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合日曼·托合提
摘要: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形式,是師生情感交流的樞紐,是課堂教學中信息反饋的主要途徑之一。由此可見,提問是生物課堂教學中經常采用的一種方法,提問的目的是使學生產生疑問,積極思維。問題具有啟動學生思維和引導學生思維開展方向的重要作用,要問出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的激情,這樣,才能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生物課堂教學奏出美妙的樂章來。因此,要給予足夠重視。文章就如何提高提問的有效性進行了分析、探討,以此來促使生物教學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關鍵詞:初中生物;提問教學;策略;可行性;分析
引言
應素質教育要求,提高初中生物教學的有效性勢在必行,提問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一環,也是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有效手段。因此,文章以提問為突破,就構建高效率的課堂教學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行生物課堂的有效提問
在生物教學中,課堂提問是經常采用的一種方法,其目的是使學生產生疑問,積極思維。興趣是探討一切知識的源頭,生物課堂教學效率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學生對其是否感興趣。故此,實踐教學中,教師可通過營造教學環境,合理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例如,在講授“生態系統”這一章節時,可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先讓學生看視頻內容,再對展示出來的內容創設教學情境,進行提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降低了學生掌握生物概念難度的同時,也營造了相對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調動了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欲望,而且還提高了課堂的教學質量。再如,在探討“鳥類的生殖和發育”中對鳥卵的各結構功能時,提出問題:“鳥卵結構中最重要的結構是什么呢?說說原因?”“起保護作用的結構有哪些呢?”可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再結合學生交流的情況進行點撥,效果更佳。
二、抓住關鍵知識,比較提問
減負增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育教學追求的重要目標。利用比較法提問是可行的。比較法是生物學教學中最常采用的方法之一,通過比較更能讓學生認清事物之間的聯系和區別,知曉各知識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達到加深理解和掌握知識的效果。例如,在學習了 “植物的光合作用”與“植物的呼吸作用”內容后,教師就可以抓住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公式,就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進行的場所、需要的條件、原料以及產物進行比較提問。再抓住兩者的實質(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以及過程進行比較提問,讓學生去比較兩者間的區別與聯系。由淺入深地比較提問,不但加深了學生對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實質的理解,更易于學生掌握兩者的區別和聯系,通過比較加深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印記,而且還起到了對知識的鞏固記憶和運用之效。
三、梯度性提問
提問應該根據課堂階段性的不同而有梯度性的變化。一節課中提出的問題應該有層次、有梯度。通常情況下,開課時提出的問題應該以“是什么”為主,目的是引導學生熟悉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對所學新知有一個基本了解,之后,再提出“為什么”,最后再提出“我們該如何辦”。例如,在講“遺傳和變異”的相關內容時,可以先提出“一對雙胞胎兄弟,弟弟長期生活在農村,皮膚比較黑,哥哥生活在城市,相對而言,皮膚較白,哥倆的變異是可遺傳的變異嗎?”以問題為切入點,進入到對新知識的學習當中。課中間,在講遺傳的基礎時,再提出“上述問題是哪種變異呢?”待課程結束時,要及時總結本節課的內容,為順利過渡到下節課的內容,可以為學生造成懸念,提出問題:“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有哪些共同的基本規律?”待下一節課我們一起探究。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教師的授課過程也會更加順利。
四、要提出一些與后續學習相關聯的問題
生物知識與其他學科的知識一樣,前后有很大的關聯性,而且邏輯性強,一旦前面的知識學得不好,掌握得不牢固,后續的學習將會面臨重大危機。作為教師,針對前后知識聯系密切的要多設置一些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以問題為支點,讓學生在探究答案的過程中對相關知識留下深刻印象,以促進對后面知識的學習。例如,在學習“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這一單元時,需要理清楚哪些植物是綠色植物,綠色植物又有哪些特性,指導學生理解透徹,為更有效地探討關于“綠色開花植物的一生”的知識奠定堅實基礎(因為此章節涉及到“綠色植物”的相關知識點)。學生一旦牢固掌握這些知識點,再學習起來也就簡單的多。此外,教師也要對學生進行提問技巧的培養,使學生掌握“提問”的思路和方向,并且能夠提出有思考性的問題,達到善問之目的。
五、針對教學重點,進行有效提問
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課堂教學就要圍繞重點內容展開。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重點點設計問題,要突出教學中的重點,逐漸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降低學生的抵觸心理,降低知識的學習難度。例如,在學習“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內容時,此節內容的重點是讓學生有效區分先天性行為與學習行為,對一些動物的行為進行有效判別。在教學時,教師就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使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比如,在學習完“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具體概念后,為驗證學生對此知識的掌握程度如何,可提出問題:“蜘蛛結網、小鳥喂食以及初生嬰兒的吮吸、黑猩猩摘香蕉、大山雀偷喝牛奶等,這幾種行為哪些是先天性行為,哪些是學習行為呢?”以問題為出發點,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使他們在思考問題中真正掌握所學的內容,從而實現新課程所倡導的“有效教學”,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
綜上所述,提問是一門藝術,一個有效的問題,猶如一顆投向平靜水面的石子,能在學生的腦海中激起陣陣浪花。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善問”“巧問”,要能夠充分發揮出提問的作用,調動學生的探討積極性,提高對生物學習的興趣,在問題的引導下幫助學生建立起自己的學習模式,使教與學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實踐證明,有效提問能讓每一個學生都敢開口講話,敦促著每一位學生積極學習生物知識,以問題為引導在生物知識的海洋遨游。
參考文獻:
[1]淺談提問在提高中學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中的應用[J]. 胡祥芳.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1(33).
[2]淺談初中生物課堂有效性提問的設計[J]. 林瓅. 新課程(中學). 2014(10).
[3]晁桂麗.生物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J].東西南北?教育觀察,2012,(5):264- 265.endprint