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大力推進,打尖村群眾的生產生活在快速提高,收入也在不斷增加,但受限于打尖村的地理環境和人文條件等因素的影響,缺資金、缺技術、缺發展動力和缺勞動力成為制約打尖村貧困群眾發展經濟的瓶頸。打尖村要實現“同步小康”,就得下大力解決制約打尖村貧困群眾經濟發展的實際困難,本文對此作一定思考。
【關鍵詞】:經濟發展方向;農民專業合作社;精準扶貧;同步小康
一、打尖村的基本情況
(一)人多耕地少,糧食短缺
打尖村位于石屯鎮駐地北30公里,最低海拔460米,最高海拔1250米,山高路陡,屬于高山峽谷地貌,地質構造復雜,主要以荒漠化山坡為主,水土流失嚴重。全村總面積32.6平方公里,總人口1910人,一共559戶。在“6.06”特大洪災后,全村有效灌溉稻田面積0畝,可耕旱田、旱地面積一共有2009畝,人均1.05畝。2016年打尖村全村旱谷、玉米、小麥等產量一共560噸,人均293.2公斤,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
(二)貧困人口多,貧困發生率較高
2016年,打尖村人均純收入2800元,貧困人口有1180人,一共406戶。其中精準扶貧戶184戶,精準扶貧人口717,其中其中低保戶30戶103人,五保戶5戶6人,低保貧困戶58戶222人,其余為一般貧困戶91戶386人。2016年打尖村貧困發生率為33.5%。兜底戶貧困發生率為5.24%。
(三)文化水平較低
打尖村很多群眾因交通不便,距離學校較遠的要徒步2-3小時才能到學校,年齡太小的孩子走不動,很多孩子只能等到10歲以后才去讀一年級,因為年齡大而且讀書晚,害羞和小自己2-3歲的同學同班學習,很多孩子讀到三、四年級就輟學在家幫父母干農活,這是造成打尖村群眾總體文化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造成打尖村文化水平不高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貧困。因為貧困,堅持送子女讀完小學的家庭,再也負擔不起讓子女讀初中、高中而產生的費用,不得不讓子女輟學。隨著國家對打尖村近10年的大力扶持和脫貧攻堅的深入,農民收入不斷提高,生活不斷改善,文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但是根據打尖村委在2016年12月31日的統計,打尖村文盲所占比例仍然高達53%,總體文化水平還很低。
二、打尖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困難
打尖村屬望謨縣最貧困村之一,是三類貧困村。打尖村經濟的發展存在諸多困難,從人均純收入指標看,與石屯鎮22個村的人均純收入相比,差距特別大,排名倒數;從文化指標看,打尖村文盲所占比例達到53%,知識文化水平低,不利于打尖村經濟的發展。
(一)客觀存在的困難
目前,打尖村發展經濟客觀存在的困難有:第一是基礎設施非常薄弱。農田、水利設施在“6.06”特大洪災中全部毀壞,至今沒有恢復,人畜飲水困難率居高不下,缺水人口有1200人,占總人口的62.8%,村教育、衛生醫療設施落后,按照國家貧困標準,打尖村返貧率高達59.8%,返貧的壓力一定程度上超過了扶貧的壓力,要穩定地發展經濟擺脫貧困,任務十分艱巨。第二是耕地面積較少。人均耕地面積僅1.05畝,且大部分為35度以上坡耕地,土層薄,土壤質量差,旱澇不保收,經濟發展后勁不足,農民脫貧致富難度大。第三是傳統生產方式單一且根深蒂固。“水稻+養豬”模式是打尖群眾的生活支柱,生產結構非常單一,群眾經濟收入來源少,土地抗風險能力低,一旦雨水不好,往往造成生產受損、生活困難、農民減收、貧困加深,返貧突出。在“6.06”特大洪災之后,因水利設施全部毀害,水稻無法耕種,生活更加困難。第四是經濟作物難進市場。由于地處山區,交通閉塞且遠離縣城市場,大量生產生活資料難進入,農產品難運出售。第五是自然環境惡劣,氣候條件差。因山高坡陡、土質荒漠、缺少雨水,所以農業生產仍實行廣種薄收,靠天吃飯,致使多數群眾生產難發展,貧困狀況難以擺脫。
(二)主觀存在的困難
打尖村發展經濟主觀存在的困難有:第一是思想消極保守。由于思想消極保守,主觀脫貧意識差,沒有危機感,思維觀念仍停留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時期,懶思考、怕困難、怕擔風險,等、靠、要思想嚴重,加上信息渠道狹隘,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差、機會少,致使農業生產力水平得不到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不高,農業生產效益水平低,沒有發展動力。第二是信奉封建迷信。因沒有知識文化,思想覺悟低,對于迷信非常追捧,生病不看醫生,而是大搞迷信活動,不吃藥不打針,導致很多人生病不治身亡,失獨家庭比例大。第三是熱衷外出打工,家庭經濟不發展。青年人認為外面遍地是黃金,熱衷外出打工,丟棄家庭經濟的發展。外出務工的勞動力由于文化素質低,外出務工的收入也低,僅能維持自身的生活,對家庭收入的貢獻不大。