,如何改善現狀,解決好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和生活問題,使他們幸福地安度晚年,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不容忽視重大課題。
一、涪陵區農村留守老人存在的問題
(一)經濟收入低,生活照料差
子女外出務工使家庭經濟條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們的相對收入也不高,且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還要供子女上學,所以大部分老人還要靠自身勞動來維持平時生計。一般老人和兒子一起生活時開支主要由兒子負擔,但是子女外出后,他們就得自己擔負起生活重任。少數子女每月會給予一定的贍養費,但大部分還是得靠他們自己。雖然我區推行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但是面廣保障低,多數的農村留守老年人每人每月只有85-105元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障金,難以保障養老。農村低保政策,雖實行了應保盡保,并逐年調高保障標準,但總體來說標準也很低。2016年,涪陵區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每月人均只有153元,并且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留守老人基本上為多病或喪失勞動力。據調查數據顯示,全區12502名農村留守老人中,只有681人得到政府救助,占總數的5.45%, 35.61%的老人還是靠自己勞動來維持生活,由于子女不在身邊,許多農活要請人來做,成本高,收入低。據調查絕大多數留守老人的人均純收入都遠低于當地平均水平,只有4.4%的留守老人認為自己生活較好,38.3%的農村留守老人認為自己的生活質量很差。不僅如此,由于子女常年不在身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挑水煮飯等較重的體力活,對農村留守老人來說都成了難題。特別是老人身體不好,需要子女陪同去醫院看病時,子女不在,老人更是覺得孤苦無靠,感到很失落。目前,我區很多農村留守老人生活長期處于無人照料狀態。
(二)勞動負擔重,養老撫小難
全區有35.61%的農村留守老人仍以勞作來維持家庭生活,所以很大一部分農村留守老人的生活仍以種養為主。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數將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種,這樣全家農活就落在老人身上。在偏遠的山區,土地轉租還遠沒有成為普遍現象,土地流轉市場也很不完善,如果自己不耕種,只能免費交于別人。為提高經濟收入,留守老人不得不從事繁重的生產勞動來提高家庭收入。而且有的農村留守老人在從事勞動的同時,還要照顧自己年邁的父母和幼小的孫子,而90%農村留守老人是小學文化和文盲,他們文化低、精力差,沒有足夠的精力和知識照顧好老人和留守小孩。有的孩子比較調皮,有的孩子性格孤僻,時不時還惹禍。長此以往,將會成為一項長期的社會問題。調查中發現,由祖輩監護的農村留守兒童有10482人,因此很多農村留守老人在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時,還要承受照顧老人和撫養小孩的責任,增加了其生活壓力和心理負擔。
(三)健康狀況差,安全隱患多
隨著農村留守老人年齡的增大,健康狀況逐年下降,患病率隨之上升。目前,全區有殘疾和患重大疾病的農村留守老人3112人,占農村留守老人總數的24.89%。此外,還有很多農村留守老人患有風濕、骨質增生、胃病等慢性病。在走訪南沱鎮、焦石鎮、龍潭鎮、江東街道辦事處的100多名農村留守老人中,有66%的人表示最擔憂的是生病問題;其次為溫飽問題;再次為生活照料問題。如今,雖然醫療條件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經濟收入不高,還是存在著“生不起病,拿不起藥”的現象,有病不醫的情況不在少數,由于支出習慣和現實經濟能力的考慮,“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數老人的選擇。大多數農民醫藥費的支出占了他們收入的絕大部分,想做到有病就醫實在是難。因此,他們在生病時往往就這么拖著,只有少部分會去看醫生。同時農村社會治安趨于復雜。社會上很多騙子把目光集中在農村留守老人身上,由于年齡大、分辨能力低、求助無門,農村留守老人上當受騙的事情屢有發生。此外,涪陵區為山地丘陵地帶,農戶居住分散,日常生活尤其是老人生病,顯得孤獨無助,甚至會危及生命安全。并且農村留守老人面臨的安全問題還有用電、用火不慎而造成安全威脅。這些都會導致農村留守老人的安全隱患。
