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廉政實力作為評價一個國家、地區、組織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設狀況標準,因此提升國家廉政實力對于國家工作人員形象改善、政府權威的提升以及社會良好風氣的養成有重要作用。國家廉政實力的提升不僅需要從制度方面著手,文化建設也必不可少。
關鍵詞:廉政實力 反腐 廉政文化
廉政實力,是指通過以“廉”為組織、管理和行為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準則,從而獲得在同等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的能力。在此概念上可知廉政實力不僅可以界定、衡量一個國家、地區、組織反腐能力及效果,而且可以評價一個國家、地區、組織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設狀況。由此可通過以下兩個方面評判國家廉政實力水平的高低:第一,國家工作人員是否公正廉潔。第二,國家內部是否倡導公正廉潔,人民是否崇尚公正廉潔。就廉政實力的評價標準而言,提升國家廉政實力對于國家工作人員形象改善、政府權威的提升以及社會良好風氣的養成有重要作用。因而作為國家軟實力重要組成部分的廉政實力對于中國軟實力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意義。而基于當前反腐倡廉形勢討論國家廉政實力的提升,勢必需要從當前社會背景談起。
自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定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整飭黨風,嚴厲懲治腐敗。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更是開啟全面從嚴治黨的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中提出,“‘物必先腐,而后蟲生。近年來,一些國家因長期積累的矛盾導致民怨載道、社會動蕩、政權垮臺,其中貪污腐敗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實告訴我們,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而官吏的腐敗問題也一直存在于中國古代官僚體系中,受封建制度的本身固有的階級局限性,腐敗已是難以根治的痼疾。由于腐敗造成的危害巨大,它不僅影響帝王權威,國家政權穩定,更會直接導致整個王朝的興衰。基于此,歷史上便有了“治國先吏治”的說法,反腐也就成了各朝各代的帝王執政時期的重要治國之策。
古人早在西周時期《周禮》就曾經提出,對官員的考核有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說一個官員必須具備善良、能干、敬業、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個方面均以“廉”為冠。而隨著歷史的前進,到唐時,唐代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一個鼎盛的朝代,其懲治官吏腐敗的制度也相對成熟。特別是唐初,隨著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選官任官有制可依,官吏監察方面也建立了比較完備的監察制度,《唐律疏議》對官吏腐敗犯罪也作了系統而詳細的規定。唐律首次提出了“六贓”的概念,即強盜、竊盜、枉法、不枉法、受所監臨及坐贓。另外,官吏利用職務之便侵犯百姓財產、經商牟利等許多行為也按官吏腐敗犯罪處理。明開國之初,朱元璋采取中國歷史上最嚴厲的措施懲貪,作《大誥》昭示民間并揀精要部分附《大明律》內成為永久法律。而清代是中國古代最后一個封建王朝,隨著封建專制的加強,中央集權也達到了頂峰,隨著歷朝歷代懲治官吏腐敗的經驗總結,到了雍正時期其懲治官吏腐敗的制度也相對成熟。雍正在位13年間,勵精圖治,大刀闊斧改革康熙末年出現的種種積弊,他改革賦稅,實行耗羨歸公,清查虧空錢糧,嚴懲貪官污吏;提倡務實,加強考核,鎮壓朋黨等,其整飭康熙朝后期的積弊,為乾隆朝的興旺發達創造了條件,雍正處于康乾盛世的中間階段,對于盛世的連接有著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反腐懲貪方面也有許多創舉,例如養廉銀制度、耗羨歸公等。
馬克思哲學中有一個重要觀點,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人的生存發展離不開主客觀條件的共同作用,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人生價值,而客觀環境也能影響個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建立,并對個人人生價值的實現產生重要影響。而廉政實力高低的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體現:一,國家工作人員是否公正廉潔。二,國家內部是否倡導公正廉潔,人民是否崇尚公正廉潔。因此,國家廉政實力的提升需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培養高尚品格
黨中央一直都在強調,反腐的目標是讓人不敢腐、不能腐和不想腐。現在反腐力度如此之大,但也不能就此認為目前的成果已達到不想腐的程度,基于腐敗有反復性、頑固性的特性,更需要堅持不懈地抓。當今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下,對官員腐敗問題嚴追猛打,揪出許多潛藏在黨和政府機關中的腐敗分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國家工作人員遠離腐敗,重要的是要從內心不想腐,這要有很明確的價值觀和品德上的追求,任何約束都是外在的,關鍵是要實現主觀上的不想。縱觀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反腐,類似于“剝皮實草”這樣的酷罰也曾應用。事實上,即便如此也沒有從根本上杜絕腐敗現象的出現。因此需要提升國家工作人員自身品質,培養其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公正廉潔的品質并給予獎勵。
二、健全福利保障制度
