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強巴+普布卓瑪+楊嘯宇

摘 要 新媒體的出現和運用打破了傳統媒體一對一、點對點的信息獲取和傳播方式,實現信息的自由流動,更方便獲得信息,更快的傳播信息。在新媒體環境下,學生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由單一走向多元。文章在新媒體環境下對西藏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研究,通過分析和梳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在對策方面提出了提高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入伍的整體水平,充分發揮學生會和高校社團的引領作用,主動占領新媒體的陣地,提高大學生的新媒體素質,從而促進新媒體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與育人實踐。
關鍵詞 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西藏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4-0067-03
1 新媒體概述
1.1 新媒體
新媒體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包括所有數字化的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報刊雜志等。與傳統媒體(一般認為報紙,廣播,電視)相比,新媒體向受眾提供的信息量更大,受眾獲取信息的方式更便捷,信息的優劣難以分辨。
1998年5月,聯合國新聞委員會把互聯網正式列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出現的“第四媒體”。互聯網的出現及興起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改變了傳統媒體受眾之間點對點、面對面的信息交換方式和信息獲得方式。手機改變了人們的溝通和信息傳播方式,不僅僅是一種通信工具,而且己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網絡之后的“第五媒體”,并在一定程度上與報刊、網絡、廣播、電視等媒介相互滲透。手機媒體是借助手機進行信息傳播的媒體。手機媒體的主要優勢在于高度的便捷性、互動性、網絡化及用戶的海量性。
1.2 新媒體的主要特征
1.2.1 實時性和便捷性
新媒體的出現和運用打破了傳統媒體一對一、點對點的信息獲取和傳播方式,實現信息的自由流動,更方便獲得信息,更快的傳播信息。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對于突發事件的反應速度更快,打破了傳統媒體的時空距離,體現出超時空性的特點。新媒體中的信息內容的海量繁雜和多元化,對受眾如何甄別信息的優劣提出了新要求。
1.2.2 高度的自主性和參與性
傳統媒體往往將傳播者作為信息的“掌握者”,受眾無法選擇信息的種類或接收方式,但新媒體體現出的高度的自主性和參與性,讓所有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不需要審核即可被瀏覽和獲取,所有新媒體的使用者都可以參與到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另外,受眾獲取信息的途徑拓展到全球的信息化網絡中,新媒體的另一特征即體現在全球的共享性,共享的不僅僅是信息還有傳播的途徑;雖然全球的信息共享,但是受眾體現出社群化的特征,且該群受眾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封閉化,即受眾通過某一個新媒體途徑來傳播和共享信息,那么這些受眾既是該途徑的使用者,又是該途徑的參與者和維護者。
1.2.3 新媒體已經成為當前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西藏高校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如圖1所示。
如圖所示,有66%的學生通過互聯網等新媒體獲取信息,19%的學生通過課堂會議的方式獲得信息,10%的同學通過道聽途說的方式獲得信息,5%的同學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獲取信息,可見新媒體已成為高校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新媒體早已深入人心。
2 新媒體對西藏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2.1 新媒體對西藏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帶來的積極影響
2.1.1 新媒體給西藏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平臺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們的交流平臺:在傳統媒體環境下,輔導員們交流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通過會議、文章等傳統方式進行交流,難以在短時間內進行充分的交流和溝通。在新媒體環境下,輔導員們可以通過微信、QQ等互聯網方式進行實時交流,新媒體為老師們交流心得,促進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平臺。
2)學生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交流平臺:在傳統媒體環境下,通常會有學生有問題不想找老師,老師有問題找不到學生的情況出現,可能會釀成重大的問題。在新媒體環境下,老師和學生的溝通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可以通過短信、電話、語音甚至是視頻等方式進行溝通,老師更能掌握學生的心理動向等,更方便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2.1.2 新媒體為西藏高校大學生提供新的學習方式
從傳統的課堂講授模式,到新媒體階段的網絡學習;從枯燥的課堂氛圍,到活躍的網絡彈幕。新媒體為西藏高校大學生充分學習外來知識,接收新的思想提供重要的平臺。新媒體中的大量知識信息有利于西藏高校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新媒體環境下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參與到學生的業余生活中,了解學生們的心理訴求和真實想法,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方向提供切實的第一手資料,另外老師和學生們在同一平臺上的互動,可以成為該平臺信息的“把關人”,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西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2.1.3 新媒體環境有利于實現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的隱形教育
