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瑤玲
摘要:小學生是正處在學習生活的第一階段,具體形象思維像抽象邏輯思維還沒有發育成熟,思維較為單一、直接。這就造成了他們對完全借助語言文字傳授的間接經驗難以理解,而對直接看到的和自己動手實踐操作的數學教學內容,就覺得容易接受。數學綜合實踐課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活動,目的不是為了實踐而實踐,更不是為了場面的熱熱鬧鬧,而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活動有所體驗、有所感悟、有所發展、有所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實踐;思維;學習
目前而言,小學生的學習由于有多種多樣的條件限制,對于設橫跨多種學科的綜合類實踐活動學習比較困難,綜合類或科技類實踐活動課是要讓學生獲得知識經驗和發展,就必須教他們參與各種實踐活動。現在老師們也視學習為“做”的過程、“經驗”的過程,凸現學生學習的實踐性特點。
一、確立實踐活動課的目的
數學的教學目的是依據語言教育為主,教師不僅要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數學的有關概念、性質、公式、等基礎知識,還要培養計算、初步的邏輯思維、空間觀念及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活動課程的教學目標則是根據學生的愛好和需要出發,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為學生提供靈活而豐富多彩的學習空間,達到激發學生的潛在智能,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具體地說,活動課的教學目標應是:第一培養興趣和愛好,第二培養思維品質和思維習慣,第三激發潛在智能,而這其中尤其是要通過興趣愛好的培養而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的思維習慣,進而發揮出潛在的能力,為下一階段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二、深入鉆研教材,提高實踐活動課的有效性
知識的有效性是保證數學實踐活動課的重壓條件,對學生而言,教學知識的有效是指新觀點、新材料,他們不知不懂的,通過實踐課程的學習,達到理解熟知的目的。第一,學生的知識增長取決于有效知識量。實踐教學中學生知識的增長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第二,學生的智慧發展取決于有效知識量。知識不是智慧,知識的遷移才是智慧。通過實踐熟練的知識才是可以隨時提取,靈活運用,這一部分知識稱為學生學習的有效知識,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學生的思想提高取決于有效知識量。這種知識是指教學中學生獲得的、融會貫通深思熟慮的、實在有益的內容。第四,心理效應取決于有效知識量。通過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興趣樂群,這樣對知識的獲取產生愉悅的心理效應,才能成為活動的原動力和催化劑。
三、實踐和生活相結合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踐,又應用于生活實踐。現實生活、生產中處處蘊涵著數學問題,把數學經驗生活化,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是數學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因此教師應創設條件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區,加強校外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數學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在社會情景中體驗數學的價值,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通過實踐活動的學習,能有效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扎起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從數和形的角度與理解周圍的事物,認識到我們周圍常見的數量關系,找出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進一步提高自主思維培養,又提高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
四、通過實踐活動,提高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要摒棄單純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要讓學生自主參與到知識的獲取中來,既能有效鞏固知識儲備,又能提高學習興趣,是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發展,通過對這些年教學經驗總結,發現那些只要是學生通過自身感受的知識形成的過程,理解融化為自身的認識的學生在知識儲備方面較強,自主性較高。只要學生參與到這種有情、有趣的實踐活動中,親自感受在滿足中,才能有效的啟動自主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的發揮、發展學習思維。
小學數學實踐活動是一種能讓學生獲得對所學數學知識的良好的情感體驗,逐步形成用數學眼光觀察事物的意識和興趣,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主動提出和解決問題,獲得數學活動經驗。教師只要充分利用課堂資源、校園資源、社區資源,整合教學內容,創造出具有一定挑戰性和綜合性的問題,創設有數學研究價值的實踐活動,組織課堂、校園和校外等多層面的實踐活動,才能幫助學生綜合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有助于學生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鍛煉學生構建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嚴濤.小學數學實踐活動的特點[J].教育導刊,2006(02):55-56.
[2] 聶艷軍.小學數學課堂研究性學習的實踐[J].中國教育學刊,2004(11):29-32.
[3] 陳文勝.小學數學活動課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02(10):23-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