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學蓮
摘 要:中國作為詩的國度,不僅詩歌創作名家輩出,詩歌作品更是精彩紛呈。學習這些作品不僅可以使我們的情感得到升華,還可以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在教學中教師以古詩為載體,給學生一個自然和諧的環境,讓學生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意境;活動;習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在教學中教師以古詩為載體,引導學生體驗古詩的意境,給學生一個自然和諧的環境,跳出教材,組詩教學,培養詩趣。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學習古詩,在習作中靈活運用,最終讓學生感悟中華古詩詞的無窮魅力。
一、引導學生體驗古詩的意境
課本中所選古詩都富有語句整齊、節奏鮮明、押韻順口等特點,而這些特點在學生誦讀的過程中已有所體會,但這些體會僅僅是停留在表層——好讀易背。隨著學生認知水平的不斷提升,這些是不夠的。在學生理解詩的內容基礎上重視朗讀才可以不斷升華學生的體會,這就離不開教師的引導。首先,指導學生確定詩文的感情基調。例如:李白的贈友之作《贈汪倫》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充滿愉快感激之情,而同樣是寫好友別離之情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感情卻不同于前者,后者流露的卻是黯然惜別之意。前者可以讀得高昂輕快,后者應讀得低沉迂緩。在學生理解作者創作情感和詩文大意的基礎上再學習這些便容易一些。其次言簡意賅作為古詩的另一個特點來說,一定比古文好懂,但理解程度上要難于白話文、書面語。雖然三者難易程度不同,但它們之間卻有著相通的地方——修辭手法的運用。夸張、比喻、象征等多種不同手法,不但生動的再現了藝術美、社會美和大自然的美,更加體現了古詩語言凝煉富有哲理性的特點。例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些詩句讀起來總是令人回味無窮。只有學生在記憶的基礎上,并隨著社會實踐的不斷充實,對它們的理解才會不斷加深。
二、跳出教材,組詩教學,培養詩趣
課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是“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我們更不能就詩教詩,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一種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當有了一定數量積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進行組詩的教學。例如在古詩《江雪》的學習中,我老師巧妙地整合了一個“垂釣系列”——《江雪》《小兒垂釣》《漁歌子》,重點學習《江雪》,推薦閱讀《小兒垂釣》《漁歌子》,這樣的整合對比學習,既有利于在對比中深化理解,又對中國文人歷來的“垂釣”文化進行了一次探索,同時,增加了學生的古詩詞閱讀量。到了六年級的教師要以復習的形式引導學生對已學的古詩進行題材分類——詠物詩、送別詩、思鄉詩、愛國詩……自然過渡到本課兩首詩《題西林壁》《己亥雜詩》的題材特點——哲理詩。然后兩首詩整合對比學習,同中求異,在比較中引導學生發現兩首詩說理的不同方式——直接說理、借喻說理。這樣的整合對比學習,節省了教學中無效的環節,對“哲理詩”這一古詩題材有了一個較深入的探究,事半功倍。
三、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學習古詩
1.組織詩歌朗誦會
每學期的期中和期末我都要分別舉行兩次詩歌朗誦會。在所學的古詩詞中精選20首,讓各小組選出代表參加比賽。為了給小組爭得榮譽,孩子們有的配樂朗誦,有的淺吟低唱,有的編成小品進行表演。這項活動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更使有一技之長的同學有了用武之地。經過兩次評選,全班選出了6名背誦大王,教師給他們頒發獎品和榮譽證書。
2.詩文集錦
讓學生把自己學過的詩詞收集起來,并貼上自己的照片,附上最喜歡的一句格言警句,再適當配上插圖,貼在日記本上,讀著自己平時收集的句詩佳句,也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例如,“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等名言佳句,在反復誦讀和體味中加深了對詩句的理解。
3.和詩人情感交流
每年的寒暑假,我都要求學生給自己喜愛的詩人寫封信。我讓學生尋找詩人的足跡,了解詩人的生平、代表作及成才的事跡或悲涼的人生,寫出對詩人的感受認識或者評價。有的學生寫道:“李清照奶奶,你的心情還好嗎?”“文天祥,您夠男子漢!”“李白,你的鐵棒磨針的故事是真的嗎?”“杜甫爺爺,我從未看見過‘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景象!”這種活動既增長了知識又鍛煉了寫作能力。
4.注重活動的拓展
及時聯想也是幫助小學生復習鞏固學習過的詩歌的方法。例如,在學生外出活動過程中,如看到有人垂釣,即問:“咱們學過哪些詩句與眼前情境相似?”學生們可能聯想到“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春天的時候,看到枝繁葉茂,可能會想起“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看見夜色中農民扛著鋤頭歸來,則“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將詩歌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能明顯提高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力、掌控力。
四、在習作中靈活運用
學生的習作是最好播種經典之花的園地。引導學生在習作中靈活運用。誦讀與寫作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寫作水平、積累學生的人文素養。讀與寫是相互結合的,在習作中只有恰當的使用活化了的詞句,能使他們的語言表達更生動雋永。例如五年級上冊在習作中要求寫借物喻人的作文,有一個學生寫的是《小草》,在文章中,他在描寫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時,就引用白居易所寫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又如在寫《雪》這篇習作時,學生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在寫同學時,對常犯小毛病的同學以“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相勸,寫某個學生熱愛學習,勤奮學習時,用了“只要功夫下得深,鐵杵磨成繡花針”等語句。使文章錦上添花,畫龍點睛。
總之,在古詩詞教學中,除了講解和分析以外,還要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要逐步提高訓練要求,加強讀寫結合,讓學生愛上祖國的傳統文化,傳承并創新下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