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雪
摘 要:小學數學對于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有著重要的作用。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小學數學作業是數學教育的必要補充環節,能夠幫助學生鞏固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是提升學生學習技能的重要手段??茖W有效地設計小學數學作業能夠提升作業的意義和價值,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讓學生在做作業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作業;層次化;新課改
一、豐富作業內容,擴充小學數學的內涵
傳統教學體系中,教師在課堂上處于主導地位,學生處在被動地位,即使在學生課后也要按照老師的意愿去完成作業。新課改要求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所以利用作業提升小學生的能力是順應新課程理念下作業改革的必然趨勢。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和家長仍然把考試分數作為衡量學生學習的唯一標準,特別在很多家長的意識當中只有通過不斷練習不斷做題才能提高數學成績。數學教師布置作業時往往是布置大量的書面作業,讓小學生通過機械訓練來掌握做數學題目的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非常容易被扼殺,產生畏難情緒,喪失學習數學的興趣,進而影響他們今后的學習道路。
在設計小學數學作業時,數學教師要將數學自身的特點融入作業當中,讓作業真正體現邏輯性和思維性,從而達到提升小學生素質的目的。小學生群體的思維比較活躍,想法天馬行空,數學教師要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將數學思維與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結合在一起,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數學的興趣。比如,在學習“元角分”相關章節的時候,數學教師可以布置實用性作業,讓學生跟隨家長一同去買菜,然后在第二天在課堂上與同學們一起分享買菜經歷。學生們可以從現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將數學抽象概念與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建立聯系,既能鍛煉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又能體現新課改下的教學理念。
二、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推行個性化教育手段
當前很多數學教師還在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教學,教育手段簡單粗暴,特別是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往往是“一刀切”,班級上的所有學生都要做相同的課后練習。有的學生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比較強,現有的作業體系很難滿足他們進一步增長學識的需求,他們經常感覺“吃不飽”;也有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差,很難理解老師課上教授的內容,很難單獨應對老師布置的作業,他們經常感覺“吃不著”。這種統一布置作業內容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數學教師的壓力,但是造成了學生的兩極分化,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
所以在布置小學數學作業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個體差異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與認知差異,推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教育手段。可以建立數學互助學習小組,讓學生自己“結對子”,教師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布置作業,設定作業的難易梯度,在督促學生完成基礎課業的基礎上讓他們自主選擇作業量。這樣既能幫助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提升自己的能力,又能滿足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科學建立作業評價體系,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傳統的作業評價標準是“非對即錯”,教師的“√”或“×”缺少溫情與關愛,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茖W的作業評價體系的基礎是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監督,切實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提高數學教育質量。在全面開展素質教育的背景下,要使用科學的教學評價和作業評價體系來幫助學生克服對分數的壓力,從而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本身上去。要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盡量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以表揚類積極向上的評價來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引導學生建立主動探究數學學科的意識。在改變評價標準的基礎上還要綜合考慮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學習特點,以貼合當下小學生思維習慣的評語評價來幫助學生對自己建立起客觀認知體系。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小學生們接觸到的信息越來越多元化,他們的生活也越來越豐富多彩。設計有層次性的小學數學作業,能夠消除數學學科的枯燥性,使得小學生們的思維方式朝向邏輯性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他們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宋錦霞.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外作業優化策略[J]. 科教文匯(上旬刊),2016(4).
[2]胥寶鳳.利用“興趣法”提高小學數學作業有效性[J]. 數理化學習(教育理論版),201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