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恒瑜
摘要:隨著教育體系的改革和創新,新的教學理念不斷被提出。“多源信息融合”概念也被逐漸應用到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根據調查研究并結合教學工作經驗,針對“多源信息融合”理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進行分析,提出幾點“多源信息融合”理論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方法。
關鍵詞:“多源信息融合” 音樂教學 應用
一、研究背景
目前,“多源信息融合”已被引進我國中小學教育教學活動中。但是大多文獻研究只是局限在多媒體手段上,對多源信息融合在小學音樂中的運用,沒有進行實質性的研究。為此,我以“‘多源信息融合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這一課題,試圖通過現代教育技術介入音樂藝術教育后,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
二、理論依據
1.音樂課是美育的重要內容,加強美育的滲透與融合。將美育貫穿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各方面,滲透在各個學科之中。
2.《音樂新課程標準》提出:音樂是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學科,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音樂教育工作者必須研究和努力實踐的新課題。
3.“多源信息融合”理論:將信息技術運用于音樂教學中,探討信息技術與音樂教學融合、滲透的策略,為音樂教學探索出新的路徑。
三、核心概念
多源信息融合,多源信息融合又稱多傳感器信息融合。這里的傳感器不僅包括物理意義上的多種傳感器系統,也包括各種信息獲取系統、人或動物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感知系統。通過感知系統獲取同質不同量的信息,然后由大腦對這些信息進行交融,得到一種綜合的感知信息。
音樂教學,是音樂教師在分析、研究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多種認知、體驗、表現、感受等參與活動。通過適當的教學內容與合理的教學策略,達到音樂教學活動的預期目標和教學要求。
四、“多源信息融合”理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
通過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經驗總結研究法對小學中音樂教師的教學狀況進行分析,結合本人工作實際,把“多源信息融合”理論在小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總結為以下幾點:
1.多數教師對“多源信息融合”理論認識不到位
在調查研究以及本人工作實際中發現,小學音樂教師中,絕大多數教師對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概念認識不夠清晰,很多教師認為“多源信息融合”就是“多媒體”教學,就是利用學校配備的多媒體硬件,在課堂中向學生展示音、像、圖、動態影像的教學。對于通過多種認知、體驗、表現、感受等教學方式的融合,達到音樂課程的美育教育,觸發學生的心靈美感,提升音樂素養的創新能力的教學目標沒有完全領會到位。
2.“多源信息融合”教學表現形式單一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的“多源信息融合”的教學方法,大多采用單一的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動畫、音頻播放,或音樂欣賞。課堂內容倒是突破了傳統的“灌輸型”演講,但是與學生的互動情況,發揮學生主體性學習情況和激發學生的音樂創新情況都無法達到“多源信息融合”教學理論要求的那樣。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學生的音樂學習積極性不強,音樂教學失去審美、激發美感的學習體驗。
3.教學設備使用不當
“多源信息融合”離不開教學設備的使用。一般來說,學校配備的教學設備會輪流為多年級學生及教師提供教學、學習,在使用這些設備過程中,由于個別教師操作不當、管理不到位等現象,導致教學設備的損害現象嚴重,課堂教學中常常出現設備故障、無法運行等現象。因此,一些老師干脆放棄現代化教學設備的使用,回歸到“傳統”的教學方式中來,這樣,“多源信息融合”教學在小學音樂教學實施過程中,更加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五、“多源信息融合”教學的應用策略
1.強化教師對“多源信息融合”的理論理解
“多源信息融合”不僅包括物理意義上的多種傳感器系統,也包括各種信息獲取系統、人或動物的感知系統。教師通過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實現音樂信息的獲取,然后由大腦對這些信息進行交融,得到音樂美感的體驗、感受與創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激發學生的各種感官的接觸,并且融合為教學內容激發出學生對音樂的領略與體會。
2.實行目標分層,構建小學音樂教學目標體系。
小學音樂教學的基本目標是:學習并掌握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視野,發展音樂聽覺與欣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樂素養。高層目標是:素質較好的學生,能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各種歌曲,以自由、即興的創作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
3.“多源信息融合”下,小學音樂教學方法的應用方案
1~2年級這一學段學的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和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的身心特點,善于利用兒童的自然嗓音和靈巧形體,采用歌、舞、圖片、游戲等相結合的綜合手段,進行直觀教學。聆聽音樂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鮮明。比如,在學習《小雞的一家》這節歌曲時,老師可以從公雞的叫聲為切入點引入小動物的叫聲模仿。同學們紛紛加入到“雞飛狗叫”的模仿,通過學生在“視覺、聽覺”的體驗,達到各種“小動物唱歌大會”的課堂教學效果。不但激發了課堂氣氛,更能夠讓學生在“多源信息融合”教學體驗下,激發學生的模仿能力和創新能力。
3~4年級生活范圍和認知領域進一步擴展,學生的體驗感受與探索創造的活動能力增強。比如,在教《鈴兒響叮當》這節課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投影在教室中展示漫天飛舞的大雪。同學們在“聽覺、視覺”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設想置身于大雪紛飛的情境中,用小手抓起地上的雪,“哇,好涼啊!”從而讓學生在“觸覺”上體驗音樂情境,讓學生伴隨著歡快、愉悅的《鈴兒響叮當》樂曲,跟隨著音樂做出“滑雪、搖鈴”的表演,從而通過“多源信息融合”激發學生沉浸在音樂內容的快樂聯想體驗。
5~6年段,部分學生進入變聲期,應滲透變聲期嗓音保護知識。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不拘泥于教材內容,充分結合五、六年級學生追求時尚的心理進行教學,在課堂中播放一些流行歌曲。比如,《青春修煉手冊》,伴隨著音樂的播放,三個“小帥哥”在臺上向同學們鞠躬,唱著大家熟悉、喜歡的歌,跳著MV里面的舞蹈,和大家一起互動,拿著電吉他小玩具“裝模作樣”的表演。通過這種“視覺、聽覺、觸覺”的音樂盛宴,學生的音樂感覺和音樂素養得到提高,音樂教學的目標得以實施。
六、結論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教師“多源信息融合”意識和能力,提高教師研讀教材、分析教材、整合教材的能力,能夠促進教師整體素質的提升,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通過尋找適合所有兒童的美的課程,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積累音樂活動經驗,提高學生音樂素養。促進教師、學生的角色轉變,進一步融洽師生關系,促進師生情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露.多源信息融合理論與應用[M].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1.
[2]徐麗丹.信息技術技術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大眾文藝,2013,(0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祝智庭.現代教育技術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5]錢宏.讓拓展延伸為音樂課堂增光添彩[J].兒童音樂,201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