(四)精神慰藉少,文化活動缺乏
缺乏精神慰藉、孤單寂寞是農村留守老人面對的最大精神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高,留守老年人的行動越來越不方便,他們與外界的接觸也就相應地越來越少,轉而對子女的情感依賴卻不斷加強。而外出務工的子女相當一部分是年初而出,年終而歸,他們與留守老人相處的時間一般只有1個月左右。子女外出后,導致老人孤獨感增強。“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日出而作日落而歇”成了當前不少農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寫照。特別是獨居老人心里有話沒處說,有時間沒有事情打發,容易出現抑郁癥,認為生活沒有意思,嚴重的會產生自殺的念頭。這次調查的12502名農村留守老人,其子女和贍養人在兩年以上未回一次家的有2591人,占農村留守老人總數的20.72%。endprint
二、農村留守老人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城市化、工業化是農村留守老人產生的最主要原因
我國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時期。快速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為外出務工者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使得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轉移出來的勞動力主要是年富力強的青壯年,造成了農村家庭的“空巢化”和農村社會的“空穴化”,農村養老的對象與載體在時間與空間上開始產生分離,出現了大量的農村留守老人。而在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的背景下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更加凸顯。
(二)傳統家庭養老保障功能的弱化
在傳統社會,子女對父母承擔主要的養老責任,尤其是兒子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父母在不遠行”等傳統的教導直接影響著子女的行為。但在現實社會,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外出弱化了子女對父母的養老責任。子女遠離父母,不能直接對父母進行生活照料,尤其是年事已高的父母,子女不在身邊他們將存在更大的生命風險,如有重病不能得到及時治療等。這一問題在最近幾年里顯得愈加突出了。改革初期的一段時間男性外出務工較多,家庭可以留下婦女來照顧老人。但最近幾年,隨著婦女就業機會的增加,外出務工的女性也越來越多,于是夫妻雙方雙雙外出務工的人口比例在逐漸增大,農村家庭中只剩下了年邁的老人和年幼的小孩。在這種情況下,農村老人更加得不到子女的照顧。可見,傳統意義上的家庭養老保障功能正在弱化,留守老人更多的是靠自己或同樣年邁的配偶來相互照料。
(三)二元型的社會結構,農村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
農村留守老人在不能充分享受家庭養老的同時,現階段農村的社會福利和保障機制又非常不健全,這就使得農村留守老人養老的困境難以改善。在計劃經濟時代,由于城鄉政策不同,城市養老有著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而在農村養老更多的是依靠家庭。最近幾年里,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養老方式依然沒有較大的改變,農村養老的保障機制仍未建立健全。
此外,農村社區還未充分發揮作用。農村社區即老年人生活的村莊,本應是維護家庭養老功能正常發揮的重要環境,同時也是家庭養老功能最直接、最有效的接替者。但目前我國的社區還不能為留守老人提供可靠的經濟支持,養老服務體系還未建立,社區對家庭養老還起不到引導和督促作用。由于傳統習慣的影響和條件所限,養老服務在整體上仍屬空檔,最具代表性的敬老院不僅不普及,現有的許多還只是供參觀用的展品。老年醫療服務、老年生活料理服務、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長期護理服務等都未建立,甚至在許多農村還根本沒有這種意識,留守老人還沒有成為社區資源的擁有者、管理者、投入者和受益者,現代化的社區照料體系尚未全面建立起來。
