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松
摘 要:在現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身上所承擔的擔子又變得沉重起來。老師不單單是教育者,更是學生的第二個父母。為學生打造出更和諧更親密的學習氛圍。因此,在整個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互動就成為打造和諧學習氛圍的第一步。但是,學生有配合也有不配合,這也就需要老師發現問題然后去解決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師生互動;問題;對策
1師生互動教學的內涵與存在的問題
師生互動教學是一種常用課堂教學模式,即運用師生交流與溝通的形式,進行信息的傳遞,教師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建構,同時教師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掌握學情,發現存在的問題,對學生的學習加以及時引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但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模式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教師忽視了課堂民主氣氛的營造,教師嚴厲的態度讓學生望而生畏,學生缺乏與教師互動的積極性;教師所選擇的互動內容比較單一,難以激發學生興趣;教師對師生互動時機把握不準,在互動教學中缺乏針對性、即時性與有效性,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難以提高。
2師生互動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2.1“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理念
學生是互動的另一主體,是活生生的人,所以師生間平等對話應成為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前提,更應形成一種教學情境。這種“以生為本”的平等對話是雙方完全的“敞開”和“接納”,是雙方的傾聽,是雙方的共同參與、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和相互分享。課堂教學的重點不再是“該教什么”,而是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造條件,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正如教育家布魯納所說: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因此,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要多為學生創造思考的空間,要善于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問題,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變重教師的“教”為重學生的“學”。
2.2教師指導學生把教學的內容歸回現實
為了使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在根本上得到針對性的改善,單從教師的角度并不能有效提高,內容的枯燥乏味甚至是課堂氛圍的不高漲都會造成與學生互動沉悶無效,導致小學語文課堂質量的下跌。因此,必須從課本知識的由內到外、課堂內容的豐富、和諧的教學課堂等等來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教師不能局限于書本上的知識,書本外的知識也是相當重要的,帶著學生去感受外面的世界同樣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學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啟發學生的好奇心,以興趣達到有效互動。新課程的改革培養的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學生,而非單純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這樣不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趨勢。各方面的能力培養固然重要,但是學生在遇到現實生活中問題的時候能夠試著自己動腦去解決,這才是真正把所學的知識用到了關鍵處。學生在與大自然和生活的接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不僅讓他們體會到了大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真實,并且這些事物都是課本上學不到的。教學內容回歸現實并不單單讓學生感受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妙之處,見得多了在課堂的效率也就高了許多,也容易啟發從學生的視角發表自身對所見所聞事物的看法。讀再多的書不如多出去走走,這正是古人對于學習的獨到見解,要讓自己所學在生活中有所體現,學以致用才是學習真正的用武之地。
2.3精選互動內容,提高學生質疑能力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采取的是滿堂講解教學模式,學生被動聽講,缺乏問題意識,缺少質疑的機會,探究問題的能力也得不到有效培養。因此,教師應該精選互動內容,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產生,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教師讓學生自讀課文,然后讓學生根據課文提出問題,并且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同學們提出了許多問題。其中有的學生提出了:“為什么火藥是中國人發明的,而列強卻用火槍火炮來打開中國的大門?這到底是什么原因,當時中國人為什么被動挨打?”教師選擇了這個問題讓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通過討論學生全面的了解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并查找許多資料解決疑難問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可見,教師選擇關鍵的互動內容,進行充分的交流互動,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深入探究,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
2.4豐富多樣的教學反饋渠道
教學反饋是師生之間的重要媒介,是影響師生互動效果的極其重要的因素。教學反饋的渠道是豐富多樣的,從主體上講,有學生反饋和教師反饋;從反饋方式來講,有體態反饋、語言反饋、作業反饋和考試反饋;從反饋群體來講,有個體反饋、小組反饋和集體反饋。無論是何種反饋,都會對教學起到促進和評價作用。尤其是課堂中學生的反饋,要求教師具備敏銳的觀察、靈活的思維、果斷的決策等教學機智,能科學設計層次,妥善處置重難點,靈活把握時機,及時進行調節。所以,在師生互動過程中,要靈活巧妙的綜合運用各種教學反饋渠道,以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語文教學應當追求一種無權威的學習機制。教師應努力改變自己與學生的角色,放下架子,把自己融入學生,多扮演“合作伙伴”“設計師”的角色。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學過程和方法,引導運用組織、設計、分工、討論等方式開展語文學習和實踐活動,讓他們從自己有興趣的體驗里獲得知識與能力,把語文學習看成愉快而有意義的事。
師生互動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實現師生溝通與交流的重要手段。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促進學生與教師的互動與合作;在教學中抓住互動的時機,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選擇關鍵的互動內容,促進學生質疑能力的形成,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吉士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科普童話·新課堂(下),2017(5):57.
[2]李秀艷,潘德敏.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7(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