國家工作人員工資福利制度是否科學合理、工資水平的高低與其自身的廉潔自律程度密切相關。一般情況下,工資福利水平過低,與官員的地位不相適應,迫于生存和升遷的壓力,他們有較大概率會唯利是圖,借各種機會搜刮財物,怠于政事,此時很難要求他們保持清高的風尚、廉潔自守的品質。事實上,健全公務員群體福利保障制度,不在于高薪,而在于違規、腐敗將產生高昂的機會成本。換言之,只是給國家工作人員良好的福利,并不能阻止其腐敗。良好的福利制度,勢必要求有強有力的反貪手段與之相配合。而歷史證明,清雍正時期,雍正帝實行耗羨歸公,推行養廉銀制度對于當時基層官吏清正廉潔做事效果顯著。就目前中國公務員群體的福利制度而言,還達不到高薪養廉的程度。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政府仍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吸引具有更高才華的人投入公務員群體做實事,對經濟發展也有好處。這些措施就是為了確保公務員能有一個與身份地位相當的體面生活,公務員不愿意輕易失去優厚的待遇,就會珍惜自己的工作,做到勤于職守、潔身自好、奉公守法,從而有效地減少腐敗。
三、強化制度反腐
對于事實不能視而不見,客觀來說,現行公務員的管理、激勵機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同一部門工作分工不合理,就像俗話說的“能者多勞”,但待遇也沒什么區別。更有甚者,進入公務員隊伍就只一心鉆營往上爬,在其位不謀其政的也不少見。正因為如此,反腐不僅對體制外的人有好處,對大部分公務員也很有好處。任何一個國家都離不開公務員群體,特別是在現階段政府管理的觸角延伸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普遍缺乏公共意識、法制意識,很多社會管理還很匱乏的基層,更需要有人出來維持秩序、主持公正、辦實事、辦正事。基于這個體制機制還存在一些不影響大局的問題,因此我們需要知道哪些地方需要加強哪些地方需要擯棄,然后才有動力和機會去不斷改進,真正用好的制度和完善的法律規范來推動國家的發展。endprint
四、完善監督體系
現在的監督體制已經較從前有很大進步,但監督體制機制仍有一些漏洞,有空子可鉆,也就是“制度的籠子還沒有扎緊”。一些公務員也確實有腐敗行為,甚至在十八大后也沒有收斂。而提升國家的廉政實力不僅需要個人自身做好自己,還需要外部監督。先有國才有家,掌握公權力,運作公共資源的人本來就應該被監督。但是監督不僅僅是紀委、檢察院的事情,我們個人在遇到貪腐問題時,端正態度,不回避逃避,采取實際行動舉報、揭發。歷史上,北宋時期,宋太祖為了鼓勵人們積極舉報官吏的腐敗行為,注重獎勵那些和貪贓行為作斗爭的人。不論平民還是官吏,只要揭發了官吏的貪贓行為,就會獲得獎勵。
五、完善規章制度,健全法律法規
北宋宋太祖、明朱元璋都奉行“重典治吏”,這是中國歷史上反腐敗立法的顯著特點,宋太祖、明太祖皆是制定了嚴密的反腐敗法律體系,對不同的腐敗犯罪規定了不同的懲罰措施,使得官吏的行為處于嚴密的防范之下。我們應該以此為鑒,大力加強反腐敗法制建設,完善反腐敗立法,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使國家公職人員的一切腐敗犯罪行為都能找到法律依據并得到嚴格執行。“徒法不能以自行”,反腐敗立法再完備、再及時,如果得不到正確的貫徹實施,也如同一紙空文。眾所周知,公正是法律的生命,而法律的權威則是實現公正的保障。美國著名法學家伯爾曼曾經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他將形同虛設。”如果法律在實施過程中被司法者隨意濫用,那么它就會逐漸在喪失在人民心目中的尊嚴與權威。在實踐中大力貫徹實施,重懲貪贓,使官吏畏法懼法,不敢腐敗。
六、弘揚廉潔文化,加強文化建設
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在廉政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當前中國國家廉政實力的提升應吸收借鑒中國的傳統廉政文化,將其轉化為我們黨在新時期執政的重要基石和有力支撐。眾所周知,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期,這一時期法制破壞、士風頹廢、道德敗壞,絕大多數官員,都是無恥聚斂之徒,為官者依仗權勢,巧取豪奪,中飽私囊,不貪而持廉者,可謂鳳毛麟角,官吏貪腐之風盛行。當官無非是為了撈錢的想法和做法在宋代官員中比較普遍,這些貪腐和奢華的社會風氣嚴重破壞了吏治的清明。而當今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不斷全面推進黨的建設,實施八項規定,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制定頒布《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不僅從思想上反對和糾正腐敗,而且查處一大批腐化變質分子,此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一系列措施的采取致使社會風氣發生了重大轉變。而當前社會風氣的轉變有利于廉政文化的形成,廉政文化的形成不僅可以有穩固的道德約束力,而且可以更好地持續。
研究歷史的目的是對現今社會有所啟發,為我們提供解決現實問題的鑰匙。借鑒歷史上歷朝歷代的反腐,旨在吸取反腐過程中所產生的經驗和教訓,為我們現今的反腐道路指明方向。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個人智慧如此有限,因此借鑒、學習、反思、運用他人的智慧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應該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同時,結合我們現今社會的現實情況,制定一套能有效施行的預防和懲治腐敗的制度。此外,弘揚廉政文化,凈化社會風氣,在社會上形成崇尚廉潔奉公的風尚。從各個方面提升國家廉政實力,進而增強國家軟實力,提升綜合國力。
參考文獻:
[1](唐)長孫無忌等.唐律疏議[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肖杰.中國傳統廉政思想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
[3]周志芬.堅持全面治黨,提升國家廉實力[OL].中國青年網,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