(四)子女回家的機會成本高,造成孝順愿望實現的斷裂
一般情況下,外出務工子女為長期在外工作,一年之中只有春節才會回家與親人團聚。非節假日回家,可能會耽誤正在進行中的工作,影響工作進程與收入;另一方面,大部分外出務工子女均為跨省流動,離家較遠,回家的路途顛簸,時間較長,成本過高,這也阻礙了子女對家里老人的照顧。
三、對策建議
(一)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敬老養老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增強全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思想觀念。要積極看待老齡社會,積極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階段,是仍然可以有作為、有進步、有快樂的重要人生階段。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不僅能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質量、維護老年人尊嚴和權利,而且能促進經濟發展、增進社會和諧。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把弘揚孝親敬老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建設具有民族特色、時代特征的孝親敬老文化。
要通過電視、報刊、村社墻報等各種媒體宣傳農村留守老人現象和農村留守老人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要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從而在全社會形成關心農村留守老人的社會氛圍。同時在全區范圍內廣泛開展“敬老模范村(社區)”、“十大孝星”、“星級農戶”、“好兒媳”、“孝敬兒女”等評選表彰活動,對敬老養老先進典型進行表彰獎勵,樹立、宣傳敬老助老好典型,以典型感化人、引導人,把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正面報道與公開曝光相結合,提高宣傳教育的效果,努力營造“敬老養老助老光榮,不贍養老人恥辱”的良好社會風尚。
(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著力提高保障標準
1.逐步提高農村養老和醫療保障標準。提高農村養老保險標準,鼓勵子女為老年人和自己進行養老儲蓄。完善以鄉鎮衛生院及一級醫院為基礎,以村衛生室為網底的較為完善的農村醫療服務體系。要把農村老年人的日常門診用藥納入報銷范圍,進一步提高農村老年人的住院報銷比例,切實解決農村老年人的醫療難問題。要擴大農村老人醫療救助范圍,讓農村老人有病能醫、敢醫。要積極鼓勵農村年輕子女,從成家立業起自覺為父母和自身辦理養老儲蓄、繳納養老保險金,減輕家庭養老負擔,促進家庭養老風氣的形成和機制的建立。
2.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制度。雖然涪陵區建立了低保、高齡津貼、大病醫療救助等制度,但受惠人群只是少部份。因此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對無生活來源、長期患病、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農村留守老人,要進行專門的救助,標準要高于低保標準;對一般生活困難的留守老人,納入低保范圍,做到應保盡保;對符合“五保”供養條件的納入“五保”集中或分散供養。特別是在解決農村困難留守老人問題上,若只依靠家庭經濟支撐或政府、社會臨時救助、農村低保等往往是杯水車薪,必須設立相應的基層老齡事業發展專項基金。
3.逐步實行農村留守老人集中供養。2015年末涪陵區各類社會養老機構46個,社會養老機構收養床位5218張,入住人數2698人。民政部門應統一規劃,充分利用空閑的2520個床位,適度拓寬集中供養范圍,解決農村留守老人身邊無子女和子女無暇照顧老人的居住及生活問題。對困難的農村留守老人,由子女繳納一定的費用,財政給予入住養老機構的老人一定補貼,民政部門將有關養老政策所劃撥給老人的資金和社會救助的物資錢財捆綁使用,這樣不僅可以讓農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得到保障,還可以參與供養事務的管理。對農村居住較分散基本生活不能自理、無子女的獨居特困高齡老人,應發展集中或相對集中供養的模式。endprint
