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藝萌
摘要: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我國高校改革的重要內容,已經走過了十幾年的發展歷程,雖然改革初具成效,但是也依然面臨許多困境。想要實現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深化,就要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建立起與高校發展相適應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1],不斷創新教育方法,強化教師的創新創業教育能力。基于此,筆者試在文章中分析但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面臨的發展困境,以及打破困境的發展策略,旨在促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困境;策略
引言:
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是對我國人才強國戰略的積極相應,有利于促進高校大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的養成,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基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現狀,現階段對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大力推進已經勢在必行。
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面臨的現實困境
由于創新創業教育受到的國家和社會的普遍重視,其具有了很大的深化動力。但是通過對我國當前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現狀剖析,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還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問題成為了阻礙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因素。
(一)高校創新創業文化分為缺失。
首先在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很多高校在創新創業上依然存在誤區,認為創業與具有較強資本的人才可以產生關聯,認為學生在經驗與資本都不足的情況下沒有創業的可能性或者可能性極小。其次,高校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沒有真正將創新創業指標納入高校考核體系[2]。
(二)高校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淡薄,缺乏行動力。
當前階段,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基本實現了社會化、大眾化,但是很多學生對于大學教育功能的認識依然停留在社會精英的培養層面,這種認識偏差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對于創業的錯誤認識。此外,高校在創新創業教學資源上的不足也是制約大學生創新創業行為的重要原因。
(三)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薄弱。
就當前階段大學生的創業支持體系建設來說,在創業資金上依然存在資源渠道狹窄的突出問題[3],資金主要來源依然是高校和政府,其中來自社會渠道而對資金少而又少。大學生的創業問題一直被看作是高校的職能范疇,因此社會與政府的參與度和主動性都處于消極狀態,并沒有發揮出應有作用。盡管政府提供一定支持,也多數難以對創業者的實際需求進行具體考量,政策效力也會大大減弱。
(四)大學生創業評價體系導向存在偏差。
創業評價體系存在偏差的問題主要來源于兩方面,第一,相較于發達國家來說,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社會、政府、高校之間的創新創業教育良性發展模式還沒有形成,各方的積極作用還沒有得到最大發揮;第二,在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進行研究時,對于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過于偏重,反而對創業項目的后期實施、發展缺乏相應的指導和關注,對于失敗的創業項目也不能表現出適當的寬容。
二、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路徑
(一)培樣學生的創業意識。
當前我國面臨著創新型人才緊缺的窘迫局面,而高校作為主要的高等人才培養陣地,應該積極主動地擔負起創新人才培樣的重大責任[4]。首先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學活動中,積極開展多種創新創業比賽活動,利用競賽形式培樣學生的創新意識。其次,健全高校創業發展制度,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創業氛圍,學生可以依據個人意愿參與學校開設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提前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技能。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上,高校可以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分為選修和必修來兩種課程,學生依據自身的條件和需求上課,必要時可以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納入學分管理。
(二)強化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
對于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首先要建立在教師的良好創業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前提之下。在具備良好的創業能力和創新意識后,教師就可以依據學生實際,將校園實踐條件與社會創業發展趨勢相結合的,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實現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思想的養成,實現對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創新型人才。綜上所述,各大高校應該重視對于教師的創新創業能力的全面培訓,適當引進優質的創新創業教師資源,強化教師隊伍的創新創業教育能力。
(三)改革高校教學模式。
針對高校開設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對傳統的教學模式也應該有所突破。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中,高校可以考慮借鑒歐美國家的小班教學模式,增加學生的課堂互動機會,加深學生對于創新創業教學模式的體驗,鼓勵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與教師和其他學生進行積極交流。此外,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使用逆向思維、多角度思維思考創業的相關問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將創新創業意識轉化為實踐的辦法,如在創業中遇到的項目開展、團隊組建以及資金籌集等問題,這種對于時間經驗要求較高的創業問題就需要高校安排或者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講師進行專門指導,提升學生的創業成功率。
(四)建立具有系統化和開發性特征的考核機制。
各大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功能將學生對于創新創業教育需求的情況進行統計,依據學生的需求,為他們提供更具科學性和豐富性的教學資源。此外也要對學生的課程考核機制進行改革,不僅僅停留在對于課堂內容與課本知識的考察,還應該將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納入考核系統,學校可以依據區域經濟發展特點,有針對性的挖掘社會資源,建立合理的學分制度。對于學生的創業想法和行動,高校應該給予鼓勵和支持,可以建立創業專項基金,在合理范圍內放寬學生的修業年限,為學生的創業活動提供有效的支持。
結語
綜上所述,社會發展離不開創新型人才,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能夠促進高校人才培養方向的創新轉化,利于有效緩解我國的就業難的現狀。因此各大高校應該積極借鑒其他高校以及歐美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策略,結合中國社會發展現狀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張鶴.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機制、路徑、模式[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10),28-32.
[2]張彥.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觀念辨析與戰略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0,(23):45-46.
[3]王長恒.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培育體系構建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2,(02):124-126.
[4]劉偉.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思考[J].教育科學,2011,(05):64-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