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的一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面對國際經濟新常態下新一輪工業革命競爭的加劇,制造業大國尚不是制造業強國,這對我國的職業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基于此,本文著力就“工匠精神”與職業教育的關系方面展開論述,并對當前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現代性培育傳承提出積極建議。
【關鍵詞】職業教育 工匠精神 現代性培育傳承
一、“工匠精神”及其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的現實意義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解讀
2015年勞動節期間,央視重拳推出“大國工匠·匠心筑夢”系列活動節目,講述了八個行業頂級技工對職業堅守的故事,隨之而來的,“工匠精神”也成為職教圈的熱詞。“工匠精神”是一個帶有傳奇色彩和理想主義的詞匯,是在受到德國、日本等制造業強國高級工匠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啟示后出現的。關于“工匠精神”的含義并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有人將其定義為追求完美,熱衷于對產品精雕細琢,對產品的追求勝過對金錢追求的品質。如果對“工匠精神”進行仔細推敲,我們不難發現,如果僅僅將其歸納為一種個人品質和工作態度會略顯狹隘。結合傳統手工藝勞動與現代化大生產的特點,在職業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應著力培養學生發現生產生活實際問題、通過技術技能手段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教育中貫徹質量管理的理念、標準與策略,這樣培育出來的工匠精神可能更加完整。
(二)“工匠精神”是“互聯網+”時代的迫切呼喚
最近幾年,我們逐步進入了“互聯網+”時代,互聯網融合傳統商業并將其改造,成為新的銷售渠道,信息的不對稱被打破,消費者從企業手里奪回了話語權,利用鼠標和鍵盤對其評價,讓有瑕疵的產品和服務毫無生存空間。在“互聯網+”時代,網絡對傳統的消費行為和消費觀念產生了巨大沖擊,與傳統產業相比更具優越性的網絡營銷應運而生,消費者更加注重個性化、時尚化,效益與效率化得到理性,這就要求企業更加重視消費者個體需求的特殊性,提供各種各樣的品牌和商品,甚至提供一些定制化的商品,例如,海爾的“人單合一雙贏模式”的創新,堅持以人為本,將市場、用戶和員工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充分發揮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也是“工匠精神”的很好闡釋與運用。
除傳統的精益求精、精雕細琢、把產品做到極致的基本內核之外,“互聯網+”時代的新工匠精神的基本特征至少還包括:以用戶需求為中心、創客精神、開放協作、迭代創新、又好又快等。這個時代,“工匠精神”不僅是一種商業宣傳,同時又是一種真實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其背后更深的驅動力則是國家對實體制造業的再度推崇,是消費社會后期的轉型需要,更是個體生存方式的回歸。實際上,“工匠精神”的現代性培育也已悄然始于互聯網的這種生產經營及銷售的模式之中,面對“互聯網+”的時代大潮,職業院校更要中流擊楫、砥礪前行,切實找準結合點,努力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這場大潮之中。
(三)“工匠精神”是職業院校學生立足社會、學院發展的需要
“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立德樹人”的特征和靈魂,職業教育的目標是為一線工作崗位提供高級技術人才,這與“工匠精神”對人的工作素質的要求是相輔相成的。不但匠人可貴的職業態度是對技術工人素質最完美的注解,而且工匠的技術能力也是現代制造工藝對工人技術要求的不可或缺的體現。
據調查,在對600多家國內外企業的用人需求進行分析后,得出如下結論:企業不僅希望就職于本企業的員工有精湛的專業技術能力,還希望他們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和方法,對工作永葆熱情和責任。幾乎所有的企業一致認為,員工的技術能力和工作經驗都是參加工作之后逐漸積累起來的,企業也愿意花費時間去培養有前途的高級技術工人,但他們對員工的工作態度和職業精神卻無能為力。因此,職業院校不僅要承擔起培養學生技術能力的責任,還要教會他們正確地為人處世,教會他們如何職業理性地對待工作,實現個人價值和企業價值的統一。職業院校的發展與畢業生的職業素養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事實證明,具有“工匠精神”的畢業生在被錄用后往往更容易獲得用人單位的青睞和重用,他們在企業不斷獲得發展的同時,其積累起來的口碑對職業院校而言是最好的宣傳和反哺,從而為職業院校的持久發展創造更有利的環境和條件。
二、“工匠精神”培育在職業教育的精細化建設和實現途徑
高級技工作為我國未來發展不可或缺的人才,理所當然地成為職業院校培養的重點,而“工匠精神”是高級技工所應具有的最重要的品質,因此,職業院校必須要將“工匠精神”的培育納入教學體系。在當前的經濟環境和教育體制下,職業院校可以通過管理與教育模式的改革,構建以技術培養為基礎,以“工匠精神”教育為輔助的專業教學體系,進一步加強網絡新媒體平臺的建設,為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工匠精神”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下面以我所在的單位青島市技師學院為例,進一步闡述我院對“工匠精神”的孕育和培養。我院堅持走“根植行業,雙核培養,工學結合”的特色發展道路,以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為中心,不斷加強內涵建設,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我院以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熟練專業技能的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以培養“有匠心、有技能、敢創新”的工匠儲備人才為己任,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我們將“核心職業素養”細化成一系列具體的、可量化的素質培養指標,而在這些量化指標中,精益求精意識、責任意識、耐心細致和大膽創新意識等都是“工匠精神”的具體體現。
