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宇
摘 要:我國課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強調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需要通過作文教學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和表達能力。作文教學不是單一的模仿式教學,老師需要在閱讀、寫作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啟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進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能力增長,本篇文章在此基礎上,主要對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文教學中容易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解決對策進行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文教學;問題;對策;分析
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個性化的作文教學能夠鍛煉學生的文字應用能力,同時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也能夠在寫作練習中得到有效提升。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由于采取的方法不當,可能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影響學習效率等問題,針對這些需要結合個性化教學的理念和要求,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作文教學中來。
一、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寫作興趣缺乏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對語文寫作知識掌握尚且不夠完善,但是學生對未知世界仍舊充滿較大的好奇心,在此過程中,學生對閱讀材料可能存在較多的不解和疑問,而在寫作過程中呈現出來的語言特點也是趣味有余、邏輯不足。而語文老師在教學中一味強調學生把握文章主旨,對學生的寫作立意和習作方向進行嚴格規定,這種行為嚴重影響了學生語文寫作興趣。學生在完全被動式和僵硬化的寫作教學模式下,難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導致寫作出來的文章不具有個人的性格特點和心態特點,學生對于語文寫作的排斥和厭煩情緒進一步加重。
(二)寫作能力不足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需要掌握基本的語言、文字知識,學生要能夠在文字信息的傳達中分析語段和文章中表達的主旨含義,但是學生的語文基礎水平不高,不僅影響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同時也會影響學生的寫作能力增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老師一味關注學生寫作技能的教學,而忽視對學生寫作情感的培養,這就導致學生的語文寫作水平長期處于停滯狀態。語文作文教學中,老師帶領學生學習閱讀、寫作技巧,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研究權力,導致學生的語文情感和寫作興趣難以被有效激發出來;老師對學生進行寫作教學,完全是以任務式教學督促學生完成寫作練習,學生無法領略寫作要點,關于語言組織、語段處理和意象運用等技巧掌握不足,總體寫作能力不高。
二、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文教學問題解決對策
(一)寫作興趣的培養
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需要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鼓勵學生通過自我觀察能力的培養提高自己的語文寫作能力。語文寫作中最重要的是素材的搜集,很多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經常感覺無話可寫,這主要是因為平時的素材積累少,可應用的寫作材料不足。針對這種情況,老師可以在教學中啟發學生觀察生活,了解身邊不同人物和景物的特點,可以布置給學生一個寫作主題,例如讓學生觀察后描述一個事物、一處場景,另外也可以讓學生以寫日記或寫周記的形式記錄自己身邊的人與物,幫助學生養成語文寫作的習慣。學生在習慣性的寫作訓練中文筆得到鍛煉、素材也得到積累,寫作興趣提升。
(二)寫作技巧的教授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老師需要讓學生在自主寫作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并通過積極有效的辦法來改進。例如一些學生在文章寫作中對文章主旨把握不當,寫作容易偏題,老師可以讓學生在寫作前列出一個大綱,包含小標題和需要應用的案例,檢查是否存在與題無關的內容,若有則替換后再進行寫作。另外還有一些學生在語文寫作中關于詞語、句段等應用不熟練,語言白話、單調,文章精彩度不夠,對于這些,老師可以對學生進行語言組織能力培養,讓學生在長句、短句、擬人句和排比句等綜合應用中提高字詞句的組合和組織能力,啟發學生在寫作練習中總結寫作經驗和寫作技巧。
(三)端正學生寫作態度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由于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語文基本能力等存在較大差異,老師實行個性化教學需要對學生的語文寫作態度進行端正,使學生能夠在語文寫作中保持嚴謹的態度。例如在語文寫作中,一些學生的隨意性較大,文章中的語病、錯別字等不注意檢查,影響作文質量,因而老師在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對自己寫作的文章進行自我修改和互改,在修改自己文章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發現自身的不足,在與其他同學互改過程中,學生還能夠借鑒和學習別人的寫作技巧,提高自己的語文寫作能力。
三、結語
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主要是帶領學生閱讀課文,讓學生在了解和掌握語言文字基本應用法則的基礎上由模仿寫作向創作性寫作轉變。個性化作文教學能夠在尊重學生個人學習意愿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路彩芹.新課改形勢下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文教學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04:84.
[2]詹春慧.小學語文教育中個性化作文教學的對策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14:96.
[3]韓林堅.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相應對策分析[J].求知導刊,2014,07:117.
[4]韓召同.新課標下小學語文的個性化作文教學探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02:1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