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宋宋 周君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具有傳遞歷史文化和傳承歷史精髓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遇到了很大的難題,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其中,高校的影響力深遠,人數眾多,作為教育人員范圍比較廣的教育機構的參與進一步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進度。分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有效的結合高校的自身優勢,本文針對保護工作提出對應的解決方案和措施,從而體現出教育和非遺保護工作的相關性。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高校;對策研究
在2003年10月17日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一個明確的定義,被各社區、群體、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其他國家也十分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在美國和日本,他們建立專門的法規進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并且結合公民和社會各階層的力量進行保護,政府和社會形成一種對非遺的保護氛圍,促進社會知識學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進行探討研究。
專家和學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出不一樣的觀點和結果,相比來說,國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做的比較全面,因此實施起來比較簡單,可操作性比較強。相比國內來說,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還處在初級階段,相對比較欠缺,法律法規保護也比較滯后,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門研究和探討也比較欠缺。
1高校參與非遺保護工作的必要性探討
國家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更加注重,在《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提出,應該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納入教學范圍。
1.1高校具有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和義務,而且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悠久的歷史,結合并融入了各個地區的特色,因此高校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是時代所趨,高校對于傳承傳統文化有著積極的作用。
1.2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不能僅僅局限在語言方面,每個高校都應該負起責任來,實時實地的傳播非遺文化,減少非遺資源因為多元文化的沖擊而日益流失的情況,高校的加入會有效的減少這一狀況的出現。
1.3高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不僅實現了非遺工作的突破性進展,推動了非物質文化的影響力。而且履行了高校對非遺工作傳承的義務和責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的文化影響力,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們的愛國熱情和責任意識,加強對歷史事件和傳統文化的了解。
2我國高校參與非遺保護工作的主要困境
我國大部分高校還處在傳播非遺文化的初級階段,部分學校已經開始起步;少量高校對非遺保護工作進行嘗試;只有個別的學校在非遺保護方面取得顯著成效。阻礙我國高校對非遺保護工作發展的原因有兩個:部分高校沒有樹立起對非遺保護工作的意識,起步晚,高校缺乏專業性和經驗,他們只能自己去探索新的道路,缺乏經驗是導致非遺工作緩慢的根本性因素。要想問題得到合理的解決,政府必須要積極引導非遺工作的實施,高校也應該對應自己的實際情況運用特殊的方法和技巧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的方法。
3高校參與非遺保護工作的對策研究
經過學者以及專家的研究表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只須做好六個方面即可,“普查搜集、整理申報、學術研究、宣傳普及、資料保存和人才培養”,這六個方面中高效占據了重要的地位,除了普查搜集,其他五個方面都是可以顯示高校作用發揮的時機。我們根據對非遺保護工作的研究,給高校提出以下建議。
3.1樹立高校參與非遺工作的基本理念
非遺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它不僅包含著歷史文化的內涵,但是我們對傳統文化所持有的一種態度,所以各個高校應該用積極的心態來迎接非遺保護工作的實施,因此,在高校實施必須要綜合考慮地域環境和自身的發展狀況,注重加強對非遺文化的宣傳和培養,推進非遺的保護工作。
3.2逐步推進“非遺進校園活動行程”
顧名思義非遺進校園活動就是盡最大的可能把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引入到校園之中,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校的學習氛圍,也對,非遺保護工作產生重要影響。高校教師應該立足于傳承傳統文化,創新文化傳承方式,首先應該吸引同學們的興趣和號召力度,舉辦關于非遺保護的相關活動,讓同學們隨時隨地都可以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重要性。
3.3發揮“兩館兩庫”的作用保存和共享會議資料
非遺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文字資料和實物資料的傳承和保護,因此高校圖書館檔案館和信息設備都有更好的安排,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和基礎設施的完善對非遺文化進行適當的整理和保存。久而久之,可以建立交際平臺,屬高校和省乃至全國范圍內的非遺資源進行共享。
3.4有針對性的推進非遺學科建設
非遺的學科建設是為以后傳承文化遺產工作產生的重要舉措,它可以培養出大量的專業性非遺文化人才,高校應該明確自身的要求和教學的內容,對課程的開展建立一個完善長期的策略。除此之外,高校還可以用一些其它的方式寫學生的報名,適當的給予優惠,為培養非遺人才努力。
3.5建立“高校-政府”雙向的交流機制
首先教師們應該把自己對非遺文化的傳承,納入到學校的傳承之中,使本學校的老師們可以有更多的學校色彩。其次,高校應該積極的傳承非遺文化,積極的參與當地政府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工作,根據自身的資源和設施優勢,主動的配合政府工作。另外,政府也可以高校建立反饋機制,以便于采取信息,更好的的完善非遺保護工作。
4結論
非遺保護工作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它不僅需要高校的堅持,也需要政府以及人們的關注。高校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對人才的培養和知識的傳播具有獨特的優越性。
參考文獻:
[1]池志勇,商金芳,陳佩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問題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經營管理者,2014(12).
[2]劉寧.地方高校對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措施研究[J].大眾文藝,2014(5).
[3]寧峰,馬小妹.近十年來高校參與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回顧與前瞻[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17(1).
本文系江西省2017年人文社科課題《地方高校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科學路徑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夏宋宋,新余學院藝術學院2015級音樂學本科班學生,專攻方向鋼琴;周君,新余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
本文系江西省2017年人文社科課題《地方高校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科學路徑研究》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