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體系建設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十分關鍵。創新2.0時代,在眾創空間中需要進一步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建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關鍵詞:眾創空間;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一、眾創空間概述
眾創空間是順應創新2.0時代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大眾創新趨勢,把握全球創客浪潮興起的機遇,根據互聯網及其應用深入發展、知識社會創新2.0環境下的創新創業特點和需求,通過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服務和資本化途徑構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新型創業公共服務平臺的統稱。順應創新2.0時代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形勢,構建面向人人的“眾創空間”等創業服務平臺,對于激發億萬群眾創造活力,培育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各類青年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帶動擴大就業,打造經濟發展新的“發動機”,具有重要意義。2015年3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指出推進大眾創新創業要堅持市場導向、加強政策集成、強化開放共享、創新服務模式。
二、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
課程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載體,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需要根據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而選擇和設置課程內容與方式。2010年5月,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以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為重點,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要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把創新創業教育有效納入專業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教學計劃和學分體系,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工作。實施意見提出要“健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根據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要求調整專業課程設置,開發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必修課選修課。”到2020年建立健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融為一體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高校要設置合理的創新創業學分,建立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支持參與創新創業的學生轉入相關專業學習。實施彈性學制,放寬學生修業年限,允許調整學業進程,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2016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從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設置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對全體學生開發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必修課和選修課,納入學分管理。
三、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原則和具體實踐
(一)堅持整體性原則,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才培養方案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增強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使得投身創業實踐的學生顯著增加,推進大學的創業文化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因此高校要順應形勢,主動適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變化和新要求,以學生為中心,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才培養方案,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全面完成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目標任務,使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成為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充分發揮高校在創新發展戰略中的作用,以創新創業教育促進專業教育,以專業教育帶動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通過創新創業教育更好地推進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更多具有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的人才,推進創業型經濟發展和創新型國家建設。
(二)堅持整合性原則,構建涵蓋多學科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堅持以課程為中心,把課程和實習、實踐等各個教學環節,充實各類專業課程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建立起多學科支撐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加強創新創業課程資源建設。
積極開發創業基礎、就業創業指導等方面的通識基礎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大學生創新創業類公共課、選修課,諸如《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創業基礎》等,計入學分。堅持把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融入專業教育,優化通專結合的課程設置方案,根據不同課程的特性,將創業意識、創業知識、創業能力和創業實務融入到專業課堂的教學之中,用創業思維帶動專業教學,用專業教學促進創業教育,滿足不同專業的學生對創新創業知識的訴求,使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結合,協同共進。
學校積極營造創業型校園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推進創業教育全面融入教學。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創辦創業教育網站、利用移動客戶端,通過微信、微博、QQ、APP等,搭建網絡教育平臺;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功能,充分調動創新創業類社團的作用,舉辦各種校園創新創業實踐類活動,舉辦創新創業論壇、舉辦創業沙龍、積極進行創業孵化等。
(三)堅持協同性原則,充分利用創新創業社會資源
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創新驅動作用,以促進創業創新為重點,推動各類要素資源聚集、開放和共享,大力發展眾創空間、開放式創新等,引導和推動全社會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因此,高校要積極推進協同創新的運行機制,充分調動和利用社會資源,推進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建設。有效開發、整合社會各類資源,組織和利用社會資源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充分和有效利用學生專業實習實訓基地,在各校區相關學院建立全校共享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訓平臺,促進學生開展創新創業研究和實踐活動,調動相關的社會教育資源,為創新教育活動提供全方位、多層次、強有力和可持續的支撐,形成校校協同、校地協同、校企協同的創新創業育人機制。
參考文獻:
[1]李家華,盧旭東.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0(06).
[2]狄明艷.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24).
[3]李世佼.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1).
作者簡介:
劉文娟(1982—),女,山東萊蕪人,碩士研究生,山東協和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