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
摘 要 隨著信息技術和通訊設備的發展,人類已經整體進入新媒體時代。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為人們獲取信息提供了豐富的渠道,也為新聞消息的推廣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廣播作為傳統媒體形式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文章探究基于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廣播新聞評論寫作的創新思路。
關鍵詞 新媒體時代;廣播新聞;評論寫作;方法創新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6-0096-02
1 廣播新聞評論現狀
導向庸俗、娛樂化傾向過重。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快餐文化”逐漸流行起來。這種文化形式確實能夠引起較大的社會反響,但只是暫時性的,不能獲得長遠的利益和影響,廣播媒體為了追求話題的熱度也開始選擇一些有不良心理暗示或有爭議的話題作為新聞節目的“買點”,以獲取年輕人的追捧,提高收聽率。長此以往,聽眾由于體驗不到與新媒體不同的內容就會放棄廣播新聞媒體,阻礙廣播媒體的發展。
沒有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任何媒體最重要的作用都是輿論監督,廣播媒體自然也不例外,但是隨著媒體環境的變化,新媒體以及廣播媒體為了獲得更高的關注度,紛紛將重點放在新聞娛樂上,甚至為了增加新聞的話題性而扭曲事實,融入過多的主觀情感傾向,妨礙了聽眾的價值判斷,很多社會問題被忽視,沒有正確有效的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過分注重眼前利益。現階段,很多廣播節目包括新聞評論從選題到采編成稿幾乎都是一個人完成,增加了工作人員的工作難度和壓力。在這種情況下,難免出現疲于應付的現象,導致新聞話題的質量不高,評論也比較隨意,降低了廣播新聞評論的收聽率[1]。
新聞工作者缺乏社會責任感。媒體承擔著輿論監督的責任,不僅要尊重大眾的知情權,也要引導正確的輿論方向,將社會文明進步作為自身的使命,而不是一味追求新聞的話題性。在當前的廣播媒體發展中,一些新聞工作者沒有明確自身的責任和使命,將利益作為工作中心,導致新聞評論過分庸俗化,通過低層次的觀點引導輿論方向,降低了媒體的公信力。
2 廣播新聞評論寫作創新方法
1)深度解讀,提升評論影響力。實際上,新聞評論無論從任何媒體的角度看,思想深度都是評論的關鍵因素。廣播新聞作為一種單純的聲音式信息傳遞方式,需要有特別的表達來吸引聽眾的注意,提高新聞評論的思想性是一個重要的途徑。首先要選擇聽眾感興趣的社會話題,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并能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當前,網絡新聞平臺多樣化,同一新聞事件會同時發布在各種新聞平臺上,也都會有相應的評論。在這種情況下,廣播媒體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更高的關注度,需要通過新穎獨特、有深度的見解給聽眾帶來別開生面的認知體驗。但是又不能嘩眾取寵,思想觀點的確立應從積極、正面的角度進行,通過深刻的挖掘,拓寬人們對事物的認知角度,深度剖析社會現象,準確地抓住社會問題,引發聽眾的反思,讓聽眾能夠獲得思想和情感的共鳴,這樣才能提高新聞評論的質量。
2)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媒體在新聞傳播中會起到輿論導向作用,這種導向具有雙重性,既可能引發正面的情緒,也可能引發負面的影響。因此,新聞評論寫作者必須明確自身作為媒體人士的責任,將社會輿論向積極正面的方向引導,根據新聞事件的真實情況進行理性、深入的剖析。不能為了吸引關注而發表一些不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另類言論,要從社會的整體利益角度出發,避免消極思想的傳播,對社會負責,這是一個新聞工作者的重要職責和使命。在撰寫新聞評論的過程中,評論者首先應對新聞事件有詳細的了解,從而保證評論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其次,評論的觀點要建立在法律、道德以及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基礎上,確保評論觀點符合人們的認知,從新聞事件的個體現象深度揭示社會問題,不過度指責新聞當事人,避免給當事人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另外,新聞評論應傳遞正義的思想,引導人們熱愛生活、懷著一顆愛心面對生活和世界,從而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
