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
摘 要: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體驗、探求知識的真相,從而獲得能力的提升和自身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那么,我們要如何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呢?文章作者將從激發和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闡述對音樂鑒賞課《兩個猶太人》的整體構思,以期能給中學音樂教師帶來些許參考。
關鍵詞:興趣;音樂鑒賞課;音樂課教學
一、引言
我記得在一次培訓中,一位老師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們不要抹殺和壓制,而是要愛護學生原本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這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那之后,我認真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學,有沒有“忽略”和“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答案是:有的。漸漸的,我越來越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保護。只有對未知事物產生好奇心,萌生興趣和好感,才能主動想要靠近它、了解它,不是嗎?“要我學”和“我要學”其效果一定是截然不同的。
因為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我設置了感知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的教學環節,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它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們都知道《兩個猶太人》是俄羅斯作曲家穆索爾斯基經典組曲《圖畫展覽會》中的第六個樂章。它表現的是畫家哈特曼旅行時的兩幅人物寫生。畫中兩個猶太人中一個富有、傲慢、肥胖;另一個貧窮、瘦弱、懦弱。可學生并不知道,而且十分陌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按部就班地講,它是誰創作的什么作品,表現的是什么內容。我想我們講完了,學生恐怕沒什么印象。所以,我決定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進行了這樣的設計。
二、感知音樂——激發學生好奇心,帶領學生走進音樂
學生對這段音樂陌生又沒有興趣,怎么辦?于是,我通過一個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們來聆聽一段音樂,聽聽這段音樂是怎么發展變化的?推斷一下它表現的是什么?”這是一次有效的提問,學生比平時更認真聆聽。音樂一停,就踴躍地舉手。他們基本都能準確聽辨出這段音樂的發展規律。學生那渴望的眼神,說明他們的好奇心已經被我們調動起來了,他們已經不知不覺已進入這段音樂之中。
三、理解音樂——鞏固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音樂
因為這段音樂是根據兩幅人物寫生創作的,而且,美術作品要比音樂作品更直觀一些。所以,在備課時,有的老師建議:“我們可以先從美術的角度,讓學生粗略感受一下這兩個人物的性格特征,這樣,再聽音樂時,就容易理解了。”我試講了幾次,發現效果很好。學生們很容易觀察出:一幅畫的色彩暗,以曲線條為主,畫中人物看起來比較富貴,體態肥胖;另一幅畫的色彩明亮,以直線條為主,畫中人物看起來比較落魄,體態瘦弱。然后,我們再來復聽一遍音樂,引導學生體會一下前兩段音樂中音色、響度、節奏、旋律線等音樂要素的區別。學生們將前兩段音樂對比來聽,這樣很容易就體會出第一段音樂的特點,而第二段音樂在音樂要素的使用上剛好相反。之后,再引導學生體會一下,這兩段音樂哪段表現的是富人,哪段表現的是窮人,學生自然就理解了。
四、表現音樂——延伸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為了進一步延伸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我帶領學生做了一個創編活動。把學生分成組,讓他們利用繪畫、音樂、舞蹈或戲劇等藝術形式的創作手段,去表現畫中這兩個人物,要求他們至少抓住這兩個人物的任意一點特征,對比著進行創作。然后,由學生和老師加以評價。在這個環節中,我發現學生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學生們的創作非常有想法,而且很貼切。他們創作著,快樂著。
這節課使得學生們在愉快的氣氛中有所收獲。我發現,唯有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進行教學設計,才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積極主動挖掘和求知。而將學生很難理解的轉化為他們容易理解的,這不正是我們教師的職責嗎?所以,我們應該愛護每一位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因為它是引領學生走進音樂的最好的老師。
參考文獻:
[1]陳月平.高中感受與鑒賞音樂教學探微——從欣賞《兩個猶太人》作品所想到的[J].青年文學家,2010(21):76-77.
[2]吳韻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關于音樂課堂教學多樣化的探索[J].東方青年(教師),201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