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仁飛+唐雪莉+黃麗金+喻穎穎+向雨枚

【摘要】目的:研究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常規和優質急診護理干預對照的應用效果。方法:將60例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隨機分為常規護理干預組和優質護理干預組,觀察護理干預后兩組搶救的成功率和并發癥發生率,分析護理效果。結果:優質護理干預組的患者搶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常規護理干預組(P<0.05)。結論:對急診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實施臨床優質護理干預,能提高搶救成功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失血性休克;嚴重創傷;優質護理;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8-078-02
引言
嚴重多發傷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占據了很大的比例該類患者往往伴有多部位和多器官嚴重損傷,就診時病情嚴重,早期處理能及時挽救患者生命的安危。正確合理的急救護理具有很好的臨床效果。因此,創傷性休克應遵循搶救優于診斷治療,及時發現休克早期癥狀采取治療方法。從搶救和確診的因果關系思維進行補救,應用優質急診護理動態評估病情加強安全護理,提高優質護理質量。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根據本院收集2015年5月-2016年5月本院急診科共收治的60例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分別在21-75歲之間,平均年齡(42.3±12.2)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20例,高處墜落傷15例,刀刺傷15例,爆炸傷10例。所有病例都處于不同程度的休克期,其中輕度休克30例,中度休克20例,重度休克l0例。將患者按照順序分為常規護理干預組和優質護理干預組,每組3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致傷原因、休克程度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護理方法:
常規護理干預措: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密切監護患者的生命體征、尿量、意識和瞳孔的變化,根據休克程度適當補充血容量,并積極給予止血措施,為其建立2-3條靜脈通路,必要時給予中心靜脈置管和靜脈切開。在不影響呼吸的情況下給患者服用止痛藥,積極做好急診手術的術前準備。
優質護理干預組措施:在常規護理干預的基礎上增加三項內容,第一,綜合評估。對患者的狀況進行詳細的檢查和評估,預測可能發生的并發癥,評估患者的配合程度,對清醒的患者評估心理狀態[1]。第二,加強心理疏導預防并發癥。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采用不同措施,比如監測尿量,出現少尿或無尿應確定是腎功能不全或急性腎衰竭。觀察皮膚黏膜和肢體溫度變化情況,判斷微循環狀態預防DIC發生,早期給予體液復蘇治療,并監測血常規及凝血功能,對外傷患者,在急診搶救時對創傷面進行深度清潔,并遵醫囑為其給予抗生素治療,防止患者出現感染,對有嚴重恐慌患者,護士要加強心理疏導。第三,效果評價。分析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和護理干預,患者病情發展和心理狀態的改變,實施基礎的護理干預。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護理干預后的急救成功率和并發癥發生率。干預效果評定根據失血性休克程度分類為標準。好轉:休克完全緩解或降低,臨床休克癥狀消失,休克由重降為輕度。無變化:休克程度無變化臨床癥狀無緩解。惡化:休克程度加重。對失血性休克患者經搶救后休克好轉病情穩定,臨床休克癥狀消失視為搶救成功,其成功率=休克程度好轉病例數/被搶救的休克患者數x100%。并發癥包括腎臟器官功能衰竭和感染。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I±)表示,兩組之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x檢驗。雙側檢驗標準Q=0.05。當P<0.05時,差異
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優質急診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休克病情嚴重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優質急診護理干預后,常規護理干預組30例患者休克好轉20例(63.3%),優質護理干預組30例患者休克好轉25例(80.0%),兩組休克好轉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中,常規護理干預組發生并發癥5例(20%),優質護理干預組發生并發癥3例(8%),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全身組織血液灌流不足或者缺氧,導致全身各個主的臟腑器官的功能衰竭,該病患者大多病情嚴重并且傷勢復雜并發癥多,病死率高,對這類患者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是保證患者得到成功救治的關鍵。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常規護理要求護士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嫻熟的技術和豐富的理論知識,在第一時間為患者進行搶救,但是在搶救患者的同時,忽略了對患者實施并發癥的預防性護理和心理干預措施,造成很多患者出現了并發癥,影響其后續治療。優質護理干預是以患者為中心優化一系列護理程序,在國外已經成為一種常規護理模式被廣泛推廣和使用,而國內在起步階段,本質是在注重專科護理的同時增加了心理預防等干預措施,以達到提高護理質量和轉變護理觀念,達到優質護理的目的[2]。本研究將優質護理運用于急診搶救護理中,對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干預,在常規護理干預措施的基礎上強化心理疏導,綜合評估病情,預防并發癥和對效果進行評價。患者人院后,即對患者進行評估,分析患者可能出現的危險并發癥如感染等,在搶救患者生命的同時,護士能夠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做到急救護理干預的優質服務,對患者進行動態觀察,符合患者的實際情況。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優質護理干預組的患者搶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常規護理干預組,而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干預組。所以,在急診搶救過程中,使用優質護理干預措施對提高搶救成功率起著關鍵作用,有效預防患者的并發癥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加強患者的心理疏導能夠增加患者的信心,同時也增加了患者的配合程度,為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奠定基礎,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推廣應用[3]。在臨床護理中實施優質護理措施能夠有效避免風險事件的發生,能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的滿意度。
結束語
在急診護理工作中加強優質護理服務措施能提高患者的滿意程度,護理人員要確實有效地做好急診患者的護理工作,還要加強患者的心理疏導,嚴密觀察患者的的穩定情況,積極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增加護患之間的溝通,使患者更好的配合醫護人員治療,能夠提高搶救的成功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為患者的后續治療提高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 盧換香.優質護理服務在急診患者救治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2):22—23
[2] 劉愛琴.馬玉靜.黃紅霞.一體化急救模式對嚴重多發傷患者預后的影響[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6,(25):533—534
[3] 曹偉新.李樂之.李津.外科護理學的應用和研究[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15):362—:3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