(三)創新居家養老方式,精準服務留守老人
涪陵區在全國和市老齡辦的支持下,投入資金79萬元建成涪陵區居家養老服務信息中心和若干個服務站,開展了“互聯網+養老”行動,實現消費需求與養老資源無縫對接,當老人有摔倒等突發疾病需要救助時,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呼叫離老人最近的醫生、醫院或就近的人員提供緊急救援服務,讓留守、獨居老人死后多日還無人知道等事情不再發生;通過網絡平臺為老人提供短信和電話等有聲信息的方式,向老年人提供天氣預報、節(生)日慰問候、吃藥提醒、電話聊天,并根據老人的家族情況、身體狀況、興趣愛好提供針對性的其他電話服務,讓老人不再空虛寂寞;通過網絡平臺對外發布,對老人的農產品信息,實現城鄉銷售對接。比如老人養了兩頭大肥豬,老弱多病,在農村賣不出或賣不上好價錢,而城里的人很想買又買不到來自農民的(如土雞蛋、土豬肉)農副產品,網絡平臺將其信息在網上發布,實現城鄉信息暢通,精確幫扶到戶。通過這個平臺還可以實現訂單種、養農產品。讓老人的雞鴨豬等農副產品不愁銷路等。這樣在農村生活的留守老人同樣也能享受到居家養老的相關服務。
(四)完善老年組織建設,建好老年活動陣地
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組織和老年人活動場所,為農村留守老人構筑一個“抱團取暖”組織和環境。是做好農村留守老人工作的基礎。一要建立完善老年人組織。在建立完善老年協會的同時,可考慮建立村級老年互助會、老年體育協會等組織,增強老人的歸屬感,通過組織的力量克服個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探索參照義務獻血的辦法,組織老年人成立老年人互助會,老年人互助會的成員可以建立時間儲蓄銀行機制,由低齡老人為高齡老人、健康老人為疾患老人提供互助服務,儲蓄并積累護理時間,等到將來自己需要服務時,利用已經儲蓄和積累的服務時間,這樣大部分的農村留守老人年老時可以得到有效的照顧,形成良性的循環。老年體育協會組織農村留守老人開展門球、氣排球、健身球等各種文體活動或文體比賽,促進群眾性老年文化活動的開展。二要建立完善老年人活動場所。要加大投入,辦好養老院、老年活動中心。加快鄉鎮敬老院規范化建設,規范內部管理,改善院內環境,切實提高供養水平和質量;要實現村村有功能齊全的老年活動中心,為老人提供有線電視、電腦、棋牌、圖書、報紙等,定期開展文化、健身等活動,讓老人們有地方聊天、有場所傾訴、有場地娛樂,生活在一種愉悅的精神生活狀態中。涪陵區從2010年開始,共投入資金155萬元,依托村(居)委會和老年協會,在全區農村共建立了56個農村留守老人養老服務站,投入550萬元,建立農村幸福院110個,為農村留守老人開展活動搭好平臺。
(五)建立有效幫扶機制,探索惠老服務制度
農村留守老人是社會中相對弱勢并最需要關懷的群體,需要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形成服務網絡體系,才有可能實現他們安享晚年的愿望。一是建立黨員、干部、志愿者義務監護、幫護制度。村級黨組織、村委會要高度重視老齡工作,對本轄區內的留守老人,特別是高齡老人和失能老人要登記造冊,由駐村干部、黨員及低保戶對這些留守老人實行“一幫一”或“一幫幾”的監護和幫護服務工作,同時協調子女與老人之間的贍養問題。二是建立“留守老人”惠民服務卡制度。“惠民卡”寫上農村留守老人的信息及編號,同時將醫療、商店等及駐村干部、村干部、定點幫護人的聯系電話匯集卡上,農村留守老人在家里只要一個電話就能咨詢政策、表達訴求、申請幫扶,要求送貨上門、看病到家。三是建立農村公共醫療上門服務制度。農村地區大多數房屋散居,并且離醫院較遠,在農村留守老人重病后無力上醫院,甚至無人知曉。可探索建立農村公共醫療上門服務制度,實行區域管理,與村醫生、鄉鎮衛生院簽訂責任書,定時為高齡農村留守老人免費體檢,對重病者上門服務。
參考文獻:
[1]楊亮,盛邦躍.解決當前農村老年人困境的幾點建議[J].陰山學刊,2005(06).
[2]陳敏.農村留守老人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學,2009(03).
[3]銀平均,黃文琳.農村留守老人問題研究的現狀及其趨勢[J].江西社會科學,201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