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各種新媒體途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耳濡目染”和“潛移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進而對學生的思想觀、價值觀、道德觀、情感觀等方面產生影響。這種無形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對有形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有益補充,與有形或者說一般的教育相比,無形教育能夠有效避免學生的抵觸情緒,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更為明顯。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利用微信公眾號、QQ群等即時通訊工具發布文章和信息等方式,在學生不經意之間實現無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2 新媒體大環境對西藏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2.2.1 新媒體環境為西藏大學生帶來新的網絡輿情
在新媒體環境下,學生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由單一走向多元。新媒體環境可能會影響學生的政治導向。新環境中的西藏大學生一直是分裂勢力和國外反動勢力的爭取對象,渠道也是多樣的,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方式已經成為分裂勢力和國外反動勢力蠱惑和迷惑西藏高校大學生的工具,他們時常利用新媒體發表一些攻擊政府、宣揚分裂的反動言論。由于高校大學生思想單純,涉世未深,很容易掉進他們的陷阱中。endprint
2.2.2 新媒體環境為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
新媒體環境中的信息量雖然很大,但是良莠不齊。大學生們思想單純,可能無法準確的分辨優劣。同時,由于大學生的獵奇心理,低級、媚俗的信息將更為快速的在大學生群體中傳播,新媒體環境中大學生可能會沉溺在網絡世界中,無法自拔,這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網絡虛擬的社會交往方式可能會阻礙大學生的現實社會交際,可能會使得大學生脫離現實,甚至回避現實。新媒體環境網絡中充斥著大量的虛假和詐騙信息,這容易使大學生產生不信任心理,進而影響現實人際交流能力,易產生大學生交往問題。在傳統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比較封閉的環境下進行,而在新媒體環境下,文化種類豐富,其中夾雜著各類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容易引起大學生價值導向發生變化。
綜上所述,大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中無法準確認清“糟粕”和“精華”,容易造成人際交往的障礙,價值取向容易產生偏差,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正確引領,從而也對輔導員提出了新的要求。
3 新媒體大環境下西藏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3.1 積極占領新媒體的陣地
新媒體日益受到廣大學生的青睞,高校輔導員應該“與時俱進”,極參與并構建校園網絡平臺,在學生愛使用的QQ、微信、貼吧、論壇中宣揚符合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標準的正能量,進行周到的策劃和布局,逐漸形成多方面、立體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播方式。既要把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結合起來,又要開展具有思想性、趣味性的校園新媒體活動,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在活動中實現無形教育。
3.2 提高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整體水平
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的同時,還需要與時俱進。要迅速適應新媒體環境,轉變觀念,放下老師的“架子”,和學生交朋友。要迅速掌握新媒體工具,熟練運用學生們愛用的QQ、微博、博客等網絡媒體工具,與學生進行平等、開放、包容的交流,掌握新媒體交流時的話語權與主動權。進而通過新媒體這個大環境,大范圍地、主動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努力開展娛樂性和教育性于一體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把“線上”和“線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結合起來。
3.3 充分發揮學生會和高校社團的引領作用
高校學生會是集綜合性和自治性于一體的學生團體,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的橋梁。高校社團是具有某種特質的大學生的集合。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更加開放,面對日漸復雜的網絡輿情和網絡信息,高校學生會和社團的引領功能必須得到相應的體現。第一,西藏高校學生會和社團的主體學生,通常具備一定的號召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借助學生會和社團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現隱形化教育。第二,學生干部和學生黨員應該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為大學生們樹立榜樣,引導大學生正確的看待網絡信息和網絡輿情。
3.4 提高大學生的新媒體素質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廣大的學生,大學生們思想開放、喜歡追求標新立異、獵奇心理濃厚,但大學生判斷力不足,新媒體環境中的大量不良信息容易使得大學生的“三觀”發生偏離。這就需要西藏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新媒體教育列入思想政治教育中,開展新媒體教育課堂,舉辦新媒體教育的知識講座,進而提升大學生的新媒體素質。積極引導大學生理智、科學地使用新媒體和對待網絡信息的態度,讓大學生掌握對待新媒體的能力。提升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讓學生做到“上網發帖要甄別”,自覺遵守新媒體行為規范,讓新媒體真正有助于學生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雷躍捷,辛欣.網絡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102-103.
[2]石磊.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66-68.
[3]匡文波.手機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73-74.
[4]薛雅茜.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4.
[5]鄭炎山.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D].漳州:閩南師范大學,2014.
[6]楊曉明.關于新媒體環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研究[J].才智,2015(12):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