根據我院學生層次特點,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專門設置核心職業素養系列課程,幫助學生獲得職業素養、職業規劃的相關知識,為學生提升職業素養提供方法和指明方向。在2015年結題的部級課題《技工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實踐與研究》成果轉化中,我院承擔了子課題《技工院校學生職業素養評價體系標準化建設》的研究工作。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努力創設特定的育人環境,精心建立核心職業素養課程專用教室:教室懸掛“誠信、專業、積極、嚴謹”核心素養關鍵詞的標語;教學樓走廊及教室墻壁上懸掛“大國工匠”的名言警句,時刻培養學生的職業情懷。通過成功職校生的案例分享、素養主題情景劇的排演、《大國工匠》紀錄片的觀賞、專題辯論賽的舉辦以及微課堂、翻轉課堂等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最大化地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實現互動互學。定期開展心理素質拓展活動,在室外活動中緩解學生壓力,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團結協作、堅毅果敢等精神。此外,學生在課下要進行“培育植物”的實踐活動,堅持跟蹤記錄植物生長狀況,并在課堂上做成果分享。通過完成“培育植物”這項工作任務,讓學生做于小、做于細、做于久,感受做事的專注執著,逐步培育“工匠精神”。endprint
將課堂教學、第二課堂活動、技能大賽和創新創業等各種教學實踐活動作為培養學生素養和技能的重要抓手。通過針對性、專業性的教學設計,不斷地給學生提供素養提升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將職業素養提升變成其自然而然的行為,而這同時也是以素養提升技能的方式和過程。我院特別重視教師對課堂的主導把控,教師以身作則,培養學生守時、踐諾、誠實、守信的基本素養,同時加強教務處對教學的督導考核,在每門專業課程中都設定了素質培養目標,并設計了相應的課堂教學活動和考核方式來確保目標的實現;聘任許振超等38名省、市首席技師、教授和學者擔任客座教授,建立4個技能大師工作室,邀請全國勞動模范許振超等一批大國工匠的典范進行宣講,讓學生零距離感受到“工匠精神”對職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和意義;我院實行實訓基地開放制度,在業余時間對學生開放部分專業實訓室,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和學習的需要,預約進入相關的實訓室訓練,在實訓教師的指導下,嚴格規范操作,注重細節,利用更多的機會來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和敬業精神;加強多技能培訓,我院作為青島市職業技能大賽的承辦賽區更好地為學生搭建了學技能、展技能的舞臺,學院按照全員參與的原則,組織學生報名參賽,并進行賽前培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到技能訓練和競賽之中,也在大賽的氛圍中升華了技能和經驗;我院依據專業特色成立創客空間,并配備專門的經費,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專業相關的創新訓練項目,例如,2014年經貿管理學院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團隊獲得第二屆“特步杯”全國電子商務實戰技能大賽全國一等獎。
三、小結
“工匠精神”曾經歷過一段暗淡的歲月,如今“工匠精神”開啟的高品質時代即將來臨。“工匠精神”的培育已成為國家戰略,“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項復雜而光榮的任務,需要久久為功,職業院校應毅然決然地擔起培育和塑造“工匠精神”的重任,立足職業教育的實際,借助“互聯網+”時代的信息技術,注重“工匠精神”的引領弘揚,深入推進具有“工匠精神”優秀人才的培養研究,努力讓職業教育這朵“野百合”開遍原野,培育更多的“大國工匠”為更高更強的“中國制造”強本固元。
參考文獻
[1]徐吉貴.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D].瀘州職業技術學院.2016.12.
[2]王亞娟.汪祥兵.洪霞.春風化雨 潤物無聲——將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D].武漢電力職業技術學院.2017.04.
[3]張娟娟.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的回歸與重塑[D].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2016.03.
作者簡介:郭一鳴(1989-),男,漢族,山東泰安人,供職于山東省青島市技師學院,云南師范大學泛亞商學院2016級工商管理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生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