3)探索柔性傳播方式。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廣播新聞評論帶來了更廣泛的話題空間。在規模龐大、種類繁多的新聞中選取有價值的信息進行評論對于廣播新聞評論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新聞評論工作者應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論修養,判斷新聞內容的價值性。在關注社會問題的同時,要關注現階段黨和政府的戰略部署,以及相關政策等,關注決策的執行狀態,對政治工作進行輿論監督,將國家政策與民生聯系起來,提高公眾的關注度和參與度,真正發揮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通過新聞評論引發群眾對自身以及政府權利與義務的思考,充分地反映民意,提高社會建設與發展的水平。選擇百姓關注的民生話題,更能引起受眾的共鳴與反響,提高新聞評論的收聽效率,這種方式比心理暗示和制造熱點有更好的效果,能夠有效提高廣播媒體的公信力。
4)運用新穎的寫作語言,恰當引用互聯網新詞。廣播媒體在眾多的新媒體包圍下,想要脫穎而出是比較困難的。語言是一種藝術,尤其是對于新聞評論而言,精煉、有深度的語言能夠獲得更多人的關注和認可,從而提高人們的關注度。廣播新聞評論寫作創新應該從語言的角度入手,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重大的新聞事件不會隨時隨地發生,但有價值的觀點可以隨時產生,新聞評論要發表有價值的觀點,善于從別人沒有注意的角度去挖掘新聞背后隱藏的社會現象,舉一反三,使評論觀點獨樹一幟,深入淺出[2]。這需要作者有極強的社會觀察能力,能夠總結社會現象和問題,引發人們的思考。另外,也需要通過獨特的語言來表達,提高新聞評論的感染力。新聞評論語言應抓住事件的要害,簡練有力,觸動人們的思想和內心情緒,在明確表達觀點的基礎上可以適當引入流行網絡語言,例如:網絡上流行的“藍瘦香菇”(難受想哭)、“細思極恐”“累覺不愛”等,但是這種語言的使用頻率不能過高,這屬于不規范用語,大規模使用會造成一定的社會語言影響,尤其作為公共傳播媒體,會影響兒童的語言表達。通過使用網絡流行語能夠使評論內容更生動,更容易觸動聽眾的聽覺神經,獲得更好的收聽效果和社會效益,從而發揮新聞評論的社會教育作用。也可以適當引入口語,讓新聞評論更加通俗易懂,增強語言的幽默性和感染力,在博得聽眾輕松一笑的同時,也可以通過反諷的語言,增強評論的諷刺效果,引發人們思考新聞背后的社會本質,實現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endprint
5)先問是非和利害,不要急于站隊。柴靜說,好感和反感是你在觀察人的時候最有害的一種心態,你要在事前就對一個人形成了好感或者反感,就沒有辦法誠實和客觀地觀察他了。所以要養成聽聽不同觀點的習慣,不能只選擇符合自己想法的意見。尤其是新媒體時代,新聞反轉的事件已經非常多。人的思維惰性決定了是非善惡很容易得出,真假卻不容易判斷。評論永遠不能走在新聞的前面。新聞,不能根據想象去拼湊碎片,而需要根據采訪還原真相,不作超越事實的判斷,引導聽眾做出獨立判斷。
6)切忌碎片化,將傳統評論與現代評論形式相結合。隨著新媒體的發展,新聞評論“碎片化”的特點愈發明顯。這種評論形式簡短易懂,深受網民的喜愛。但大量沒有內涵的文字充斥在網絡上,思想淺薄,不負責任,隨意引導輿論,非常不利于大眾了解事件真相,給社會帶來了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廣播媒體新聞評論必須要摒棄這種現象,拒絕“碎片化”評論,提高評論的內涵、科學性和社會價值。新媒體的優勢在于能夠消解媒體之間的邊界,讓人們隨時隨地獲取新聞。廣播媒體應當結合網絡新聞評論形式與傳統新聞評論的“三段論”,形成更有生命力、影響力的評論內容和觀點。具體而言,廣播新聞評論要力求發表新觀點、傳達新思想,不可人云亦云,在確定選題和立意后,應盡量使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導論、正論和結論,不能反復贅述,否則聽眾難以抓住重點,就會失去耐心[3]。
3 結束語
網絡化生存的公眾對新聞評論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那一套居高臨下的評論已經成為笑話。新媒體時代廣播新聞評論寫作的創新需要像平常聊天那樣去做輿論引導和評論寫作:聊天用的語言,聊天用的說話方式,聊天用的交流姿態,而不是居高臨下的說教腔和自以為是的啟蒙優越感。站在更高的邏輯層次上去評論,不迎合、不遮掩、不消費,創新新聞評論寫作方式,提高廣播新聞評論的思想深度,才能真正提高說服力和關注度,提高廣播媒體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喻季欣,李琴.讓點睛的話語賞心悅耳——新媒體時代的廣播新聞評論寫作[J].新聞與寫作,2014(6):85-87.
[2]喻波.新聞寫作借鑒文學手法的技巧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3.
[3]李宏杰,山麗娟,王曦.全媒體時代廣播編輯的轉型突破[J].今傳媒,2012(7):133-1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