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學安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課程改革帶來的不僅是變革,在探索中也帶來了不少爭議。相信只要我們一直堅持不懈的努力,教學業務水平一定會不斷提高,課程改革一定會結出豐碩的果實。
關鍵詞:新課程;數學教學;觀念;探究;實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變化,但課程改革帶來的不僅是變革,在探索中也帶來了不少爭議。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我在困惑中不斷地反思,在實踐中不斷地思考—新課程理念下該如何進行數學教學?下面結合自身近年來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感受。
一、更新觀念,轉變教師角色是根本
《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面對新課程改革,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在課堂上,我們應激發學生積極回答老師問題的欲望,給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真實想法的機會,變“一言堂”為“群言堂”,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時,在滲透圖形轉換的思想后,我就馬上放手讓學生計算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四條邊分別是10厘米、8厘米、10厘米和8厘米,以10厘米為底邊的高是6厘米,學生在自主探索后得到3種不同的計算方法:①(10+8)×2=36(平方厘米);②(10+6)×2=32(平方厘米);③106=60(平方厘米)。這些方法的出現的確是我沒有想到的。我適時、適度地加以引導與點撥,使學生由迷惑變成了理解,從混亂走向了有序,最終得出只有10×6=60(平方厘米)才是正確的題解。
二、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他們活潑好動,對什么新事物都好奇,同時也存在對老師倚賴的特點,不知該怎樣學習。因此,要使學生真正的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我們應該使他們在積極的準備狀態下參與學習活動,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相信“我能行”、“我能做”,從而滿懷信心參與學習活動。同時我們在教學活動中,要加強學生的實踐活動,因為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聯系起著兩方面的作用,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創造的、聰明的工具,變成思維工具和鏡子,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放手讓學生參與操作活動,使他們在擺一擺、拼一拼、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等活動中,體會主動參與學習的樂趣,提高自主參與的能力。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通過折一折找圓心的位置,通過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知道在同一個圓中半徑有無數條,直徑也有無數條,直徑的長度是半徑長度的2倍,半徑長度是直徑長度的二分之一。這樣在操作與比較分析過程中,提高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能力。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就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研究活動的過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滿足了兒童的探究需求,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
三、組織學生積極探究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要求教學過程要在探究活動中展開,也就是說,概念、公式、定理等的教學都要體現數學化的教學思想,要揭示數學的形成過程。要組織學生積極探究,在組織學生探究之前,教師必須經歷過探究,思考過學生的現實和數學現實中有哪些本質的區別和聯系;當然也推導過公式和定理,對哪些思路走不通,哪些思路能走通,有的思路雖能走通,但是比較麻煩,還有哪些思路是捷徑要胸有成竹。有些教師就曾因為隨口說出“那我們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吧”,而盲目地與學生一起探究,結果因為事先沒有準備,對問題的難度估計不足,無法啟發和指導學生,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組織學生探究時,教師要控制時間,掌握各環節的節奏。開始可慢些,保證每位學生都明確探究的問題,之后,再進入真正的探究,否則,匆匆忙忙,不是有同學沒有審清題意走錯方向,就是有同學在別人起步的時候就已經掉隊了。當學生集體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的探究經驗常常很有借鑒作用,教師可以用直觀的教具、利用圖像、用精辟的語言等做有針對性的啟發;當學生探究誤入歧途的時候,教師可以點一下為什么行不通,然后把學生引向正確的思路;當學生探究的思路可以但繁瑣的時候,教師應及時肯定,指出更好的方法,鼓勵學生另辟蹊徑。探究完畢,教師要組織學生反思回顧探究的過程,總結探究思路,成功的思路和不成功的地方。除了完成教師安排的探究任務,學生自發地發現可探究的問題對學生的發展也很重要,教師平時要多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提出不同的意見,這樣教師的備課和應變能力就會提高。
四、聯系生活實際,體現數學應用價值
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因此,教學時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發現數學在我身邊,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和價值,由此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動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數學探究活動。例如教學簡便計算126-97,可讓學生采用“購物付款的經驗”來理解:媽媽口袋里有一張一百元和26元零錢,想買一件97元的裙子,她怎樣付錢?營業員怎樣找錢?最后媽媽還有多少錢?由于這是生活中常見的事情,因此,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都搶著回答:媽媽拿出一張一百元的給營業員,營業員應找回3元錢給她,媽媽最后的錢是26+3=29元。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多減了要加上”的道理。又如學習了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后,讓學生動手測量一下長方形教室的長和寬,并計算出它的面積。同時讓學生計算,如果要給教室鋪上地磚,需要多少塊邊長為30厘米的正方形地磚等。通過這樣創設生活實際情境,讓學生在練習中明白,數學與生活緊密的聯系,在生活中常常要應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從而認識數學的重要性。
總而言之,任何一堂課,當你課后反思的時候,總會覺得有一些不足和遺憾。而你的教學藝術水平正是在不斷解決不足和遺憾的過程中得到了提升。相信只要我們一直堅持不懈的努力,認真研究和解決好以上問題,教學業務水平一定會不斷提高,課程改革一定會結出豐碩的果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