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會計專業的學生通過對稅法課程的學習,應該能夠辦理企業各種稅務登記,運用稅務軟件進行納稅申報,因此稅法課程改革的方向是讓學生畢業后就能接手工作為企業創收,而不是只會針對業務題目盲目計算。本文就適應市場需求的稅法課程教學改革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稅法 教學改革 技工院校
技工院校會計學專業都開設了稅法課程,會計專業學生掌握稅收技能已經成為一種需要。如何突破傳統的純理論教學模式改革現有課程,讓學生在畢業時更具職業競爭力,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學生競爭力的培養取決于教學效果,而教學效果直接由課程質量決定,因此,要增強學生就業時的競爭力最根本的途徑就是要改革現有課程,通過課程的改革來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既能掌握會計知識又能夠熟知稅收相關法規的會計學專業學生已成為各大技工院校的重點培養對象。
一、稅法傳統教學模式分析
老師做好了充分的上課準備,一個人在講臺上自說自話,滔滔不絕,完全不顧學生的感受和反應。在這種課堂上,教師的講解占用了課堂的絕大部分時間,一開始學生還會聽一會兒,到后面學生就開始不耐煩了,不是低頭玩手機就是趴在桌子上睡覺。因為他們覺得這樣上課實在是太枯燥乏味了,提不起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多缺少實踐操作,理論與實際無法結合。很多稅法老師在上稅法課時只是抽象的去講解一些法律條文或稅法規定,而忽視了稅法的實操性,導致學生只會死記一些條文規定,不能靈活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
二、稅法課程教學改革思路
1.項目教學,整合內容
傳統的稅法課程內容安排往往都是先安排學習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關稅等流轉類稅,再安排學習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等所得類稅,最后再安排學習一些小稅種。由于技校生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都比較弱,強行讓他們一個稅種一個稅種地學習,結果就是學會了一個稅又忘了另一個稅,達不到理想的目標。打破傳統的稅法課程內容安排,按照企業的類型設置項目,比如可以設置項目一公司開業涉稅行為包括公司的開業登記、變更登記等內容;項目二工業企業生產銷售涉稅行為包括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等內容;項目三服務企業應稅服務的涉稅行為包括營業稅、城建稅及教育費附加等內容;項目四個人涉稅行為包括個人所得稅的內容。這樣安排能夠幫助學生捋清思路,了解什么類型的公司需要涉及什么稅種,將稅法中的各個稅種嵌入的實體企業中去學習,培養學生在實體情景中體會學習稅法中的知識點。
2.布置任務,設計教學模式
傳統的稅法課程教學模式是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知識點,學生在下面聽,大部分學生是左耳聽右耳冒,能夠記得住學得好的學生寥寥無幾。打破傳統的稅法教學模式,分小組布置任務,以任務為驅動,設計典型工作任務將稅法相關的理論知識分解嵌入到各個辦稅項目中。模擬企業情景實訓,以原始憑證為依據讓學生實訓各稅種的計算、申報、繳納。
3.安排實訓,做、學結合
傳統的稅法課程教學模式是老師講解知識點讓學生聽,至于聽多少,是否聽懂,很難考核。打破傳統的稅法教學模式,引進稅務軟件,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自己動手去實操,模擬企業稅務人員根據企業性質和發生的業務在網上進行各稅種的計算和納稅申報,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老師輔助學生達到學習目標就可以了。
4.校企合作,走出去,請進來
傳統的稅法課程教學模是學生在學校學習稅法知識,畢業了再到企業接受企業的培訓然后才能適應企業的工作。打破傳統的稅法教學模式,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把企業的稅務精英人才請進校園,指導學生如何做好稅務實訓,讓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生活完美地結合起來,使學生一畢業就可以就業。再者,安排學生定期去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讓學生真實地體會企業的工作情景,使學生順利地從學校過渡到企業。
三、適應市場需求的稅務人才模型
1.技能層面
熟悉稅收相關法律制度,掌握不同行業常見稅種的計算與賬務處理及規定;掌握IC卡申報、地稅申報、國稅申報的方法及流程等規定;掌握發票的相關知識。
2.能力層面
(1)稅務核算申報及稅務籌劃能力。能獨立進行稅務處理,并確保正確性、及時性、合法性;能夠根據業務類型選擇正確的稅務處理方法;能夠根據業務類型進行納稅籌劃、幫助企業合理避稅。
(2)學習及知識的轉化能力。能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根據各類交易的要求,正確分解并形成稅務處理操作流程;能積極主動了解專業領域形成的新知識、新技能并運用到實際工作。
(3)溝通協調能力。能正確、清晰表達自己的意圖,掌握與他人的交流重點,能對可能影響達成一致的因素有準確的預判;交流中能根據目標有意識地引導對方達成共識,對產生的矛盾能分析原因并提出解決的方案。
(4)自我激勵能力。在沒有外界激勵因素存在的情況下,面對復雜、多變的工作,仍能保質保量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標;在沒有外界激勵因素存在的情況下,面對復雜、多變的工作環境,能自行設定工作目標并排除干擾去實現。
四、改革效果
1.學生興趣明顯提高
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我們打破了傳統的稅法課程教學模式,將抽象的理論教學轉化為具體的實訓教學,讓學生參與其中,引入項目導向,過程驅動的教學模式,將稅法課程中涉及的各項內容——比如各行業中涉及的稅種,以一個個任務的方式出現,每次課程給學生一個具體的任務,將知識點貫穿于各個任務之中,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講解各個知識點,提高學生運用知識點的能力,學為己用,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
2.實踐動手能力提高
我們側重于實踐應用,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為目標。實踐教學的設計思想是讓學生具備一般企業常見涉稅業務處理能力,具體為:增值稅、消費稅應納稅額計算及納稅申報表填制(包括增值稅專用發票和普通發票的填制);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計算及納稅申報表填制(包括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填制);個人所得稅應納稅額計算及納稅申報表填制(包括工資費用分配表的填制);在準確計算各稅種應納稅額計算的基礎上,具備正確填制一般企業應填制的納稅申報表的填制能力;通過模擬企業涉稅業務資料,讓學生模擬填制企業納稅申報表。
3.教學效果
學生通過稅法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具備了一般企業常見涉稅業務應納稅額的計算能力,能正確填制各種納稅申報表。
五、小結
秉承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技工教育教學思想,稅法課程改革突出學生納稅申報能力的培養,強化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促進創新精神、創業意識的養成,主動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稅務人才的需求是我們目前研究的主要課題。
參考文獻:
[1]湯長勝.任務驅動下的稅法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安徽工商職業學院.2010(6).
[2]李曉紅.高校稅法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會計之友,2010(10).
[3]黃巖梅.《稅法》教學改革的一些思考[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2011(8).
(作者單位:廣東省國防科技高級技師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