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打尖村目前在家的主要是“老、弱、病、殘、幼”人口,致使發展家庭經濟缺計劃、缺技術、缺經營能力(勞力),缺乏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盡管近10年來,省、州、縣政府對打尖村的經濟發展扶貧攻堅工作給予了極大政策傾斜和關注,但仍是杯水車薪,難以滿足貧困戶發展生產的需要,大部分人口僅解決了溫飽,普遍沒有資金,生產投入不足,有些農戶連化肥、農藥等基本生產資料也無錢購買,更談不上去推廣新技術、新品種、發展多種經濟。由于長期的貧困,農村金融機構對群眾貸款額有限,甚至不少群眾害怕還不起銀行貸款而不敢辦理“特惠貸”。缺資金、缺技術、缺項目、缺發展動力、缺勞動力和交通閉塞成為制約打尖村貧困群眾發展經濟的瓶頸。
三、對打尖村經濟發展的建議和思考
打尖村因信息閉塞、技術落后、生產效率不高,浪費了許多資源也不能讓打尖村的個體經濟獲得規模效益,嚴重阻礙了打尖村經濟的發展。因此打尖村農民要增收實現同步小康,就必須確立科學的經濟發展方向。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打尖村基礎設施薄弱,連基本的“三通”都沒有全通,目前全村只做到通電和通路,水還沒有全通。例如打尖村三、四組缺水特別嚴重,路是泥巴路,雨季無法通行,所以打尖村的經濟要發展,首先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水是農村發展經濟之源,缺水對于農村來說一切發展都無從談起。所以在基礎設施建設中,打尖村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第一是修建水庫。在打尖村河道上游修建一個多功能水庫,可起到防洪、解決人畜飲水、耕田灌溉等重大作用。第二是修建灌溉水渠。打尖村在“6.06”特大洪災后,500畝的良田灌溉水渠全被沖毀,無法灌溉耕種,559戶群眾1910人全部買米吃,生活困苦。第三是修路。要想富先修路,路是制約打尖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特別是三、四組,目前打尖村三、四組長達14公里的路全是泥巴路,路陡且窄,車輛無法通行,經濟作物無法外運變賣換錢。
(二)加強技能培訓
打尖村種植、養殖農戶技術短缺,要有計劃舉辦種植、養殖技術等培訓,讓打尖村農戶從傳統的種植、養殖技術桎梏解放出來,利用科學技術種植、養殖,發展家庭經濟增收。特別是留守婦女,雖然沒有文化,但是心靈手巧,對手工刺繡技術接受快,可以加強手工刺繡技術培訓,讓閑置留守婦女在家務工掙錢,提高經濟收入。
(三)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生產經營方式,農民的農產品銷售渠道就能擺脫只靠企業或個人上門低價收購的被動局面,而且還可以集體采購材料、統一生產經營、統一加工、銷售成品,既能有效克服和解決農民個體生產經營、銷售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又能在材料采購、成品銷售時有條件和多家企業和商家商談,和最大能滿足自己利益的企業和商家簽訂合同采購材料和銷售成品,提高農民的經濟利益。根據打尖村的實際情況,打尖村成立合作社應成立養牛、養豬合作社為最佳。
(四)走農村經濟產業化發展道路
農村經濟產業化是指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以企業管理的方式將農產品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產前準備、產中經營和產后銷售等環節高效聯系在一起,搭建一個完整的產品產、供、銷經濟產業鏈。農村經濟產業化是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之下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全新的生產方式,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產物。依據打尖村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打尖村經濟要發展就必須全力發揮出現代市場經濟體系和政府宏觀調控的有效結合,促進和實現打尖村產業化經營方式,走產業化經濟的發展道路。產業化經營方式的實現,不但可以優化打尖村的產業結構,還可以從優化合作社的管理方式、節約生產資源、提高生產效率上推動打尖村的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脫貧,實現同步小康。
總之,打尖村經濟要發展,要實現同步小康,不是一年的時間就能實現的,它需要一個過程。這不僅僅需要科學指導、技術支持、政府重視,而且更需要打尖村農戶自己主動去學習提高,成為學習型的科學種植、養殖者,靈活機動地發展家庭經濟和集體經濟,大力推動合作社持續健康發展,走產業化經濟的發展道路,才能實現打尖村經濟的后發趕超,實現同步小康。
作者簡介:王秉超,1979.10.08,男,貴州望謨人,布依族,中共望謨縣委黨校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